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力強
(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 300142)
小曲線半徑T形剛構轉體設計
延力強
(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 300142)
介紹某鐵路2×72 m轉體T構的結構設計。針對600 m半徑的特殊情況,采用BSAS平面計算程序以及專業有限元軟件MIDAS,分別建立了平面模型與空間模型,對該橋上部結構的整體受力情況進行了分析對比。另外,采用midas FEA軟件建立上球鉸局部應力分析模型,對轉體結構的受力情況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本橋上部結構及轉體結構設計比較合理,半徑較小的轉體T構,橫向偏心較大時,將轉動中心置于整體結構橫向偏心位置上,再進行稱重平衡試驗,可有效地保證轉體結構轉體過程中的穩定性。
鐵路橋梁 T形剛構 曲線橋 平轉法
本橋為某鐵路跨越高速鐵路而設,橋跨布置為2×72 m預應力混凝土T形剛構,橋上為單線鐵路,橋面寬度8.3 m,主梁采用懸臂澆筑后轉體就位的施工方法(如圖1所示)。

圖1 橋形布置(單位:cm)
設計速度:客車160 km/h,貨車120 km/h。
線路情況:本橋大部分處于-5‰的縱坡豎曲線上,平面曲線半徑為600 m。
軌道類型:無砟軌道。
設計活載:“中-活載”。
地震動參數: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
3.1 主橋結構
主梁采用單箱單室、直腹板、變高、變截面結構,箱梁頂寬8.3 m,底寬5.0 m。梁高沿縱向按1.8次拋物線變化,中支點梁高7.8 m,邊支點梁高4.2 m,邊跨直線段長28.75 m。
截面采用單箱單室直腹板形式,頂板厚度除梁端附近和中支點附近外均為45 cm,腹板厚50~90 cm,底板厚由跨中的45 cm按1.8次拋物線變化至根部的95 cm。箱梁兩側腹板與頂底板相交處均采用圓弧倒角過渡,邊支座及中墩處共設置4個橫隔板。橫隔板厚度:邊支座處1.5 m,中墩處1.4 m。橫隔板設有孔洞,供檢查人員通過。下部結構主墩采用圓端形實體墩,墩高19.5 m,墩底橫橋向寬6.6 m,縱橋向寬5.0 m。
全橋立面及箱梁橫斷面布置見圖2、圖3。

圖2 全橋半立面(單位:cm)

圖3 箱梁橫斷面布置(單位:cm)
3.2 上部結構計算分析
本橋采用BSAS平面計算程序建立模型,進行整體計算,采用Midas Civil 2010建立空間有限元模型進行復核檢算。所建空間有限元模型:節點數54個,單元53個,如圖4、表1、表2所示。

圖4 空間有限元計算模型
由計算分析可知:
①梁體由于列車靜活載所引起的豎向撓度為16.6 mm,為計算跨度的1/4 854,滿足撓跨比不大于1/900的要求。
②由于列車靜活載所引起的梁端轉角,梁體下撓時為0.85‰,梁體反彎時為0.32‰,滿足無砟軌道要求。
③實際施工中反拱的設置根據具體情況,充分考慮收縮徐變的影響以及預計二期恒載上橋時間確定。本設計二期恒載上橋時間按全部預加應力完成后60 d計算,主梁最大工后殘余徐變變形值為5.0 mm。

