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江蘇、浙江高校科技人才管理與廣東的比較與借鑒

2014-07-24 02:21:27賈秀險
廣東教育·職教版 2014年4期

賈秀險

摘 要:本文通過對廣東、江蘇、浙江三省科技人才基本狀況的對比分析,考察江蘇、浙江科技人才管理政策,以期為改革廣東科技人才管理機制、提高廣東科技人才管理水平和推動廣東科技創新實力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科技人才;管理政策機制;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4-0011-05

高校是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高校科技人才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功能的載體和關鍵,在推動科技強省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擬以廣東、江蘇、浙江三省高校科技人才狀況及管理機制入手,通過對比分析來把握我省科技人才管理概貌,為提高高校科技人才管理水平提供有利借鑒。

一、廣東、江蘇、浙江科技人才狀況的對比

(一)科技人才職稱結構對比

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與科研人員高級職稱人員總數約為472342人,從事理、工、農、醫類高級職稱人員總數約為298759人,從事人文、社科類高級職稱人員總數約為173582人。廣東省從事人文、社科及從事理、工、農、醫類高級職稱人員數均落后于江蘇,尤其是理、工、農、醫類高級職稱人員比江蘇少5097人,將影響到廣東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廣東高校亟需加大高級職稱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充實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見表1)。

(二)科研經費對比

從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當年撥入科研經費來看,廣東人文、社科類比江蘇多2.21億元,比浙江少1.76億元,處于全國第四名,說明廣東人文、社科類科研經費較為充足;而廣東理、工、農、醫類當年科研經費為50.05億元,落后于江蘇的104.46億元、浙江的57.02億元,還不到江蘇省的一半(見表2)。因此,廣東應加大對理、工、農、醫類科研經費的投入。2011年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高等學校R&D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經費為2535362千元、831428千元,遠超過廣東的659445千元,分別相當于廣東的3.8倍和1.3倍(見表3),由此可見,廣東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服務能力與江蘇、浙江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三)科技人才獲科研項目及獎勵情況對比

通過對近三年內廣東、江蘇、浙江三省高校科技人才所獲科研項目和獎勵情況(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和國家科學技術獎為例)進行對比分析,總體把握三省科技人才發展水平。

1.科研立項情況對比分析

2010、2011、2012三年,廣東、江蘇、浙江獲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項目的總量分別為22、21、18;2011和2012年兩年,三省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總量為24、36、15,獲重點項目的總量為12、40、21。廣東除了在教育科學領域有優勢之外,社會科學研究遠落后于江蘇(見表4)。

廣東、江蘇、浙江獲得2011、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數比為0∶1∶1,江蘇、浙江省分別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省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數比為5∶1∶0,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數比為0∶11∶2,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數比為3∶16∶11。這表明廣東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投入大,因此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較強,但科技發明和科技服務能力不及江蘇省和浙江省。

二、江蘇、浙江科技人才管理政策的借鑒

(一)科技人才管理機制改革政策

1.提升政府科技管理人才建設水平,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2013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專門針對科技管理人才的14條指導意見——《浙江省科技廳關于加強我省科技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把科技管理人才培養納入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完善政策措施,落實培養計劃,提高科技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水平。

2.改革科技人才評聘辦法,推進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江蘇省在高校專業職務評聘方式方面作出了大膽嘗試。如南京大學自2003年以來,已將面向海內外公聘教授作為長期的制度安排,打破原有的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到2006年校內所有層次的專業技術崗位全部實行聘任制。由過去的“評”教授到“聘”教授,由過去的注重資歷和已有成果到要求受聘者提供工作思路,更加注重其“以后能做出什么成果”。這一根本性轉變,是與國際教育管理接軌、引入現代人力資源配置理念進行的探索,使教授從職務管理轉向職業管理、從身份管理轉向崗位管理。

