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林
相關研究表明,雖然長壽和遺傳有一定關系,但遺傳基因的影響只占約15%,剩下的85%都和后天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息息相關。可以說,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運動,節制飲食,沒有不良嗜好,家庭和睦等因素更有利于長壽。
114歲鄭會芬:愛吃肉、愛喝酒、愛喝水
鄭會芬老人,出生于1900年5月。她不僅是家族里最長壽的人,也是目前重慶市最長壽的人,2011年還被中國老年學會譽為“中國十大壽星”。
雖然面部呈現出歲月的滄桑,但鄭會芬老人頭腦清楚,談吐正常,能自己在庭院里慢慢行走散步,自己吃飯穿衣。人們都驚嘆于老人的長壽,想從她身上探聽點長壽秘訣,不時有陌生人慕名而來。
其實,老人沒什么秘訣,對吃喝毫不講究,也沒有特殊愛好。在飲食方面她總是順其自然,有啥吃啥。現在老了特別喜歡吃家人為她熬的粥,每餐都要喝一小碗。如果說真有什么特別之處,那就是老人愛吃回鍋肉、愛喝白酒、愛喝白開水。
也許是自小靠種地為生的原因,老人一生都喜歡勞動。據家人講,老人睡覺的屋一直是她自己打掃,每逢晴天,她還要把院壩周圍長的雜草拔掉。雖然老人的動作慢騰騰的,像電影里的慢鏡頭,卻給人一種從容之感。
老人看上去很慈祥,一生心態平和,待人忠厚,知足常樂,與人與事沒有紛爭,表現出異于常人的淡定和坦然。家人說,她做任何事情都不慌不忙,一生做人做事都不是很操心,是家里的一個“和事佬”;而且老人壓根就不會吵架,從來沒有跟家人或鄰居大吵大罵過。
111歲周永禎:最離不開的是蔬菜
1903年8月出生的周永禎老人,今年就快滿111歲了。據介紹,老人是家族里最長壽的人。
周永禎老人看上去遠比111歲要年輕,除了聽力不好,她眼不花、手不抖,眉毛至今青黑,她還可以自己穿針引線縫鞋墊,自己洗衣服。可能是過去長年累月干農活,鑄就了老人的一副好身板。現在干不動農活了,但老人仍然喜歡勞動,能做的事情盡量自己做,家長里短的瑣事少操心。
老人每天都會走出家門去散步。只要天不下雨,她都會雷打不動地推門而出。家里人擔心她年邁,勸她不要出去,或者少出去,但老人假裝聽不見,依然我行我素,說走就走。老人散步的時間一般是在早飯過后,也不需要家人陪伴,只有一只小黑狗,老人和狗相伴而行,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據家人介紹,老人基本不挑食,無論是稀飯還是苞谷粑,吃啥都可以,但在肉食方面只吃豬肉,雞鴨魚還有內臟從來都不吃,而老人最離不開的一樣東西就是蔬菜,每天能吃上一斤蔬菜。眼下,雖然快滿111歲了,但周永禎老人平時很少生病,小感冒都少,即便是感冒了,吃點藥也就好了,身體好得叫人羨慕。
111歲月光華:每天清晨燒水做飯洗衣
出生于1903年的月光華老人,雖身高不足1.4米,但在過去的100多年里可是精氣神十足,步入老年后,也是忙個不停,每天清晨五六點鐘,當人們還在酣夢中,她已起來燒水做飯洗衣,忙著操持家務,比兒孫們還勤快。
老人一生經歷坎坷,初婚因未生育被嫌棄,后于1933年再婚到一個極其貧困的家庭,此后生了7個子女。1958年又遭遇喪偶,后一直未再婚。1959年因房屋火災,老人搬至與當時未婚的3個兒子一起生活。老人一生勤儉持家,艱苦樸素,雖然家境清貧,卻并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勞作,無怨無悔地守護著自己的兒孫,過著屬于自己的簡單生活。
