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和指導者。
【關鍵詞】中學物理 研究性學習 發現問題 探究問題 解決問題
一、引入——學生自行發現問題
我們對“研究性學習”作了一定的嘗試和研究,發現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有了這種欲望,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教師既要善于啟發學生提問,又要教給他們提問的方法。例如《摩擦力》一課,先是實驗引入后,請學生提出了一個個的問題。如“小車為什么會從斜面上滑下來”“為什么兩次滑得距離不一樣”“為什么在地毯上滑不動,在桌面上卻滑得遠”……
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有些正好是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的問題,如“為什么在地毯上滑不動,在桌面上卻滑得遠”。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教師教的任務也變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需求。
二、引導——學生自行探究問題
教師在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之后,對于一些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聯系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際加以解決。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依據課本內容、實際條件和學生個人興趣愛好,以小組為單位,把他們組合在一起,一般4~6人為宜,選擇一個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作為該小組的研究專題。
學生有了研究的目標,就要積極地收集資料,進行實驗研究。在學生收集資料時,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獲取有用資料的方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位學生分工協作。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多渠道地尋找和收集資料。
《摩擦力》教學實錄中針對“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的問題展開探究。由于課堂教學環境所制,教師因地制宜采用了兩步曲。
第一步,拖人游戲。分別在光滑地板、毛糙地毯上拖人。通過拖完瘦人再拖胖人的實驗引導學生得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光滑、粗糙有關;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的猜想。
第二步,分組實驗。猜想是否正確,最好的方法是實驗。《摩擦力》教學實錄中的實驗安排很豐富:有分組實驗、教師的演示實驗、對比實驗。通過實驗,驗證了學生的猜想,進一步小結出“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粗糙有關: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小摩擦力越小,質量越大摩擦力越大。”
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通過親自實踐和研究,已獲得了一些“真知灼見”,這樣教師就以讓他們把各自的研究結果展示出來,并引導學生加以歸納概括,形成具有一定科學價值的結論。教師在總結評價時,要著重方法上的指導,表揚可取的,指出不足的,為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形成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態度。
三、運用——學生自行解決問題
《摩擦力》一課中,通過學生們的自我總結,小組討論、班級交流,得出了這樣的一些結論:“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粗糙有關: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小摩擦力越小,質量越大摩擦力越大。”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所得出的結論作適當的評價。進而轉入知識的實用性階段——運用。
“摩擦力對人類有好處嗎?怎樣看它的兩重性?”通過溜冰鞋的實驗及放錄象片鋪墊后,教師拋出問題:“請運用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設計一種可以適合各種路面行走的鞋子”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個人思考、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優化的設計方案:在鞋底安一個氣囊,氣囊上有齒,打進氣,齒就鼓出來,鞋底就粗糙了,摩擦力就大,適合走光滑的路面;把氣放掉,齒就縮了進去,鞋底變得光滑,摩擦力就小,適合走粗糙的路面。……
總體評價有兩點:一是從這節課的教學過程看出,教師對教材進行了鉆研,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調整組合。圍繞“引入——學生自行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自行探究問題,運用——學生自行解決問題”這一主線進行構思,清晰而又嚴謹。二是這節課始終把學生置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有興趣,學得主動,其具體表現在:
1.在教師引導下,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自行探究和應用知識。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設計一種可以適合各種路面行走的鞋子,都是通過學生自己實驗、觀察、研討而自行獲得的。
2.“問題——實驗”“實驗——問題”不斷反饋,激發學生參與度。
3.準備充分。在摩擦力大小的分組實驗中,教師準備了足夠的器材,每個學生都能動手,研討時大家都能積極動腦、動口,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運用“研究性學習”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在實踐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學習,而且學會了“研究”,這對學生的成長是有好處的。但一分為二地看: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和教學內容都具有一定的要求,教師要有選擇性地使用,這堂課唯一感到美中不足的是:過于嚴謹而顯得開放不夠。因此,如何平衡師生的互動,達到一個怎樣合適的度是“研究性學習”的精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