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堅 朱守鋰 陳春陽
記 者:廣東省教育研究院2011年成立,時間不長,但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研究、政策研究、理論研究、實踐研究和職業教育評估和教育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請您介紹有關這方面的情況。
湯貞敏:教研院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全省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中心工作和省教育廳重要工作部署,與省教育廳各處室(單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切實開展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研究、政策研究、理論研究、實踐研究和教育評估以及教育宣傳出版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果。
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研究方面,一是積極開展一系列調研,參加編制《廣東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2-2020年)》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示范省的意見》;二是每年編著出版廣東教育藍皮書——《廣東教育改革發展研究報告》,其中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研究占有相當大的篇幅;三是主辦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編輯出版《南方教育評論——2013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思維盛宴》和《首屆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演講實錄》(光盤),其中,把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研討的重要領域;四是在全國率先探索職業教育等級證書制度,開展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研制工作;五是申報各級各類課題取得重大突破,“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實踐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點投標課題立項,“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研究與實踐”、“廣東省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被立項為2013年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及預警機制研究”、“廣東省屬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被立項為廣東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2012年課題。此外,還與佛山市合作開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研究工作;成功舉辦粵德職業教育合作交流會,掛牌成立粵德職業教育合作推廣與發展研究中心;與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簽署教育研究交流合作協議,掛牌成立中英職業教育(廣東)發展研究中心;所屬的廣東教育雜志社著力編輯出版《廣東教育·職業教育》期刊,積極編輯出版《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宣傳專刊》、《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指南》等宣傳資料;在所屬的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掛牌成立廣東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基地,等等。
記 者:近年來,我省開展“中高職銜接三二分段”試點工作,在推動招生制度改革的同時,加快專業改革、課程銜接、教材建設、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內涵建設,省教育研究院具體組織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研究工作。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湯貞敏: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我省2009年起開展職業院校對口自主招生工作,探索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
我省在職業教育領域開展這樣的改革,亟需從理論研究、實踐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層面提供堅實的依據和基礎。為此,在省教育廳的支持下,教研院先后設立了中英職業教育(廣東)發展研究中心和粵德職業教育合作推廣與發展研究中心,并于2013年4月承擔了省教育廳特別委托的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研制工作。該項目作為省教育廳的重點項目,起點高、難度大、時間緊、任務重,是我省職業教育標準建設的破冰之作。教研院職業教育研究室全體同志硬把這項任務扛了下來,組織了兩輪專家評審,從53個聯合申報項目組中,評選出數控技術等9個專業項目組承擔標準研制任務,各項目組由高職、中職和企業三方人員組成,進行實質性的中高職對接和校企合作。項目研制包括專業調研、職業能力分析、課程體系構建、標準制定四個環節。研制工作推進井然有序,先后召開多次培訓交流會以及分階段的工作部署會,取得了豐富的階段性成果。第一批標準研制工作將在今年的6月份結題并進行成果發布。
今年,我省還將啟動第二批和第三批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研制。擬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完成我省中高職銜接主要的、大規模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建設,以及課程和教材資源建設,解決目前中高職銜接中課程不對接這個根本問題。
記 者:圍繞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接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工作。請問我省在探索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哪些有益的嘗試?
