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康
(中交鐵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中吉烏鐵路吉國境內段主要技術標準選擇
鄭小康
(中交鐵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以中吉烏鐵路吉國境內段鐵路為例,就主要技術標準的選擇進行研究分析。
鐵路 主要技術標準 選擇
中吉烏國際鐵路位于中國西部新疆及中亞地區(qū)。其中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新建線路248 km,利用既有線28 km。本段鐵路起自吐爾尕特口岸,沿察提爾庫里湖南岸向西至圖茲別里山口,折向西北經阿爾帕河河谷、切特爾庫利凹地到達費爾干納山,以多座長大隧道穿越費爾干納山后,進入古噶拉特河河谷,沿古噶拉特河、闊古阿拉特河至巴吉什,而后伴著既有鐵路接至賈拉拉巴德站,再沿既有鐵路經卡拉蘇到達終點烏茲別克斯坦的安集延站。
線路貫通后將形成起自中國沿海城市連云港,經中亞至歐洲的第二亞歐大陸橋的南部通道,是東亞通往中亞、西亞和南歐國家新的便捷通道,在國際路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段鐵路是中吉烏國際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主要技術標準的選擇關系到中亞國際通道的運輸能力、建設規(guī)模、走向方案及社會影響。
區(qū)域路網鐵路主要技術標準見表1。

表1 區(qū)域路網線路主要技術標準
2.1 鐵路等級
本線為國際通道的一部分,遠期設計運量達到1 010萬t,換裝站以西按俄羅斯聯(lián)邦相關工程技術標準,從運量水平及路網作用劃分為Ⅲ級鐵路,考慮到與相鄰線段技術標準匹配等因素,線下工程參照中國鐵路國鐵Ⅱ級。
換裝站以東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工程技術標準,按路網作用并結合相鄰線技術標準,暫按中國鐵路Ⅱ級標準設計。
綜上考慮,本線從運量、路網作用及性質分析,換裝站以西,推薦采用俄羅斯Ⅲ級鐵路標準,線下參照中國Ⅱ級鐵路標準;換裝站以東采用中國Ⅱ級鐵路標準。
2.2 正線數目
正線數目的選擇主要依據運量及運輸增長規(guī)模而定。
新建鐵路一般按單線設計,僅在近期運量很大、單線不能滿足需要時,才考慮一次修建雙線。由于單線能夠滿足客貨運量的運輸需求,本線按單線設計。
2.3 設計行車速度
本線是一條以貨運為主兼顧少量客運的新建鐵路,根據運量預測,近期只開行1對旅客列車。另外,本段鐵路地勢起伏很大(從3 600m到740 m),平原地區(qū)提高路段速度對工程投資影響不大,應采用較高的路段設計速度;山區(qū)陡坡彎急,提高速度的工程代價甚大,路段設計速度不宜過高。
根據本線運輸性質和沿線地形,本著既要滿足運輸需求,又要節(jié)約投資的原則,路段旅客列車速度平原地帶采用120 km/h,山嶺地段采用80 km/h。
2.4 最小曲線半徑
為保證機車車輛在曲線上的運行安全,保證輪軌間的正常接觸,車輛上所受的力應保持在安全范圍內,最小曲線半徑應保證車輛通過曲線的安全性、穩(wěn)定性及客車平穩(wěn)性的評價指標。在保證運營安全的前提下,曲線半徑應與沿線的地形條件相適應。本項目經過該國多處長大山脈,地形復雜,地質情況惡劣,坡陡彎急,采用較小半徑既可避免破壞山體,也可減少工程量,節(jié)約投資。另外,小半徑曲線可更大程度地適應地形,減少工程投資。因此,推薦本線最小曲線半徑平原地帶采用800 m,山嶺地段采用400 m。
