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祥,趙鑫,趙俊鋒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放射科,鄭州450052)
16排螺旋CT及后處理技術在復雜先天性心臟病中的應用
王之祥,趙鑫,趙俊鋒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放射科,鄭州450052)
目的:探討16排螺旋CT(MSCT)及后處理技術在復雜型先天性心臟?。–CHD)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260例CCHD患兒,行16排CT增強掃描(MSCTA),以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VR)、仿真內窺鏡(VB)、最小密度投影(MinIP)等方法進行圖像重建,將MSCTA診斷結果、心臟超聲心動圖(ECHO)診斷結果與“金標準”手術結果對照。結果:260例中,手術確診813處畸形,MSCT共檢出712處,診斷準確率為89%(712/813),其中房間隔缺損82.3%(79/96),室間隔缺損91.3%(116/127),心臟—大血管連接部分92.6%(187/202),大血管部分99.4%(309/315)。結論:MSCT結合后處理技術能準確顯示復雜型先天性心臟病畸形。
先天性;復雜畸形;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經我院手術證實的CCHD患兒260例,其中男136例,女124例,年齡10天-8歲,體重2.5Kg-26Kg。所有患者在CT檢查前均先行心臟超聲心動圖(echocardiography,ECHO)檢查。
1.2 檢查方法
采用GE Light Speed 16層螺旋CT行CTA檢查。檢查前4-6h禁食,并采用口服或肛注10%水合氯醛0.5-0.7 ml/kg給予鎮(zhèn)靜,此方法簡便易行,效果較好;外周靜脈留置靜脈套管針。掃描參數:對體重在3-10kg者采用80kV,80-150mA;12-20kg者采用100kV,120-200mA;對20kg以上者采用120kV,160-300mA。轉速120r/min,層厚1.25mm,螺距1.75,顯示野(field of view,FOV)25cm。
為避免腔靜脈內高濃度對比劑對周圍組織的干擾,影響結構的顯示,對經上肢或頭皮靜脈注入對比劑者,掃描方向從膈面到肺尖;經下肢靜脈注入對比劑者,掃描方向從肺尖到膈面,以避開靜脈偽影。對比劑使用非離子型對比劑雙北碘海醇(歐乃派克)2.0-2.5Ml/kg,高壓注射器注入,注射速率0.1ml/(kg.s)。由于CCHD患者體重偏小,心血管結構細小,為更準確顯示解剖結構,必須采用盡可能薄的層厚[1]。
掃描范圍從胸廓入口至左膈面下5cm,行雙期容積掃描。第一期即肺動脈期采用Smart Prep自動跟蹤智能觸發(fā)掃描技術,跟蹤觸發(fā)點選擇主動脈根部,閾值設置為70HU。于第一期掃描結束后5S啟動第二期掃描。掃描完成后所得數據傳至GE AW4.2工作站。對掃描圖像連續(xù)滾動觀察并進行后期處理,將心臟和大血管分為心臟部分、心臟—大血管連接部分,大血管部分三個節(jié)段,逐段分析,即節(jié)段分析法。同時對肝臟、脾臟、氣管、支氣管形態(tài)仔細觀察,然后由兩位資深醫(yī)生分別做出診斷,意見相左時,共同研究,達成共識為止。
260 例病例中,經“金標準”手術證實的畸形總數813處,其中心臟部分畸形296處,心臟大血管連接部畸形202處,大血管畸形315處。經MSCT診斷畸形總數707處,其中心臟部分畸形216處,心臟大血管連接部畸形187處,大血管畸形309處。同時通過VB重建發(fā)現合并的氣管支氣管畸形78處見表4,與手術結果完全符合。MSCTA診斷、ECHO診斷與手術結果對照如表1-表3所示。

表1 MSCTA及Echo對CCHD的檢出結果(心臟部分)

表2 MSCTA及Echo對CCHD的檢出結果(心臟-大血管連接部分)

表3 MSCTA及Echo對CCHD的檢出結果(大血管部分)

表4 MSCT及Echo對CCHD的檢出結果(肺氣管支氣管部分)
從表中看出,心臟部分的診斷中,尤其是心臟內各脈瓣病變及各脈瓣返流情況,ECHO明顯優(yōu)于MSCT檢查。在單純室缺或室缺合并其它心臟畸形中,MSCT室缺診斷符合率91.3%(116/127例),房缺診斷符合率82.3%(79/96例);ECHO分別是97.6%(124/127例),95.8%(92/96例)。心臟—大血管連接部分中,MSCTA和ECHO診斷符合率無差異,分別是92.6%(187/202)和90.6%(183/202)。大血管部分中,MSCTA優(yōu)于ECHO,診斷符合率分別是99.4%(309/ 315)和91.4%(288/315)。
3.1 CCHD術前檢查方法
CCHD患者往往病情較重,預后較差,需通過手術矯正治療,方可痊愈或緩解病痛,并且手術越早效果越好。所以快速全面了解畸形特征對術前治療風險評估和方案制定至關重要。目前,對于CCHD的術前診斷,DSA仍然是其“金標準”,對心內畸形尤其是心瓣膜病變有著較高的診斷價值,尤其能獲得心腔、大血管壓力和血流動力學等心功能資料,但其為有創(chuàng)性檢查,操作復雜,檢查時間較長,造影劑使用量較大,危險系數高,且費用昂貴,輻射量大,有其心臟與大血管的影像相互重疊,影響了診斷質量。EBCT是一種新的無創(chuàng)檢查技術,對CCHD的診斷有顯著優(yōu)越性[2],但設備尚未普及且費用相對昂貴,其應用受到較大程度的限制。
3.2 MSCTA在CCHD診斷中的應用
VR是三維影像,能夠立體重現解剖結構,特別是VR的偽彩色三維立體圖像簡單直觀,具有術中直視效果,比較直觀地顯示心臟大血管的整體影像,真實顯示各個房室的大小及連接關系,既能充分顯示病變,又能為診斷、手術提供骨性或體表定位標志。
VB仿真內鏡用人工偽色彩功能,調節(jié)色彩使其重建出類似腔鏡所見的腔內三維圖像,可順行或逆行觀察腔道內部結構及腔壁。可用于觀察心腔內異常通道、病變血管,顯示動脈內壁粥樣硬化斑塊和血栓,主動脈以及冠狀動脈起源等,還可觀察氣管支氣管的狹窄和阻塞。
MinIP重建則可顯示氣管、支氣管形態(tài),了解有無發(fā)育畸形及狹窄,對術前氣管插管有重要意義,此外,判斷心房位置及心室位置,間接了解有無心房異構存在進一步明確其與各大血管之間的連接關系。
[1]朱銘.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磁共振成像[J].磁共振成像,2011,2(1):60-64.
[2]黃美萍,崔燕海,梁長虹.多層螺旋CT在復雜先天性心臟病診斷中的價值[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9,15(4):274-277.
R816.2;R541.1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4.02.20
201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