應該說,人生的坎坷與生活的清貧,沒有給月光華老人造成什么負面影響,她一生性情溫和,待人寬厚,知足常樂,常年生活起居都極有規律。如今,雖年邁體弱,但老人非常愛干凈,每隔兩天都要換一次衣服,每頓飯都要喝湯,日子過得恬靜而又有滋有味。用老人自己的話說:“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已經很滿足了。”
105歲周敬杰:頓頓吃素就是好
科學的說法是,飲食要均衡,要葷素巧搭配。傳統的說法是,吃素更有利于身體健康。在105歲老人周敬杰婆婆身上,似乎傳統的說法更顯靈驗一些。
據稱,周敬杰老人一生都吃素食,從不沾油葷。也許是老人小時候生活貧苦,沒有油葷可沾,不知油葷的美妙,就像很多人沒有條件吃山珍海味,不知其中美妙滋味一樣,也就有意無意將其屏蔽在自己的飲食之外。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老人不說,別人也不能妄猜。總之,老人長期吃素也有滋有味,樂在其中。
除了吃素,老人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習慣,不論春夏秋冬,都喜歡用熱水泡腳,就算夏天太陽如火烤,也不例外。沒人清楚這有什么道理,老人自個也說不清楚,只說自己就是喜歡熱水泡腳,泡了之后渾身舒服。
老人性情溫和,樂善好施。雖已超百歲,但老人的身體卻很硬朗,耳聰目明,平時也很少感冒,至今思維清晰,每天還堅持看報。據家里人講,80歲時,老人還能經營面食店;90歲時,常幫著帶小曾孫;95歲時,還能獨立上下樓,干些家務活,精神頭兒令周邊鄰里無比羨慕。
如今,老太太吃得香,睡得好,生活有規律,一副好日子大有奔頭的樣子。
104歲萬銀和:生命在于運動
“一天不動彈幾下,我渾身上下都會感覺不舒服,好像這日子過得缺了點什么。”104歲老人萬銀和,提到運動,就滿臉喜色,樣子看上去像個快樂的小孩子。
萬銀和老人住在一棟老式居民樓的5樓,由于修建年代久遠,樓里沒有電梯,上下樓只能靠步行。對很多人來講,上下五層樓沒有電梯,常常會不由自主發幾句牢騷。但在這里住了30多年的萬銀和老人,不僅沒有埋怨牢騷,反而覺得沒電梯是件很幸運的事情,每天徒步上下樓,權當鍛煉身體。
曾經,家人擔心他年紀大行動不方便,就打算買套電梯房,但老人戀舊不想搬,寧愿在這里天天爬樓梯,家人最終只好作罷。用家里人的話說,老人像是把爬樓梯當成了快樂的老年游戲,而且還上癮了。他每天早晚都要沿著樓梯爬一遍,樂此不疲。無論上樓還是下樓都一鼓作氣,雖然不像年輕人那樣健步如飛,但也沒有想象中的氣喘吁吁。
104歲劉昌明:一顆童心伴我行
通常,在人們的想象中,104歲高齡的老人差不多就是一根枯槁木頭,耳聾眼花,神情木然呈老年癡呆狀。然而104歲老人劉昌明,卻像是返老還童一般,每天都要耍一陣玩具。
自老伴過世后,劉昌明老人就和82歲的女兒一起生活。父女倆都是高齡老人,加上孫子遠在美國工作,平時兩人的生活起居全靠外孫女打理。說實話,在同一個屋檐下看到這般高齡的父女倆,愉快地過著美好的老年生活,著實叫人驚訝,也叫人十分的贊羨。
劉昌明老人雖然視力不好,但很是關心國家大事,每天堅持聽新聞聯播,有時還向女兒和外孫女發表一下自己的感想和評論。用外孫女的話說,別看老人的年紀大,但他覺得自己跟這個世界和社會分分秒秒不可脫離,必須知道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些什么,所以,他把聽新聞聯播當成了自己每天的必修課。老人還特別重視后輩的教育,四世同堂中有7人是博士,可謂是人才濟濟。
如果說老人真有什么長壽之道,可以歸結為心態好、生活有規律。老人脾氣溫和,從來不和人爭吵。平時不抽煙、不喝酒,口味比較清淡。而且,每天都會按時睡覺、起床、吃飯,長年堅持泡腳。最為特別之處,是老人始終保持著一顆童心,直到現在,他每天都要玩一會兒塑料玩具,并且玩得津津有味,神情很專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