2.5 限制坡度
本段是亞歐大陸橋南部新通路的組成部分,建成后亦是吉爾吉斯斯坦南部主要干線,意義重大,從有利于運營、為遠景發(fā)展預留較好條件考慮,最大坡度不宜選擇過大。
限制坡度是影響鐵路全局的主要技術標準,應結合沿線地形類別、牽引種類、機車類型、運輸需求等因素,通過技術經濟比選,選定合理的坡度方案。
(1)沿線地形類別
沿線地面高程在800~3 600 m之間,相對高差較大,沿線95%為高山區(qū)域,山體的自然坡度基本為1∶1.5~1∶1,溝谷縱向自然坡度大于2%~3%,線路穿越費爾干納山脈,山勢陡峻,溝谷狹窄。根據地形限制應選擇較大的坡度,限制坡度的選擇應大于20‰。
(2)牽引種類、機車類型、運輸需求
近期重車方向440萬t/年,輕車方向180萬t年;遠期重車方向810萬t/年,輕車方向330萬t/年。本線近期采用內燃機車牽引,遠期采用電力機車牽引,限制坡度采用20‰與其比較匹配。
按照中國鐵路建設的經驗,20‰坡度是最大坡度,超過20‰的限制坡度需要試驗才可采用。根據中國鐵路建設經驗,本線采用20‰坡度比較合適,限制坡度推薦采用20‰。
2.6 牽引種類
目前,鐵路采用的牽引種類主要有電力、內燃兩種。電力牽引與內燃牽引相比,具有功率大、持續(xù)速度高、在高海拔地區(qū)功率不折減等優(yōu)勢,對于提高列車牽引質量和運行速度,減少車站分布數量,改善超長隧道通風條件等具有明顯優(yōu)勢。本線具有海拔高、坡度大的特點,在高海拔地區(qū)內燃機車的功率折減較大,而電力機車不折減。本段自然生活條件惡劣,應盡可能提高列車牽引質量和運行速度,以減少沿線設站個數,減少沿線高原地區(qū)工作人員數量。因此,本線宜采用電力牽引。
由于本段線路所經地區(qū)基礎設施較落后,電網建設相對滯后,目前外部電源無法落實,不具備電力機車使用條件。考慮到與相鄰線鐵路技術標準匹配性,本線牽引種類近期采用內燃牽引,隨著外部電源的建設及相鄰線電氣化改造的實施,遠期采用電力牽引。
從滿足運輸需求,匹配相鄰線的技術標準角度考慮,本段牽引種類推薦采用近期內燃、遠期電化。
2.7 機車類型
本線機車類型的選擇主要從近、遠期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近期
本段鐵路坡度大、海拔高,機車類型的比選主要考慮目前中國產內燃機車中功率較大的DF4D和DF8B型機車。在最大坡度20‰的基礎上,對牽引質量進行比選。兩種機車牽引質量見表2。

表2 牽引質量
DF4D與DF8B在20‰的坡度上三機牽引均能達到3 000 t,也可滿足起動要求。DF8B與DF4D相比,DF4D的計算速度是21.8 km/h,DF8B的計算速度是31.1 km/h,在同等牽引質量的條件下,DF8B較DF4D上坡方向列車運行速度高約7 km/h。經列車牽引計算,本線上坡方向列車純走行時分DF8B要比DF4D縮短15%,可有效提高輸送能力。因此,本次設計貨運機車推薦采用DF8B型。
(2)遠期
機車類型的選擇要考慮技術性能穩(wěn)定、經濟合理,并能滿足運輸要求。目前中國生產的電力機車主要有SS系列和HXD系列機車,其中HXD系列機車購置費相對較高,本著經濟合理性原則,同時考慮到SS4型機車有成熟的運營經驗,本次機車類型暫考慮SS系列機車。根據本線貨運特點,并結合本線線路技術標準,本次研究考慮SS4系列電力機車,最大牽引質量見表3。

表3 電力機車牽引質量
可以看出,20‰限坡時SS4B和SS4均能實現雙機牽引3 000 t要求,但SS4B比SS4最大牽引質量高。從牽引質量的角度綜合考慮,本線貨運機車遠期推薦采用SS4B機車。
2.8 牽引質量
(1)牽引力修正系數的確定
受本段自然、地理條件限制,線路經過地區(qū)海拔高,最高海拔為3 500 m,海拔高程大于2 000 m的地段,應考慮內燃機車的牽引力修正問題。