3.加強科技人才優惠政策保障,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江蘇、浙江在科技人才收入、住房和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保障,這是近年來優秀科技人才流入江浙地區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江蘇省實施“以人才強教育”戰略,加大人才建設經費投入,聘請了8000多名外籍專家、外籍教師到高校任教,并計劃到2020年引進30萬海外人才,100名諾貝爾獎得主、外籍院士和世界頂級專家,不斷完善業績考核評價和分配獎勵制度。從2004年起,江蘇省人事廳就對人才的評價標準進行改革,確立憑業績說話的人才價值觀;同時,分配方式、住房等福利都將以個人取得的成績來確定。學歷和資歷將在職稱評聘、成果評獎、業績考核等工作中,作為輔助標準,創新能力和工作實績將成為主要衡量標準。在提升高級人才待遇和分配制度改革中,技術要素、管理要素參與收益的分配;收益分配方式的具體形式為:一次性現金或實物獎勵、稅后凈利潤提成、以科研成果入股或投資等。凡江蘇省高校牽頭完成的科研項目,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的科技人員,除國家頒發的獎金外,省里按同等標準給予獎勵。屬于集體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獲獎金額不低于獎金總額的50%。主要完成人員上浮12級工資。凡獲得省政府省長特別獎,省科學技術特等獎、一等獎的,項目前3位主要完成人員上浮1級工資。另外,對省內引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首席科學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負責人,由引進單位解決相應的住房,購房有困難的單位,經省委知識分子工作領導小組批準,可給予不超過10萬元的一次性補貼。浙江省也加大實施科技人才待遇優惠政策,如浙江大學為教師配備120平米的住房并無限期居住,使科研人才能安心于科學研究。

(二)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政策

1.重視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轉化,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管理體制和有效的運行機制。2011年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高等學校R&D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經費為2535362千元、831428千元,遠超過廣東的659445千元,分別相當于廣東的3.8倍和1.3倍,這也是江蘇省能連續5年蟬聯“全國創新能力最強地區”的原因。江蘇省堅持制度先行,嚴格把握規范程序,先后制定了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項目實施細則、財務核算辦法、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等12個規范性管理文件,基本涵蓋了項目組織申報、評審篩選、過程管理、經費使用和項目驗收等全部環節,精心設計了各階段的項目評審機制。通過加大高校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推進產學研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僅僅依靠國家基礎研究項目資助而爭名奪利的單一行為。

2.加強政府與市場各要素的聯動,發揮第三方科技中介組織力量。浙江省近年來完善和落實扶持科技中介機構、發展技術市場和科技服務業的政策法規,大力發展技術轉移、知識產權服務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培育技術市場主體,推動科技服務的市場化、專業化、網絡化和社會化,培育一批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同時健全省部、廳市、部門會商制度,加強軟科學特別是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

3.加強科技誠信體系建設,健全高校學風引導機制。江蘇、浙江重視加強科技誠信體系的建設。一是健全組織保障。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南京工程學院、蘇州科技學院等高校早就成立了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下設學術道德委員會、投訴咨詢委員會等,有的高校研究生院還下設學位委員會、教學質量監督委員會,完善的組織建制有力地保障了高校學術風氣建設。各高校在加強學術風氣建設過程中都十分強調規范的制度建設,如“南京大學科學研究行為規范和學風建設管理辦法”、“蘇州大學科研、學術行為規范及管理辦法”等文件從多方面強調了高校學術研究行為規范的重要性,明確界定了科學實驗數據、論文寫作、科研成果的署名,以及引用他人成果等科研過程中的規范性要求,并針對師生違反規范的各種行為給出了程度不等的懲戒措施。與此同時,各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過程中反復強調了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性,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師德教育、研究生學風建設、課堂教學、班級建設、支部建設等多種日常教育管理渠道,以規范為抓手,有力地推動了高校學術風氣建設。二是推進層層落實。在江蘇省教育廳和江蘇省科協的統一部署下,各高校在原有良好的學風建設氛圍基礎上,紛紛成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一般由一把手(或分管校長)掛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研究生院(研究生處或部)或科研處(科技處、科技產業處),辦公室成員由研究生院(研究生處或部)、科研處(科技處、科技產業處)、教務處、宣傳部、學生處、校團委等有關同志組成。這樣就建立了目標分解、層層落實的高校學風建設領導體系。三是加強陽光管理。浙江省近兩年不斷推進科研陽光管理,要求高校科研立項和科研經費使用信息都要堅持公開原則,相繼出臺《浙江省科技計劃項目實施及經費管理使用監督檢查辦法(試行)》、《關于嚴肅財經紀律規范科技經費使用和加強監管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科技經費相關的管理規定,打擊科研腐敗行為。

