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霞 嚴峻
支持專家:張介眉,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全國名老中醫,全國第三批500名老中醫繼承工作繼承專家。
“圍魏救趙”是我國兵法奇書《三十六計》的第二計,原計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當魏國攻擊趙國時,不直接去救趙國,而是襲擊魏國的后方根據地,使魏國不得不放棄趙國而去自救,從而使趙國得救。
這條計策是說,進攻兵力結集的部位,不如打擊敵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攻擊氣勢衰弱的敵人。
面對來勢兇猛的強敵,盲目出擊,無異于以卵擊石,不妨圍魏救趙,避實就虛,迫其撤兵。在治療疾病時,應用圍魏救趙之法,表明上看是“不務正事”,去治療不相關的疾病,最后卻“療效出奇”,把應該治的病治好了。某女士患失眠多年,服用多種滋陰安神的中藥都不見明顯效果,但是從治療胃病入手兩天,患者就睡得香了。究其原因,“胃不和則臥不安”,胃有宿食,則影響心神。雖然失眠是心病,但邪氣盛;宿食好比敵人的糧倉,食積一除,敵軍的糧食供應被切斷,病邪必然“撤兵”,從而解除擾亂心身的邪氣,使心寧神安。
圍魏救趙可以引申為“轉移攻擊目標”,是一種間接取勝的方法。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觀念,注重五臟之間及臟與腑之間的相互影響。因此,當疾病發生時,西醫經常以對癥處理為主,“直接迎擊病邪”;中醫往往采取迂回法,轉移治療目標,即不治發生病變的臟腑(不直接救趙),而通過治療其他臟腑(圍魏)達到使病變消除(救趙)的目的。以咳嗽為例,西醫治療多以化痰止咳為主,然而中醫學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因此,遇到咳嗽的患者,可以不直接治肺,而是通過治療引起咳嗽的其他臟腑(圍魏)以取得使肺恢復功能、咳嗽止(救趙)的療效。
根據圍魏救趙這一原理,中醫還引申了“不治已病治未病”、“先安未受邪之地”等觀念。以“見肝之病,必先實脾”為例,肝臟邪氣實,好比精銳之敵的鋒芒之處;脾臟尚未受邪,邪未盛,類似敵人的空虛之處。治療時,“避實擊虛”,通過實脾(圍魏)達到瀉肝(救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