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以色列、埃及、英國、德國記者 王文心 劉睿 孫 微 青木●柳玉鵬巴以沖突20日突然迸發出的血腥令世界震驚,這一天有13名以軍士兵死亡,成為8年來士兵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天。各方面處于劣勢的巴勒斯坦人傷亡更為慘重,僅在一個地區的戰斗中就有60多人死亡,包括一些婦女兒童。英國《衛報》稱,加沙已成為“死亡和恐怖”的代名詞。美國《紐約時報》稱,這場戰斗表明,以色列于17日開始的地面進攻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對雙方而言這是一個范圍更廣、代價更大的階段。以色列官方對“護刃行動”的描述已經從一場“有限的軍事行動”,變成“戰役”。聯合國安理會20日晚召開緊急會議,發表聲明呼吁停火,但雙方都沒有收手的打算,以國防部長摩西·亞阿隆表示,以色列已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德國全球新聞網稱,加沙沖突看不到解決的跡象。以色列要打持久戰經歷過“最血腥的周末”之后,巴以沖突21日仍在持續。《環球時報》記者從以色列消息人士處獲悉,21日早晨,有兩批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哈馬斯)人員,通過靠近以色列邊境城市埃雷茲的秘密地道,試圖潛入以色列。以色列國防軍與其交火,至少有10名哈馬斯武裝人員被打死。巴勒斯坦衛生部門21日稱,以軍當天對加沙地帶多處目標實施陸空打擊,造成至少20人死亡。當地時間21日上午,哈馬斯方面傳出消息,稱他們綁架了一名以色列國防軍士兵,并公布該士兵的姓名和軍中身份編號。而以色列國防軍內部消息人士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這一消息是哈馬斯在虛張聲勢,所謂被“綁架”的這名士兵是此前一天陣亡的13名以色列士兵中的一名。20日晚,以色列國防軍在聲明中證實,以軍在當天的地面進攻中共有13名士兵在加沙陣亡,他們是在多次與加沙地區武裝分子戰斗中陣亡的。這是此次“護刃行動”開始以來,以軍單日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天。美國《華爾街日報》說,這也是自2006年黎巴嫩戰爭以來單日以軍士兵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天。以軍最初在黎明前發動無人機空襲和炮轟,隨后出動戰斗機并派出地面部隊。以色列軍方稱,以方受到了從加沙人口密集社區發射的反坦克導彈以及槍榴彈的攻擊。以軍方發言人勒納形容此次戰斗為“激烈的近距離作戰”。巴勒斯坦方面的損失更為慘重。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加沙地帶至少87人在周日的攻擊中喪生,其中67人來自沙賈阿區。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表示,在加沙東部沙賈阿區的死亡事件是“屠殺”,以色列的襲擊犯下了“反人類罪”。自以色列開始對加沙進行打擊以來,巴勒斯坦方面稱,超過500人死亡,3000多人受傷。巴以沖突的血腥讓世界震驚。英國《每日郵報》稱,這是加沙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天,“地獄之門已經打開”。“如果打開加沙的地圖,你將不會在地圖上找到沙賈阿地區,但是加沙城東部邊緣的這個地方,很有可能作為血腥戰爭的地點載入史冊”,美國《時代》周刊稱,這場戰爭似乎變得更為血腥和艱苦,但兩邊的說辭天差地別。這讓人想起2002年約旦河西岸的杰寧城血案:巴勒斯坦人稱之為大屠殺,而以色列人稱那是一場戰斗。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稱周日在沙賈阿區的炮轟是“殘暴的行動”。21日他已抵達開羅。另外,美國國務卿克里也于21日前往開羅,與相關官員就巴以沖突展開磋商。聯合國安理會20日晚舉行緊急會議,稍后發表一項聲明。盧旺達常駐聯合國代表、聯合國安理會本月輪值主席加薩納說,安理會成員國對加沙地帶的緊張局勢升級表示關切,呼吁尊重包括保護平民在內的國際人道主義。誰該受到指責美國國務卿克里把加沙地帶持續不斷的戰斗歸咎于哈馬斯。克里20日在接受電視采訪時指責說,哈馬斯激進分子“頑固”拒絕接受停火。他認為以色列反擊哈馬斯的火箭彈襲擊是行使自衛權。 