三、江蘇、浙江科技人才管理對我省的啟示

(一)完善政策法規制度,加強政府對科技管理的頂層設計

政府部門之間要建立聯動會商機制,敢于觸動科技管理體制,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從根本上規范和引導科技活動的開展。一是加大科技經費投入,合理分配科研資源。加大對高校科研投入的力度,處理好科研資源分配的“面”與“點”的關系,加大對青年人才的資助力度。創新科研資源分配方式,改變以政府為主導分配科研資源的單一方式,引導多元資本介入。二是要加強政府科技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決策的科學性。三是改革科研評價體系,確立創新導向。改變高校通過基礎研究獲得項目的單一渠道,鼓勵科研成果市場化,科學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建立以“貢獻度”為核心的考核評估機制,將高校成果數量、轉化水平、產學研結合情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作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標,提高科研經費投入的效度;確立市場為導向、產品為主線的研究開發模式。合理設定高校創新平臺建設的績效目標和結果導向,建立周期性考核機制。對長期從事應用研究、科研成果轉化與推廣的高校教師制定特殊職稱評審條件;對科技人才科研考核給予更寬松的政策,減少急功近利性的考核要求,使科技人才有時間、有精力從事原創性研究及二次開發與成果轉化。四是健全科技中介組織,強化科技服務。一方面借助科技中介組織實現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另一方面強化科技中介同行評估作用,促進科技管理和評價更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

(二)改革人事制度,健全高校科技人才獎勵和激勵機制

打破高校“鐵飯碗”,借鑒南京大學的“聘任制”,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促進大學人才要素的流動。應從學校層面出臺選人用人和獎勵激勵的制度規范,在選人用人上,改變“論資排輩”的傳統模式,加大杰出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改變“一視同仁”的“大鍋飯”分配體制,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人才獎勵和激勵機制,對創新能力突出的人才給予獎勵傾斜。加強科技人才住房、子女入學方面的政策保障,改變將科研作為科技人才謀生手段的狀態,使科技人才有尊嚴地安于科學研究、樂于科學研究。

(三)規范權力運行與強化監督,加強高校學風建設

推進政府簡政放權,從省層面出臺法規明確政府與高校的權限范圍。健全高校學術委員會組織,明確規定學術委員會的人員構成、權限范圍,充分發揮對學術事務的決策權。學術委員會要對有關科研項目及獎項的申報資格進行審核,減少具有行政職務的科研人員的申報名額。學術委員會要設立科研行為約束組織,制定科研失范行為的懲戒規則,校內科研資源分配和獎項評審結果必須接受學術委員會和全校師生的監督,建立通暢的申訴渠道。

注釋:

[1]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創新體制機制 構建政產學研社會服務新體系[R].常州: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1.

參考文獻:

[1]胡瑞媛,張毅華.創新高校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對策探討[J].中國高校科技,2006(S1).

[2]李宣澄.要充分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產業,2001(12).

[3]孟祥華,陳士俊.略論高校內部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創新[J].高教管理,2006(1).

[4]高校科技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J].科學管理研究,1998(4).

