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留松
【摘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從推動文化發展、實現文化繁榮入手,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了關乎黨和國家命運的高度,結合建設學習型、文化型社會的背景凸顯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國之強大,以人為本;文化強國,應從文化育人開始。大學是國家培養人才最重要、最前沿的機構,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建設、傳承、引領先進文化的先鋒。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意志品質是否堅韌,道德情操是否高尚,學識技能是否滿足國家的要求,是評價大學育人水平的標準。在提倡文化強國、文化育人的背景下,大學文化能為學生成才起什么作用,學生需要什么樣的大學文化,如何建設大學文化?筆者認為,大學文化建設應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基礎工,大學文化育人應成為打造先進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高校共青團組織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是引領青年思想的先鋒,在文化育人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應該擔當構建先進大學文化的責任。本文將就共青團工作的視角對大學文化育人提出見解。
【關鍵詞】大學文化 文化育人 共青團
一、大學文化及其體系
(一)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是一種人文精神,是經過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管理服務工作的積累,形成的一種被師生共同認可的價值標準、信念目標、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大學文化的概念來自于校園文化,通常意義上的校園文化多局限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學生學習、生活、文體娛樂活動中,校園文化實際上是狹義上的大學文化。
(二)大學文化體系
大學文化表現為精神文化,這種精神來自大學的教學、科研、管理、歷史和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不同來源構成大學文化的不同分支,形成大學文化體系,包括:
1.學術文化
教學與科研是大學最主要的任務,教學與科研的方法、體系、風氣、資源和成果共同構成學術文化。學術文化最直接的表現是教風、學風和科研精神。
2.管理文化
制度規范、管理辦法構成了大學的管理文化。管理文化體現大學的管理特點和水平,優秀的管理文化使大學運轉流暢、高效,是育人工作的充分保障。
3.精神文化
大學的歷史、成果、旗幟性人物,都能提煉出獨特的精神文化。大學的校風、校訓就是經過高度濃縮的精神文化,不僅是師生工作、學習的原則,更是大學人的精神信仰。
4.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來自構成校園生活的主體——大學生。青春、朝氣、激情、活力是校園文化的主色調。優秀的校園文化生活是大學生學習的良好補充,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人際交往的重要平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5.組織文化
大學的組織包括院系、職能部門、學生組織等。院系由于專業設置、歷史沿革的不同,其工作風格、管理方法與文化特質差別很大;職能部門由于工作性質不同,其文化差異也很明顯;學生組織由于活動內容不同、學生具體情況的不同均會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
二、大學生與大學文化
何為文化?有人化文;文化何為?以文化人。這句話生動地揭示了大學生與大學文化的關系:大學文化既是校園中的客觀存在,也是大學育人的主觀需要。大學生是大學文化的直接受益者;同時,大學文化的構建也離不開大學生求學、成長、發展的需要,因此,大學生是大學文化的重要建設者。
行為產生文化,文化又通過氛圍影響行為,形成人們共同接受的行為方式,這個過程使文化得以產生、完善和傳承。大學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建設學風
“崇尚知識,傳承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根本內容。學習專業知識、建立學習意識、研究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是大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正確理解學習與理想的關系,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和高效、靈活的方式學習,養成重視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不僅對大學生完成學業至關重要,對進入社會后主動、高效地學習新知識,更好地適應工作、融入社會同樣意義非凡。優秀的學風幫助大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建立學習意識,領會學習的真諦,它形成的群體學習氛圍對個體形成了同輩壓力,鞭策大學生努力學習。同時,追求真知的科學精神使大學生以嚴謹、客觀的眼光看待學習,用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態度面對學習和人生。
(二)培養人格
大學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學校,更是學習成長的學校。大學校風、校訓中經常出現“獨立、自主、自強”等詞匯彰顯出這樣的號召:強調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弘揚自立自強的精神。在自強文化感染下,大學生用知識、技能武裝自己,用獨立、勇敢的精神面對挑戰;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科研精神讓大學生以客觀冷靜的視角看待事物、社會和人生;求真務實的學習品質鍛造了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嚴格、規范的制度文化強化了大學生的自律性;健全的學生組織培養了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豐富的校園文化讓大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喜悅與悲傷,挑戰與困境。獨立、自強、自律、客觀、寬容、善溝通、重合作,健康健全的人格是大學文化給予大學生最珍貴的禮物。
