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斌,陳鳳杰
(1.山西省煤炭工業廳 煤炭資源地質局,太原 030045;2.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太原 030006)
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工程是涉及到地質、采礦、環境、農林、水利、旅游、生態、建筑等多學科的實用型環境工程,是近年來的新興工程,其任務復雜艱巨,有探索性[1-4]。山西省中陽縣某煤礦由于多年開采形成諸多地質環境問題,制約著礦山的正常發展,危及周邊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確保當地經濟健康發展,防治采煤帶來的環境地質問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全面提高,開展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工迫在眉睫。
1)礦山基本情況。該煤礦位于中陽縣城西北18 km的張子山鄉(屬中陽縣張子山鄉管轄)。井田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井田內植被較發育(無大河流),南川河由井田西側流過。1991-2011年,年平均降水量437.2 mm,年平均蒸發量1 712 mm,年平均氣溫16.3℃,每年5-8月為雨季,年平均風速2.1 m/s。井田涉及7個村莊,有耕地548.8 hm2。井有主立井、副立井、回風立井,排矸場現存少量矸石及爐渣。目前正采4號煤層,大面積的采空區主要位于井田東部。設計服務年限23.5 a。
2)地質環境背景。井田位于河東煤田中部,地層自老到新有奧陶系中統峰峰組(O2f);石炭系中統本溪組(C2b)、上統太原組(C3t);二疊系下統山西組(P1s)、下石盒子組(P1x)、上統上石盒子組(P2s);上第三系(N)、第四系(Q)地層。井田地質構造簡單,褶皺、斷層、裂隙構造均不發育。主要充水水源為奧灰水及采空區積水,充水通道主要為導水裂隙帶、構造及封孔質量不佳的鉆孔等。該煤礦主采4號煤層,其直接頂板泥巖為軟弱巖石,穩定性差。
3)井田土地類型及植被。根據中陽縣國土資源局2011年的《第二次土地調查土地利用現狀圖》數據,井田內土地類型為:旱地、其他園地、有林地、其他林地、其他草地、鐵路用地、農村道路、坑塘水面、田坎、裸地、采礦用地、村莊。植被類型為:喬木以油松、側柏、楊樹、刺槐等為主,灌木以荊條、酸棗、胡枝子、薔薇、刺梅等落葉闊葉灌木為主,草類以白羊草、黃背草、苜蓿等蒿類為主。陰坡植被覆蓋率高于陽坡,自然植被覆蓋率45%,植物種類相對豐富。區域植被類型屬山地中生落葉闊葉灌叢區,群落結構為:林地植被、草地植被、農田植被、路際植被四種類型。當地鄉土樹(草)種主要以油松和刺槐等人工林為主;適生草本植物:白羊草、沙打旺、羊胡子、荊條;適生灌木植物:檸條、胡枝子、連翹、紫穗槐等。
1)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及滑坡等,根據野外實地調查,地面塌陷并不明顯,這與開采規模較小、開采方式落后、回采率低有關;荒坡上的地面塌陷,因形成時間長、受雨水沖刷和自然風化、加之自然植被覆蓋,也不易辨認。調查中發現4個較典型的滑坡,均為土質滑坡,見圖1。隨著礦山大面積的開采,區內會形成大面積的地面塌陷及滑坡,因此生產中應加強對地面塌陷及滑坡的監測和防治,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圖1 滑坡照片
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該礦目前建設項目主要有:礦井主副井工業場地、行政辦公建筑、生活福利建筑、排矸場地等。場地修建時分臺階整平,有較大量的挖填方工程,排矸場目前有少量煤矸石,對地形地貌景觀造成較重不良影響,排矸場見圖2。

圖2 排矸場照片
3)土地資源的破壞。該礦目前土地類型主要為:旱地、林地、草地、村莊、采礦用地等,土地面積共581.99 hm2。該礦主副井工業場地占用土地類型為采礦用地,排矸場占用土地類型為林地和草地,對土地資源的影響較輕。
1)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這是該礦主要的對策之一,規劃應重視地面塌陷及滑坡等的恢復治理,要充填塌陷裂縫及治理已有滑坡,使礦山服務年限期滿后,地質環境得到很好的恢復。①地面塌陷治理工程:首先沿著地表塌陷裂縫剝離表土,剝離寬度為裂縫兩側各0.3~0.5 m,剝離土層就近堆放在裂縫兩側;然后充填裂縫、平整土地,當充填高度距地表1m左右時,應開始用木桿做第一次搗實,然后每充填40cm左右搗實一次,直到略低于原地表,再將之前剝離的表土賦予其上。塌陷坑、裂縫較小時,就近取土填埋、整平,保證其自然排水通暢。②滑坡治理工程:治理方法主要是對滑坡體上部進行減荷卸載,在滑坡體后緣修建排水溝,并進行防滲處理。
2)地形地貌及土地資源治理工程。礦山服務年限期滿后,對排矸場內矸石進行清運,對風井工業場地進行拆除、并覆土恢復土地功能。據粗略估算,種植楊樹按1 500株/hm2,覆土約8 000 m3,補種楊樹約2 000株。
3)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程。主要是對地面塌陷、崩塌等地質災害,地形地貌及土地資源破壞等進行監測。監測方法為對地形地貌景觀進行人工現場調查,現場測量監測;對采礦引發的地面沉降觀測,采取布置地面沉降觀測站進行長期觀測。
該礦采礦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占用、破壞草地、林地;排矸場矸石堆放破壞原生地形地貌、土地資源等。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工程主要有:地質災害、地形地貌、土地資源恢復治理工程,以及地質環境監測工程等。礦山開采中要加強地質環境監測,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監測結果,切實搞好地質環境保護工作。
[1] 代宏文.澳大利亞礦山復墾現狀、礦山廢地復墾與綠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2] 劉傳正.地質災害勘查指南[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3] 宋書巧,周永章.礦業廢棄地及其生態恢復與重建[J].礦產保護與利用,2001,10(5):43-49.
[4]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培訓材料[M].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內部印刷,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