責任編輯 賴俊辰

(二)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政策

1.重視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轉化,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管理體制和有效的運行機制。2011年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高等學校R&D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經費為2535362千元、831428千元,遠超過廣東的659445千元,分別相當于廣東的3.8倍和1.3倍,這也是江蘇省能連續5年蟬聯“全國創新能力最強地區”的原因。江蘇省堅持制度先行,嚴格把握規范程序,先后制定了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項目實施細則、財務核算辦法、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等12個規范性管理文件,基本涵蓋了項目組織申報、評審篩選、過程管理、經費使用和項目驗收等全部環節,精心設計了各階段的項目評審機制。通過加大高校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推進產學研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僅僅依靠國家基礎研究項目資助而爭名奪利的單一行為。

2.加強政府與市場各要素的聯動,發揮第三方科技中介組織力量。浙江省近年來完善和落實扶持科技中介機構、發展技術市場和科技服務業的政策法規,大力發展技術轉移、知識產權服務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培育技術市場主體,推動科技服務的市場化、專業化、網絡化和社會化,培育一批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同時健全省部、廳市、部門會商制度,加強軟科學特別是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

3.加強科技誠信體系建設,健全高校學風引導機制。江蘇、浙江重視加強科技誠信體系的建設。一是健全組織保障。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南京工程學院、蘇州科技學院等高校早就成立了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下設學術道德委員會、投訴咨詢委員會等,有的高校研究生院還下設學位委員會、教學質量監督委員會,完善的組織建制有力地保障了高校學術風氣建設。各高校在加強學術風氣建設過程中都十分強調規范的制度建設,如“南京大學科學研究行為規范和學風建設管理辦法”、“蘇州大學科研、學術行為規范及管理辦法”等文件從多方面強調了高校學術研究行為規范的重要性,明確界定了科學實驗數據、論文寫作、科研成果的署名,以及引用他人成果等科研過程中的規范性要求,并針對師生違反規范的各種行為給出了程度不等的懲戒措施。與此同時,各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過程中反復強調了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性,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師德教育、研究生學風建設、課堂教學、班級建設、支部建設等多種日常教育管理渠道,以規范為抓手,有力地推動了高校學術風氣建設。二是推進層層落實。在江蘇省教育廳和江蘇省科協的統一部署下,各高校在原有良好的學風建設氛圍基礎上,紛紛成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一般由一把手(或分管校長)掛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研究生院(研究生處或部)或科研處(科技處、科技產業處),辦公室成員由研究生院(研究生處或部)、科研處(科技處、科技產業處)、教務處、宣傳部、學生處、校團委等有關同志組成。這樣就建立了目標分解、層層落實的高校學風建設領導體系。三是加強陽光管理。浙江省近兩年不斷推進科研陽光管理,要求高校科研立項和科研經費使用信息都要堅持公開原則,相繼出臺《浙江省科技計劃項目實施及經費管理使用監督檢查辦法(試行)》、《關于嚴肅財經紀律規范科技經費使用和加強監管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科技經費相關的管理規定,打擊科研腐敗行為。

三、江蘇、浙江科技人才管理對我省的啟示

(一)完善政策法規制度,加強政府對科技管理的頂層設計

政府部門之間要建立聯動會商機制,敢于觸動科技管理體制,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從根本上規范和引導科技活動的開展。一是加大科技經費投入,合理分配科研資源。加大對高校科研投入的力度,處理好科研資源分配的“面”與“點”的關系,加大對青年人才的資助力度。創新科研資源分配方式,改變以政府為主導分配科研資源的單一方式,引導多元資本介入。二是要加強政府科技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決策的科學性。三是改革科研評價體系,確立創新導向。改變高校通過基礎研究獲得項目的單一渠道,鼓勵科研成果市場化,科學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建立以“貢獻度”為核心的考核評估機制,將高校成果數量、轉化水平、產學研結合情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作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標,提高科研經費投入的效度;確立市場為導向、產品為主線的研究開發模式。合理設定高校創新平臺建設的績效目標和結果導向,建立周期性考核機制。對長期從事應用研究、科研成果轉化與推廣的高校教師制定特殊職稱評審條件;對科技人才科研考核給予更寬松的政策,減少急功近利性的考核要求,使科技人才有時間、有精力從事原創性研究及二次開發與成果轉化。四是健全科技中介組織,強化科技服務。一方面借助科技中介組織實現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另一方面強化科技中介同行評估作用,促進科技管理和評價更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