湯貞敏: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我省是職業教育大省,正在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示范省,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切實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在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建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新機制等方面成為排頭兵。
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是當前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必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我們知道,省教育廳和全省職業院校這些年從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育教學方法、人才評價標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遺余力地探索前行,取得了顯著效果。
我僅僅從兩個方面舉例來說,一是以國家和省示范校建設為抓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截止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11所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和25所省示范高職院校。示范學校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遵循規律,成功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和輻射作用,促進了我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深化。二是以教育教學過程為主陣地,全面開展研究與實踐,涌現了一批優秀教學成果。在不久前公示的第七屆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獲獎項目中,30項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獲得一等獎,70項獲得二等獎。省教育廳推薦31項高等職業教育和22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成果參加2014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這些成果充分體現了我省職業教育教學研究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創新性。
記 者:在我省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進程中,加強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國際比較與借鑒,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請您從省教育研究院的角度談談近年來我們具體開展了哪些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湯貞敏:近年來,我省職業教育國際化活動日趨活躍,中外職業教育人員交流日益頻繁,合作項目不斷豐富。
教研院與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已共同建立中英職業教育(廣東)發展研究中心,于2013年10月簽署了教育研究交流合作協議,在職業教育等級證書研究、現代學徒制試點、師資培訓、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研究等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今年3月24日,教研院與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共同舉辦2014年廣東中英職業教育交流會, 發布與推廣合作開展中高職銜接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項目研究成果,研討借鑒英國經驗開展廣東現代學徒制試點,促進中英職業教育更廣泛更深入地合作。英國職業教育的框架體系,以及以能力為核心的職業教育證書體系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經教育部批復同意,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職業教育等級證書制度的試點,在這方面我們得到了英國職業教育界的支持和幫助。
德國是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粵德職業教育合作交流一直是我省開展國際合作的重點。2013年6月,教研院與廣東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德國工商大會共同主辦粵德職業教育合作交流會,省教育廳與德國工商大會簽訂了《粵德職業教育合作備忘錄》,并在教研院掛牌成立粵德職業教育合作推廣與發展研究中心。我們將爭取在引入德國先進的技術標準和職業教育標準方面重點突破,引進和吸收德國師資培訓、資格證書、專業課程等方面資源,學習借鑒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經驗,以及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模式,助力建設廣東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記 者: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劃,要打通技能人才上升通道,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我省在這方面一直積極探索。請問今后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湯貞敏:職業教育通道問題一直是政府關注的焦點。2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提出“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我知道,省教育廳這些年一直是這樣努力探索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決策,為我們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明確了方向。
我認為,下一步要著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開放銜接;二是實現職業教育內部有序銜接;三是建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具體來說,加快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開放銜接,就是要鼓勵普通學校與職業院校教師互教、課程互換、學分互認,建立學習者在普通學校和職業院校之間轉學、升學的通道,特別要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實現職業教育內部有序銜接,就是要系統規劃設計中高等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人才培養方案,推進中職、高職、應用本科銜接貫通改革試點。建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就是要完善職業院校的建設標準、教師資格標準、教師編制標準、生均撥款標準、公用經費標準、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質量評價標準等,還有就是要加快研制職業教育等級證書標準,積極推行職業教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職業教育等級證書制度。此外,還要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成長的環境與條件。
記 者:近年來我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社會滿意度持續提高。您認為這項工作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和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湯貞敏:新世紀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特別是2006年召開全省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以來,省委、省政府把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作為充分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作為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這些年,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績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民生改善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表現。
一是新增技術技能人才逾六成由職業院校培養,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堅強人才保障。“十一五”以來,我省職業院校已為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300萬既有學歷文憑又有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我省職業院校代表隊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連續四年名列前茅。職業院校畢業生質量受到社會和企業充分認可,2013年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8%以上,位居全國第一;2013年,高等職業學院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94%以上,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年培養培訓轉移就業過百萬人,助推“雙轉移”戰略成效顯著。實施“雙轉移”的三年時間,僅中等職業教育轉移招生總數就達18萬人,在校生45萬人,“十一五”累計轉移招生65萬人。同時,每年安排大量農村家庭中職畢業生到珠三角地區就業;培訓農村存量勞動力和返鄉農民工并實現轉移就業;接收退役士兵開展免費技能培訓;面向企業招收在職員工開展技能提升服務。
三是促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本解決“有書讀”民生問題。全省超過60萬名中職學校在校生享受助學免費政策,約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強。“雙零”人才培養模式使超過4萬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惠,每年解決學習、生活費用達3億元以上。“智力扶貧”工程讓約9萬名貧困家庭子女入讀中職學校,80%的畢業生進入珠三角大中型企業就業。
經過不斷努力,我省職業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模和培養質量穩步提升,職業教育已成為我省經濟社會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職業院校已成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我省在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示范省上將會創造更輝煌成績。教研院將在省教育廳的領導和支持下,進一步團結和凝聚全省相關研究力量,為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廳的職業教育決策和管理提供智力咨詢,為職業院校改革發展提供智力服務。
責任編審 陳湘年 責任編輯 魏家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