根據中國機車試驗資料確定的高原牽引力修正系數為0.85。本段鐵路內燃機車牽引力高原修正系數按0.85考慮。
(2)牽引質量的確定
提高牽引質量,可以減少行車密度;降低牽引質量,可以提高運行速度,加快機車車輛周轉。因此,應適當提高行車速度,降低行車密度,合理確定牽引質量。根據以上條件,結合貨物流向特點,綜合考慮貨物列車速度、密度、重量的合理組配,經技術比選確定。
DF8B在20‰的坡度上,考慮高原牽引力修正及各種牽引力使用系數后,列車牽引質量為:單機1 129 t、雙機2 235 t、三機3 308 t。采用單機牽引時,列車牽引質量過低,將導致行車密度增大,車站布點距離縮小,工程困難,且投資相應增加,不宜采用。為滿足運輸能力需求和運量增長需要,近期推薦采用DF8B型機車,雙機牽引,牽引質量為2 000 t;遠期采用SS4B型機車,雙機牽引,牽引質量為3 000 t。
2.9 到發(fā)線有效長度
近期按列車牽引質量2 000 t,遠期按列車牽引質量3 000 t檢算,貨物列車長度分別為406 m、612 m,受到發(fā)線限制的列車牽引質量見表4。

表4 受到發(fā)線限制的列車牽引質量
由表4可知,車站到發(fā)線有效長采用650 m即可滿足要求。由于本線是國際陸橋通路的組成部分,國際聯(lián)運運量波動性大,且有部分集裝箱運量,因集裝箱的凈載重系數低,車站到發(fā)線有效長不宜過短。考慮到本段有提高牽引質量至3 000 t以上的可能,因此,車站到發(fā)線有效長推薦采用650 m,預留850 m。
2.10 閉塞類型
本線為單線鐵路,單線鐵路一般采用半自動閉塞或自動站間閉塞。半自動閉塞是單線鐵路常見的閉塞方式,技術成熟、設備簡單、投資較少。自動站間閉塞的優(yōu)點是安全性高,可縮短車站辦理接發(fā)車進路的時間,減少定員,減輕勞動強度,降低運營成本,故本次設計閉塞類型采用自動站間閉塞。
正線數目:單線;
旅客列車設計行車速度:平原地帶120 km/h;山嶺地帶80 km/h;
最小曲線半徑:平原地帶800 m;山嶺地帶400 m;
限制坡度:20‰;
牽引種類:近期內燃;遠期電力;
機車類型:近期DF8B;遠期SS4B;
牽引質量:近期2 000 t;遠期3 000 t;
到發(fā)線有效長度:650 m;預留850 m;
閉塞類型:自動站間閉塞。
[1] 郝瀛.鐵道工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2] 詹振炎,等.鐵路選線設計的現代理論和方法[M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3] 趙清為.鐵路工程技術手冊.線路[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
[4] GB 50090—2006鐵路線路設計規(guī)范[S]
[5] 陳永勝,汪彬.合浦至湛江鐵路主要技術標準的研究[J].鐵道勘察,2014(4)
[6] 楊承愛.隆黃鐵路敘永至織金段主要技術標準探討[J].鐵道勘察,2008(4)
SelectionofMainTechnicalStandardsforChina-Kyrgyzstan-UzbekistanRailwaywithinKyrgyzstan
ZHENG Xiao-kang
2014-10-08
鄭小康(1985—),男,2010年畢業(yè)于北京交通大學道路與鐵路工程專業(yè),工學碩士,工程師。
1672-7479(2014)06-0093-03
U212.31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