(二)改革人事制度,健全高校科技人才獎勵和激勵機制

打破高校“鐵飯碗”,借鑒南京大學的“聘任制”,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促進大學人才要素的流動。應從學校層面出臺選人用人和獎勵激勵的制度規范,在選人用人上,改變“論資排輩”的傳統模式,加大杰出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改變“一視同仁”的“大鍋飯”分配體制,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人才獎勵和激勵機制,對創新能力突出的人才給予獎勵傾斜。加強科技人才住房、子女入學方面的政策保障,改變將科研作為科技人才謀生手段的狀態,使科技人才有尊嚴地安于科學研究、樂于科學研究。

(三)規范權力運行與強化監督,加強高校學風建設

推進政府簡政放權,從省層面出臺法規明確政府與高校的權限范圍。健全高校學術委員會組織,明確規定學術委員會的人員構成、權限范圍,充分發揮對學術事務的決策權。學術委員會要對有關科研項目及獎項的申報資格進行審核,減少具有行政職務的科研人員的申報名額。學術委員會要設立科研行為約束組織,制定科研失范行為的懲戒規則,校內科研資源分配和獎項評審結果必須接受學術委員會和全校師生的監督,建立通暢的申訴渠道。

注釋:

[1]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創新體制機制 構建政產學研社會服務新體系[R].常州: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1.

參考文獻:

[1]胡瑞媛,張毅華.創新高校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對策探討[J].中國高校科技,2006(S1).

[2]李宣澄.要充分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產業,2001(12).

[3]孟祥華,陳士俊.略論高校內部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創新[J].高教管理,2006(1).

[4]高校科技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J].科學管理研究,1998(4).

責任編輯 賴俊辰

(二)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政策

1.重視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轉化,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管理體制和有效的運行機制。2011年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高等學校R&D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經費為2535362千元、831428千元,遠超過廣東的659445千元,分別相當于廣東的3.8倍和1.3倍,這也是江蘇省能連續5年蟬聯“全國創新能力最強地區”的原因。江蘇省堅持制度先行,嚴格把握規范程序,先后制定了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項目實施細則、財務核算辦法、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等12個規范性管理文件,基本涵蓋了項目組織申報、評審篩選、過程管理、經費使用和項目驗收等全部環節,精心設計了各階段的項目評審機制。通過加大高校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推進產學研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僅僅依靠國家基礎研究項目資助而爭名奪利的單一行為。

2.加強政府與市場各要素的聯動,發揮第三方科技中介組織力量。浙江省近年來完善和落實扶持科技中介機構、發展技術市場和科技服務業的政策法規,大力發展技術轉移、知識產權服務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培育技術市場主體,推動科技服務的市場化、專業化、網絡化和社會化,培育一批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同時健全省部、廳市、部門會商制度,加強軟科學特別是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

3.加強科技誠信體系建設,健全高校學風引導機制。江蘇、浙江重視加強科技誠信體系的建設。一是健全組織保障。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南京工程學院、蘇州科技學院等高校早就成立了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下設學術道德委員會、投訴咨詢委員會等,有的高校研究生院還下設學位委員會、教學質量監督委員會,完善的組織建制有力地保障了高校學術風氣建設。各高校在加強學術風氣建設過程中都十分強調規范的制度建設,如“南京大學科學研究行為規范和學風建設管理辦法”、“蘇州大學科研、學術行為規范及管理辦法”等文件從多方面強調了高校學術研究行為規范的重要性,明確界定了科學實驗數據、論文寫作、科研成果的署名,以及引用他人成果等科研過程中的規范性要求,并針對師生違反規范的各種行為給出了程度不等的懲戒措施。與此同時,各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過程中反復強調了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性,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師德教育、研究生學風建設、課堂教學、班級建設、支部建設等多種日常教育管理渠道,以規范為抓手,有力地推動了高校學術風氣建設。二是推進層層落實。在江蘇省教育廳和江蘇省科協的統一部署下,各高校在原有良好的學風建設氛圍基礎上,紛紛成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一般由一把手(或分管校長)掛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研究生院(研究生處或部)或科研處(科技處、科技產業處),辦公室成員由研究生院(研究生處或部)、科研處(科技處、科技產業處)、教務處、宣傳部、學生處、校團委等有關同志組成。這樣就建立了目標分解、層層落實的高校學風建設領導體系。三是加強陽光管理。浙江省近兩年不斷推進科研陽光管理,要求高校科研立項和科研經費使用信息都要堅持公開原則,相繼出臺《浙江省科技計劃項目實施及經費管理使用監督檢查辦法(試行)》、《關于嚴肅財經紀律規范科技經費使用和加強監管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科技經費相關的管理規定,打擊科研腐敗行為。

