王煥
摘 要:文章對橋涵明挖擴大基礎的施工要點以及橋涵明挖擴大基礎施工中的注意事項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從而詳細論述了橋涵明挖擴大基礎的施工工作。
關鍵詞:橋涵;明挖擴大基礎;施工要點及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U443 文獻標識碼:A
1 橋涵明挖擴大基礎的施工要點
1.1準備工作。進行開挖基坑的施工作業之前,應先復核基坑的縱橫軸線和高程,同時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和水文地質資料,準確確定支護方案和開挖的坡度,且設置完善的排水設施和防水設施。進行放樣工作時,應考慮到基坑底部的尺寸,建議在設計尺寸的基礎上預留0.5m的富余量,從而為后續的排水、支撐和立模工作提供方便。
1.2 基坑開挖。進行基坑的開挖作業時,應連續的進行施工,一次開挖距離基坑底面的距離應預留20cm,同時在澆筑結構物之前,應將其清除至標高,基底的深度必須遵循設計文件的要求,從而充分的保證基坑底面的堅實度。(1)基坑的穩定程度較高,且基礎埋置不深、滲水量較少,而在開挖基坑時也不會對鄰近建筑物的安全產生過大影響,建議選擇不加支撐的基坑;(2)基坑壁坡穩定性較差并且有地下水,且放坡的開挖工程會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并且工程量較大時,應視工程的具體情況來選擇相應的加固措施,常采用的有錨桿支護、擋板支撐、混凝土護壁以及鋼木結合支撐等措施;(3)在水中的基礎通常要面臨較大的水流,施工最好應在靜止水條件下進行。應采用圍堰法,既能夠支撐基坑坑壁和施工平臺,也能夠較好的圍水和防水。
1.3 設置排水設施。為防止水溝出現滲水和漏水的情況,應在基坑頂緣的四周設置截水溝,保證坑壁具有較好的穩定性。進行基坑的排水工作時應采用集水坑排水法。若土質具有較大的滲透性,同時基坑的深度較深時,可采用沉井法或是板樁法;若土質中存在著流沙現象,且坑壁不穩定時,建議采用井點排水法。
1.4 基底處理。一般情況下,天然地基基礎所受到的荷載都是要靠基底的土壤來承擔的,因此,土壤的質量就會直接影響基礎、墩臺以及上部結構,那么就應進行必要的基底處理工作。在處理基底時,我們通常可以采用換填土法、振動沖水法、砂井法、電滲法、化學固化法、強夯法以及高壓噴射注漿法等多種方法,而針對軟土地基層的加固工作,我們主要采用以下四種方法:(1)換填土法。先將基礎下部軟弱土層全部挖除,之后換填有較強力學性能的土體;(2)膠結土法。采用粉體噴射攪拌以及化學漿液灌入等方法,使土壤顆粒達到膠結和硬化的狀態,從而改進土的力學性質;(3)擠密土法。采用塑料排水板、砂井、石灰樁以及重錘夯實等方法,將軟弱的土層擠壓密實;(4)土工聚合物法。采用土工格柵、土工合成物、土工織物以及土工膜等加筋土體,提高土體的周壓力,從而提高地基的整體承載能力。
1.5 基底檢驗。在檢驗基底時,主要有基底的平面位置、基底土體的穩定性、均勻性、承載能力以及基底的高程等檢驗內容,同時進行檢驗工作時還應充分的參考地基土質的實際情況、構造物的大小以及結構對地基的要求等參數,選擇合理的檢驗方法。(1)小橋涵的地基,建議選擇觸探的方法,必要性應進行土質試驗,如果地基的土質不良,還應進行荷載試驗。加固完成后,應對其進行密實度檢驗;(2)大橋、中橋或是填土超過12m涵洞的地基,那么可采用鉆探試驗、挖試坑等方法,確保土質的最大承載力是符合設計文件的要求的。有些地基的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即使采取了相應的加固措施,其密實度也可能不符合要求,那么也應進行荷載試驗,合格后才可開始基礎結構物的施工作業。
1.6 澆筑基礎結構物。主要分為排水澆筑、無水澆筑和水下砼澆筑三種。確定是在無水的狀態下,才可開始排水澆筑,不能采用用混凝土將水趕出模板外的灌注方法,嚴禁帶水作業。當排水較為困難時,建議采用水下砼澆筑,其主要分為水下封底和水下直接灌注兩種,應先將滲水封閉,再澆筑基礎結構物。
2 橋涵明挖擴大基礎施工中的注意事項
2.1 避免大體積混凝土出現水化熱現象的注意事項。在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水泥會產生大量的水化熱,那么就會出現變形,而如果其產生的收縮應力和溫度應力超過了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時,構件就會產生裂縫,從而降低混凝土的施工質量。要想避免水化熱現象的出現,應做好以下工作。(1)應盡可能的選用低水化熱的水泥并且降低水泥的用量,在水泥中還可摻入適量的緩凝劑和粉煤灰,其含量應在水泥用量的30%左右;(2)在混凝土結構中應設置冷卻管,做好對其的冷卻降溫工作,同時準確的設計水管的流量和管道的進水溫度、分布密度,將進出水的溫度差控制在10攝氏度以內,混凝土與水的溫度差應小于20攝氏度;(3)降低混凝土的入倉溫度,同時采取相應的遮蓋措施,進行混凝土的拌和作業時,應采用冷卻水作為拌和水;(4)進行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時,建議采用分層施工的方法,應在考慮到混凝土的降溫措施和澆筑能力的基礎上確定每一層的厚度;(5)澆筑完成后,應采取灑水等養護措施。
2.2 避免基坑邊坡出現失穩坍塌現象的注意事項。2.2.1 導致基坑邊坡出現失穩坍塌的原因。(1)地下水以下部分開挖,同時未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土質易坍塌;(2)在基坑的四周并沒有設置排水溝或是截水溝,無法攔截地表徑流;(3)施工中所采用的機械設備振動較大,或長時間的在基坑周圍作業;(4)基坑深度較大,且坑壁坡度較陡;(5)土層是粗、細砂質,水的滲流導致細砂顆粒流動,坑壁易出現坍塌的現象。
2.2.2 預防措施。(1)施工的過程中應保證坑壁沒有松散塌落的現象,同時坑緣的頂面無裂縫;(2)開挖基坑之前,底面應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還應設置截水溝,避免出現水溝滲水的現象,保證坑壁的穩定性;(3)在坑頂的邊緣應設置護道,動載距離坑緣應超過1m,堆載距離坑緣應超過0.5m,同時堆置棄土的高度應低于1.5m;(4)若底層的地質情況發生的突變,應采取支護措施,當水文地質條件較差時,還應采取相應的加固措施;(5)不建議在多雨的季節進行基坑的施工作業。
2.2.3 出現基坑邊坡失穩坍塌問題時。認真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同時采取有針對性的處理對策,通常我們可采用錨樁式支護、木板支護、噴錨支護以及鋼板樁支護等方法,當其穩定后,應將其清理干凈并繼續進行施工,基礎的施工作業應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
參考文獻
[1]李成波.淺談橋臺明挖擴大基礎施工[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