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磊
(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開發工程建設管理局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地基與基礎工程是建筑施工的主導工程之一,也是建筑施工技術最為復雜、難度最大、工期最長、占投資最多的分部工程,其施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建筑物的安危和壽命、施工成本和工程整體的順利進行。衡量一個地基處理方案的優劣,不僅要看方案是否性能優越,安全可靠,還要看方案是否經濟合理,經濟指標往往是衡量方案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在新疆的地質條件下,對于高層建筑的深基坑支護方案進行合理性的優選更是尤為必要。
新疆額河大廈工程總建筑面積約5.1萬m2,建筑形式包括:主樓、裙房及地下部分。主樓地上25層,裙房地上1層~3層,地下 3層,±0.00標高相當于841.40m,基礎底標高-14.90m~15.70m;場地地面高程在840m~846m,基礎埋深在自然地面以下14m~20m,結構類型屬于框剪結構,基坑側壁安全等級為一級。
新疆額河大廈工程,位于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端,環山帶水,沃野廣袤。區域屬中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194mm,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氣溫為25.7℃,最冷的一個月平均氣溫為-15.2℃,春秋兩季較短,冬夏兩季較長,晝夜溫差大。水磨溝區位于烏魯木齊市東北部,區域面積121.7km2,轄8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25.5萬人。大廈工程場地東距安居南路15m,巖層穩定性良好,放坡處理;南側約12m有多層建筑民宅,此處為支護的重點,重點考慮民房的安全穩定;西側距在建高層住宅樓約10m,由于在建高層管道開挖有部分回填土層需做相對強度的支護;北側為小區道路次入口(距離天然氣管線約4m),在管線外移后作為人行和運輸車輛的通道,考慮動荷載和重力壓力進行支護。
本工程基坑周圍有道路、建筑物和地下管線,場地內地形高差較大,巖層在基坑南側為順坡關系。
工程建設場地為基巖淺埋區,地貌屬山前剝蝕緩坡地帶,場地總體地勢南高北低。地層從上到下分為雜填土、風化基巖,巖性參數見表1,分布情況如下:
(1)雜填土(表土):在場地內較為普遍,雜色,層厚0.3m~3.2m,主要成分為粉土、礫石等,局部含較多磚塊、混凝土塊等建筑垃圾,松散~稍密狀,稍濕。
(2)風化基巖:在場地普遍分布,為場地主要地層,巖層呈單斜構造,產狀約300°∠75°,巖性為泥質砂巖、泥巖等軟巖,局部夾有砂巖,黃褐色、灰色、灰黑色。根據風化強度將風化基巖分為:①-1強風化基巖:層頂深度為0.3m~3.2m(層頂高程837.50m~847.82m),層厚5.3m~10m。上部巖芯主要呈碎塊狀,結構大部分破壞,礦物成分顯著變化,人工挖掘困難,干鉆不易鉆進,局部頂部0.2m~0.4m,呈全風化狀;下部可見5cm~10cm短柱狀巖芯。由相鄰建筑開挖的基坑內觀察,巖體結構呈層狀,一般為中厚層,局部夾有5cm~15cm厚的軟弱炭質泥巖(煤線),風化裂隙發育,巖體呈破碎~較破碎狀,基本質量等級為Ⅴ類。剪切波速306m/s~467m/s。工程性質較好,可作為較好的地基基礎持力層。②-2中風化基巖:在場地內普遍分布,層頂深度7.1m~11.2m(層頂高程831.60m~837.90m),可見層厚7.4m~24.4m,最大勘探探度35m范圍內未揭穿,巖芯多呈10cm~35cm柱狀,局部泥巖、炭質泥巖(煤線)遇水軟化呈碎塊狀。鉆探進尺較慢,干鉆難以鉆進,結構部分破壞,礦物成分顯著變化。巖體層理、風化裂隙較發育,巖體較完整,基本質量等級為IV類。剪切波速596m/s~939m/s。工程性質好,可作為良好的地基基礎持力層及下臥層。
基坑圍護方案的選取在考慮工程造價、工期、施工操作可行性和方便性的同時,特別需要嚴格控制基坑與地下室施工過程中產生的變形,降低對周邊道路、管線、建筑物的影響,確保整個工程順利實施。