克里的說法與以色列官方立場一致。以色列駐華使館新聞發言人潘立文21日表示,以色列對任何未參與其中的平民所造成的傷害表示遺憾,然而,用巴勒斯坦平民做人體盾牌的哈馬斯,才是唯一應當對平民犧牲負責的一方。《華爾街日報》稱,沙賈阿是一個典型的加沙居民區,它在阿拉伯語中的含義是“勇氣”。該地區狹窄的街道里擠滿了各類貿易市場、街頭小販和數千居民。但是以色列稱,在這個居民區的下方是哈馬斯建造的一個龐大的地道網絡。以軍發言人勒納稱,這個網絡就像是一個地鐵網,連接著武器制造、儲藏地點和2英里外以色列邊境的地下通道。以色列指控哈馬斯將戰斗人員和武器隱藏在高人口密度的平民區域,稱正是由于這一點,哈馬斯才是應該為平民傷亡負主要責任的一方。“隱形戰士的戰爭”,德國《明鏡》周刊21日稱,加沙處于痛苦之中,在戰斗照片中,人們爭相逃命,平民尸體橫躺在街上。以色列面臨巨大國際批評。但圖片沒有顯示出哈馬斯武裝人員隱藏暗處,他們是隱形戰爭制造者。 與西方媒體針鋒相對的是阿拉伯世界的輿論。卡塔爾半島電視臺21日譴責西方媒體在加沙沖突中的偏袒立場。報道稱,正是一些標榜“記錄真實、新聞自由”的西方媒體故意歪曲和片面報道巴以沖突,這才導致在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狂轟濫炸血腥屠殺之時,西方國家對這里的慘劇不聞不問,甚至采取縱容的態度。對死傷慘重的巴勒斯坦平民而言,這樣的報道無異于“沾滿鮮血的另一只手”。埃及《第七日報》21日評論稱,在沒有任何提前警告的情況下,對老幼婦孺和手無寸鐵的平民進行屠殺,以色列的血腥罪行將被世人所銘記,并且終將付出更大代價。評論稱,以色列單方面發動對加沙地區的屠殺行動,只會激起更加強烈的反抗,仇恨會繼續蔓延,直至讓以色列人付出代價。沖突沒有贏家 “更激烈的戰爭,更多的受害者”,德國全球新聞網21日表示,加沙戰爭更加血腥。加沙現在成為一個開放的傷口,需要國際社會止血。但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并沒有停火的打算,哈馬斯也不會輕易相信西方斡旋。與烏克蘭的墜機事件一樣,加沙沖突看不到解決的跡象。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此輪沖突對以色列民眾的日常生活并沒有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距離加沙地帶較近的地區,一天中大約會聽到三四次防空警報,百姓須放下手頭的事情,去防空洞或安全房中躲避約10分鐘左右的時間,然后再出來繼續剛才的生活。《環球時報》記者生活的以色列中部地區,防空警報響起的頻率相對較低,一天不到一次。不過,記者仍然向當地居民學習,在家門口附近準備了一個書包,里面裝有水、鑰匙、手電、防風外套和少量現金等應急物品,在出門避險時可隨身帶走。以色列猶太人對于這輪沖突基本持兩種態度:一種相對溫和,認為巴以沖突最終只能由國際社會介入,雙方暫時停火,經過數月或數年的平靜后,同樣模式的沖突還會再次重演;另一種則較為激進,認為沖突原因都歸罪于哈馬斯方面,認為他們是“恐怖分子”,不給以色列人生存空間。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大多不愿對媒體公開談及此事,但在私下聊天時,部分人認為哈馬斯為巴勒斯坦人“爭氣”了,因為此輪沖突中哈馬斯的火箭彈已覆蓋到以色列中部大部分地區以及北部的少數地區,超過以色列方面的預期,讓以色列方面有些“措手不及”。以色列輿論對未來并不樂觀,有評論認為,“護刃行動”開始時,被定義為是一場“有限的軍事行動”,而20日,以色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甘茨已改稱為“戰役”。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以色列媒體就將把此次沖突定義為“戰爭”了。《埃及公報》21日評論稱,新一輪巴以沖突沒有贏家。盡管以色列試圖通過武力手段削弱哈馬斯等極端反以勢力,但以色列并不能也不愿意徹底消除哈馬斯。因為以色列無法預料是否會有更加極端的恐怖組織取代哈馬斯的位置。與此同時,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對于以色列明顯偏袒的立場,將進一步減弱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最終損害其自身利益。▲
環球時報201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