(三)打造職業素質
大學組織文化對其成員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觀等有明顯的影響。目前的“90后”大學生自我意識強,實現自身價值的愿望強,他們希望在大學做好適應社會的準備,對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人際交往等職場素質的鍛煉非常渴望,對參加學生組織、擔任學生干部熱情高,擁有特長、愛好的學生對學生社團興趣強,激烈的就業競爭促使學生組織與社會接軌,成為踏入職場前的練兵場。大學學生組織機構完整,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理念下,學生干部得到充分的信任,擁有鍛煉才能的空間,學生組織有清晰的部門體系,個人、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已經頗具現代職場風范。學生干部在工作中不僅增長才干,工作理念、工作藝術、溝通能力、協調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極大的鍛煉。訓練有素、工作出色的學生干部在綜合素質方面明顯高于沒有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endprint
(四)豐富生活
精神文明的發展也活躍了大學文化,娛樂文化是其中的一道繽紛色彩,是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內容。大學文化是否能夠被學生接受,大學精神能否得到傳承,與大學文化的活躍度密切相關。豐富、充實、健康的課余生活不僅能愉悅身心、增加活力,更能調節情緒,提高學習效率。校園娛樂文化可以作為其他文化的有效載體,用學生喜愛的方式承載教育內容,成為有效的文化傳播方式。
三、共青團與大學文化
大學共青團組織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校園文化建設,主題思想教育、團組織建設、團干部培養、文體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都是校園文化積累、提煉的過程。根據教育目標,通過團組織、大學生社團等載體開展活動,營造文化氛圍,引領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實踐能力、健全人格素養、提高道德水平,為大學生完成學業、成長成才服務,是共青團視角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模式。同時,共青團指導下的學生組織與社團是構建大學組織文化的重要平臺;共青團的光輝歷史與光榮傳統,結合其團結、凝聚青年精神與力量的優勢,提供了充滿活力、品質卓越的優秀大學生的標準,具有極強的號召力與凝聚力,是大學精神文化的重要來源。
四、在共青團視角下開展大學文化育人的途徑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依據,體系中的四項要點均是共青團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因此,應把理論教育、理想信念樹立、精神力量凝聚和道德品質培養作為文化建設工作的重點領域,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調研,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演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突出其指導作用。
(二)以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為載體
第一,要注意文化渲染的模式。文化渲染有靜態和動態兩種模式:靜態形式是海報、廣播、網站等媒體宣傳,是在學生的生活中營造輿論氛圍,實現文化的滲透,單方面接受的過程;動態形式是實踐活動,通過活動載體和學生的經歷實現對主題的領悟,形成文化印象。靜態和動態形式相結合形成的文化氛圍覆蓋面廣,滲透力更強。
第二,要考慮工作對象。當前“90后”大學生對傳統形式的宣傳、教育和缺乏活力與新意的活動形式不感興趣,活動載體應能契合學生的興趣與關注點,與流行元素合拍,具有互動參與性,滿足大學生實現自我的心理需求,使學生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吸收,在自然的狀態下實現文化的浸染。
第三,要重視新媒體的作用。互聯網對大學生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導向力,網絡文化是時代的主流文化,移動設備與微博等新媒體的發達讓大學生能夠時刻參與、影響網絡文化。找到網絡文化與大學文化的契合點,把網絡作為建設大學文化的快捷通道,既能提高大學生的興趣,又能增強文化的覆蓋面與影響力。共青團歷來重視宣傳工作,其年輕、進取、活潑的形象與網絡文化的特點非常匹配,兩者的結合為共青團凝聚青年提供了通暢的途徑。因此,在把握網絡宣傳原則和安全的基礎上,利用微博、網絡社區、QQ等即時通訊軟件,通過網絡文化設計主題開展活動,在活動中融入特定的教育元素,是開展文化建設的有效手段。
(三)以優秀的人才打造文化,以優秀的文化培養人才
建設大學文化的目的是育人,建設文化需要先進的大學文化人,文化育人與人育文化是雙向互動的過程。共青團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培養優秀的文化建設者。共青團干部有文化接觸面廣的優勢,但是由于工作內容繁多,也存在對各種文化、知識、方法很難精通的現實問題,不可能成為面面俱到的百科全書式的老師。因此,團組織應該將自己定位為文化建設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有一雙善于發現人才的慧眼,有一雙能合理組織人才的巧手,有一股能夠凝聚人才的熱情。同時,共青團干部一方面必須深入學習,力爭擁有專長,使自己成為文化建設的專家;另一方面必須深入學生,了解他們對學習、生活、大學、社會、時代的要求和期待,了解他們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了解他們的喜悅與困惑,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結合文化育人的宗旨和目標,才能在大學文化建設中正確地發揮作用,才能真正落實共青團引領思想、文化育人的宗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