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偷懶找借口,微博上熱傳的“五月病”其實和“五月份”沒啥關系。在微博上,不少網友五月吐槽的內容里總愛把自己的近況和“五月病”這個名詞掛鉤。實際上,“五月病”這個詞來自日本,真正的來源和新生入學有關。南京腦科醫院專家提醒,不要光顧著跟風吐槽“五月病”,趁著季節交替之時多增加鍛煉的機會。
進入五月:不少人出現情緒低落
“進入五月份,快被各種事情給煩死了。”完成了論文答辯,南京某高校大四男生黃衛長嘆一口氣。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是抽檢,但本科生的卻得全部“過堂”。每天被老師催著修改論文,實習單位的工作也半點馬虎不得。大清早就得從大學城往新街口趕,早出晚歸,黃衛把作息時間塞得不留縫隙。“每天晚上都要忙到一兩點,實在扛不住了就趴一會兒,但稍稍一動就眼冒金星。”黃衛發現,自從進入五月“論文季”開始,自己的脾氣就差了很多,而且常常焦慮煩躁、情緒低迷。
微博上:“五月病”成了專有名詞
在微博上,“五月病”還獲得了專有的名詞解釋,“五月病,又稱為季節性懶惰癥候群,在此時節不少人意氣消沉、郁悶塞心,不但抵觸上學上班,還整日慵懶倦怠,難以提起興致。好多事要忙,卻又什么都不想做;情緒低落,總提不起精神。”不少網友便將此奉為“癥狀”條款,逐一進行對照,發現自己竟然“中槍”了絕大部分。
更有甚者大呼,“不好意思我同時患有一月病到十二月病…… 我想我大概是病入膏肓,沒救了吧……”言語之中極盡調侃。
它的來源:來自日本和“五月份”沒關系
“五月病”到底是不是病?著名科普網站果殼網也對這個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開帖進行了討論。原來,“五月病”這一詞匯來自日本,在日本,學校的畢業和新學年的開始都在春天,四五月份一般是學生開始新的一段學習經歷,或者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開始一段新的工作經歷的時間。不少日本人在此時節意志消沉、慵懶倦怠、抵觸上學上班,這種病癥被日本醫學界稱為“五月病”。主要表現為飲食習慣改變,失眠,興趣減少或注意力分散,對履行社會職責有抵觸感,反應遲鈍或敏感等。而日本所謂的“五月病”和網友所謂的“春困提不起精神”是完全兩碼事兒。所以,“五月病”的成因并不是月份,而是不適應環境的突然改變。
專家建議:季節交替時要多鍛煉
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李箕君說,網友們說的“季節性懶惰癥候群”,在專業上沒有這樣的提法,但這就類似于“季節性抑郁”。其實在臨床上也發現,每到這個季節,就很容易出現情緒波動,“五月份處于春夏交替的時節,人體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可能出現內分泌的紊亂,出現情緒波動也比較正常。”李箕君主任說。另外,一年快接近一半了,對于一些行業來說,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也易出現倦怠。而大家都知道的“春困秋乏”,其實“春困”也是人在春天生理上的一種自我調節。另外,到了五月,也到了高考前和大學生就業前的焦慮期,所以“五月病”學生一族“中招”的也比較多,李箕君說,其實這些屬于正常現象,如出現煩躁、焦慮等情緒時,要意識到這是季節性情緒波動,不必太過在意。人到春天尤其要注意合理作息,把握好工作的時間和進度,適當減少工作量,多一點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