三、江蘇、浙江科技人才管理對我省的啟示

(一)完善政策法規制度,加強政府對科技管理的頂層設計

政府部門之間要建立聯動會商機制,敢于觸動科技管理體制,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從根本上規范和引導科技活動的開展。一是加大科技經費投入,合理分配科研資源。加大對高校科研投入的力度,處理好科研資源分配的“面”與“點”的關系,加大對青年人才的資助力度。創新科研資源分配方式,改變以政府為主導分配科研資源的單一方式,引導多元資本介入。二是要加強政府科技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決策的科學性。三是改革科研評價體系,確立創新導向。改變高校通過基礎研究獲得項目的單一渠道,鼓勵科研成果市場化,科學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建立以“貢獻度”為核心的考核評估機制,將高校成果數量、轉化水平、產學研結合情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作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標,提高科研經費投入的效度;確立市場為導向、產品為主線的研究開發模式。合理設定高校創新平臺建設的績效目標和結果導向,建立周期性考核機制。對長期從事應用研究、科研成果轉化與推廣的高校教師制定特殊職稱評審條件;對科技人才科研考核給予更寬松的政策,減少急功近利性的考核要求,使科技人才有時間、有精力從事原創性研究及二次開發與成果轉化。四是健全科技中介組織,強化科技服務。一方面借助科技中介組織實現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另一方面強化科技中介同行評估作用,促進科技管理和評價更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

(二)改革人事制度,健全高校科技人才獎勵和激勵機制

打破高校“鐵飯碗”,借鑒南京大學的“聘任制”,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促進大學人才要素的流動。應從學校層面出臺選人用人和獎勵激勵的制度規范,在選人用人上,改變“論資排輩”的傳統模式,加大杰出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改變“一視同仁”的“大鍋飯”分配體制,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人才獎勵和激勵機制,對創新能力突出的人才給予獎勵傾斜。加強科技人才住房、子女入學方面的政策保障,改變將科研作為科技人才謀生手段的狀態,使科技人才有尊嚴地安于科學研究、樂于科學研究。

(三)規范權力運行與強化監督,加強高校學風建設

推進政府簡政放權,從省層面出臺法規明確政府與高校的權限范圍。健全高校學術委員會組織,明確規定學術委員會的人員構成、權限范圍,充分發揮對學術事務的決策權。學術委員會要對有關科研項目及獎項的申報資格進行審核,減少具有行政職務的科研人員的申報名額。學術委員會要設立科研行為約束組織,制定科研失范行為的懲戒規則,校內科研資源分配和獎項評審結果必須接受學術委員會和全校師生的監督,建立通暢的申訴渠道。

注釋:

[1]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創新體制機制 構建政產學研社會服務新體系[R].常州: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1.

參考文獻:

[1]胡瑞媛,張毅華.創新高校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對策探討[J].中國高校科技,2006(S1).

[2]李宣澄.要充分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產業,2001(12).

[3]孟祥華,陳士俊.略論高校內部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創新[J].高教管理,2006(1).

[4]高校科技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J].科學管理研究,1998(4).

責任編輯 賴俊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第五页|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激情乱人伦|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任我操在线视频| 综合亚洲网| 国产人人射|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欧美高清三区|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色偷偷一区| 成人韩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乱人伦|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成人一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99激情网|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专区|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色亚洲成人|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性69交片免费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色九九视频|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日本欧美精品|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五月婷婷欧美|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二区视频|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91在线|日本|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久久| 老司机精品久久|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