表1 設計支反力

表2 主梁主要計算結果
注:fc、fct分別為混凝土軸心抗壓、抗拉極限強度。
由以上分析可知,計算結果均滿足規范要求,上部結構設計合理。
4.1 轉體結構
轉體結構由下轉盤、球鉸、上轉盤、轉體牽引系統組成。上轉盤是轉體的重要結構,在整個轉體過程中形成多向、立體的受力狀態,上盤布有縱、橫及豎向預應力鋼筋。上轉盤為長方體,高2.0 m,轉臺直徑為10.4 m,高度為0.8 m。轉臺是球鉸、撐腳與上轉盤相連接的部分,又是轉體牽引力直接施加的部分。
下轉盤為支承轉體結構全部重量的基礎,轉體完成后,與上轉盤共同形成基礎。下轉盤采用C50混凝土,上設置轉體系統的下球鉸、撐腳的環形滑道及轉體拽拉千斤頂反力座等。
上轉盤球鉸直徑4.1 m,下轉盤球鉸直徑3.8 m,厚度均為40 mm。球鉸是平動法施工的轉動系統,而轉動體系的核心是轉動球鉸,它是轉體施工的關鍵結構,制作及安裝精度要求很高,必須精心制作,精心安裝。
由Midas單梁模型可得墩底處橫向彎矩59 072.2 kN·m,梁體結構自重70 001 kN,則梁體橫向偏心(相對于墩中心線)為:59 072.2/70 001=0.844 m,即圖5及圖6中L值。

圖5 轉體結構立面(單位:cm)

圖6 轉體結構平面(單位:cm)
4.2 轉體結構上球鉸應力驗算
橋梁轉體施工結構局部驗算借助于有限元midas FEA軟件, 用實體單元模擬。
(1)計算模型
該模型包括1 m高橋墩、橋墩加臺,上轉盤,圓形轉盤以及球鉸,模型對1 m高橋墩的頂面節點自由度進行了約束,球鉸底面進行了加載。結構形式如圖7。

圖7 球鉸結構
(2)荷載
模型考慮了19.5 m高橋墩及梁的總荷載84 434 kN,該荷載按均布荷載垂直作用在球鉸底面上。
縱橫兩方向施加預應力。縱向采用28根12-7φ5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張拉控制應力均為1 395 MPa,橫向采用30根12-7φ5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張拉控制應力均為1 395 MPa。
(3)應力主要計算結果(未加預應力)

圖8 主拉應力(一)(單位:MPa)
由圖8可以看出,混凝土的最大拉應力達到2.2 MPa,分布于承臺頂部墩底與承臺相連處,大于規范中主拉應力不得大于0.7fct=2.17 MPa的要求,需要配預應力鋼束。

圖9 主壓應力(一)(單位:MPa)
混凝土的最大壓應力達到9.97 MPa,主要發生在球鉸附近(如圖9所示)。
(4)應力主要計算結果(加預應力)

圖10 主拉應力(二)(單位:MPa)
由圖10可知,預應力錨固位置附近拉應力較大,達到8.65 MPa,由于錨固端未考慮錨墊板因此其周圍拉應力偏大,在本分析中可以忽略該處的拉應力,鈍化鋼束錨固位置附近的應力集中后,最大的拉應力為1.7 MPa<2.17 MPa,滿足規范要求。

圖11 主壓應力(二)(單位:MPa)
由圖11可知,最大壓應力為17.77 MPa,滿足規范要求。
跨高速鐵路的2×72 m T構,采用懸臂澆筑轉體施工方法,是適應橋址處地形,對鐵路運營影響最小的合理方案,曲線半徑為600 m,在鐵路轉體T構中極為罕見。
通過空間有限元單梁模型的計算,計算出整體結構的橫向偏心位置,將轉動中心置于整體結構橫向豎向合力作用點位置上,再進行稱重平衡試驗等措施進行糾正,極大地減少了為應對不平衡彎矩而增加的工作量,為梁體轉體施工的穩定安全提供了保證。
[1] TB10002.5—2005鐵路橋涵地基和基礎設計規范[S]
[2] TB10621—2009高速鐵路設計規范(試行)[S]
[3] 鐵建設函[2005]285號新建時速200公里客貨共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S]
[4] TB10002.3—2005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5] 鄭健.中國高速鐵路橋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 TB10002.1—2005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范[S]
DesignoftheRotationalStructionof72mT-ShapeRigidFrameBridgewithsmallRadiusCurve
YAN Liqiang
2013-11-19
延力強(1982—),男,2009年畢業于蘭州交通大學橋梁工程專業,工學碩士,工程師,E-mail:649308952@qq.com。
1672-7479(2014)01-0078-03
U445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