表1 巖土參數指標表

圖1 方案二地基支護布置示意圖
本工程基坑支護采用排樁+放坡護面的支護體系,在對場地西南地勢高地段挖土放坡、卸荷處理后,北側、南側、西側基坑支護采用排樁結合錨樁,東側采用放坡護面處理。
(1)方案一:中北側、南側、西側采用大量支護排樁和錨樁,東側采用放坡護面,上部坡面土釘護坡處理,下部坡面設噴錨護面,西南側采用放坡土釘和噴漿護面處理。支護結構中支護樁、錨樁及冠梁、拉梁混凝土強度為C30,支護樁樁身混凝土強度為C40;主筋均采用 HRB400,箍筋采用HPB300;基坑壁采用噴錨護面處理,巖錨采用Φ22HRB400鋼筋(土層中采用φ48鋼管),橫豎向間距2m,并與拉結鋼筋焊接,底層鋪200mm×200mm冷拔絲網片。噴射面板厚度50mm~80mm,強度等級M10。本方案的總投資約600萬元。
(2)方案二:東側采用放坡護面處理,西北角采取錨桿加排樁結合處理,其他地段均可采取錨桿放坡支護處理。西北側設計支護排樁10根,間距2m,樁身長9m,入土深3m;南側采用排樁加三道錨索處理,設計樁長12m,間距4m,樁長深12m,入土深 4m;東側放坡段長度約70m,采用退臺放坡處理,上、下部坡面土釘護坡加錨索處理,面設噴錨護面。支護結構中支護樁及冠梁混凝土強度為C40。基坑壁采用噴錨護面處理,巖錨采用Φ28HRB400鋼筋,并與拉結鋼筋焊接,底層鋪Φ6@200鋼筋網片。噴射面板厚度80mm,強度等級為M10。考慮到施工期可能出現基巖裂隙水,可局部布置排水孔,間距5m,孔徑8cm,深孔1m。本方案的總投資約300萬元。詳見圖1。
基坑支護方案的比選一般需考慮基坑方案的科學性、基坑支護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基坑施工的復雜性、基坑支護方案的經濟性等方面,本工程的兩個方案均具有可靠穩定性。
方案一采用保守穩定性的設計理念,優點是從基坑的東、南、西、北面全部采用大量的排樁、土釘護坡和掛網噴護,保證了基坑穩定性和可靠性;缺點是沒有很好地與地質勘測結果相結合,增加了施工工序的復雜性和施工工期,進而增加了工程的投資成本。
方案二采用的設計理念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從實際情況出發,很好地與地質勘測結果相結合,充分考慮了本工程的地質條件,基坑南側、北側考慮到壓力荷載和動力荷載的影響因素較大,采用方案一的基坑支護形式,以保證整個建筑的安全穩定性;其他巖層穩定、荷載壓力相對較小的區域,在保證安全系數達到設計規范標準的情況下,適當的加大排樁、土釘護坡的間距,以減少施工工序的復雜性,縮減施工工期,進而降低了工程的投資成本。
綜上所述,基坑支護方案二從技術可行性、安全可靠性方面考慮是可行的,從節約投資成本、加快施工進度的角度考慮,是優選的,因此,本工程的基坑支護方案采用方案二。
在工程實踐中,合理分析地基基礎對建筑物的影響程度,決定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經濟性。大部分工程項目存在多種地基處理的方案,并且均可滿足安全可靠性及建筑規范的要求,由于地基基礎支護方案的設計是整個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設計單位一般會采用安全保守的設計理念,確保地基的穩定性;但從方案的經濟合理性考慮,在多種方案設計中,優選出安全穩定性高,投資造價低的設計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更符合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陜西水利
[1]陳懋.淺談建筑地基基礎工程[D].云南:云南科技信息職業學院,2011:1-16.
[2]李靜,仝興華.深基坑支護結構的安全度分析[J].勘察科學技術,2005(1):13-14
[3]陶莉.基坑支護方案優選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2007:1-63.
[4]胡強等.深基坑支撐體系可靠度計算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1):674-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