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佩琰
積微成損積損成衰
所謂健康之人,必須具備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健康,但有些人忽略精神對形骸的調控作用。而要保全精神健康就得從點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若長期反復持續,或放縱自己的不良情緒。點滴之害會殃及自己的健康。臨床上很多病例都顯示了精神對健康的影響,如潰瘍性結腸炎、胃潰瘍、胃反流性食管炎、睡眠障礙、冠心病、糖尿病、腫瘤等許多纏綿難愈的疾病,都可以找到精神持續緊張、情緒長期不良的病史,按中醫辨證,均屬肝郁氣滯。
在治療本病的同時,應用疏肝理氣、柔肝化瘀的中藥來治療。正如嵇康所言:“至于措身失禮,亡之于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到老,從老到終,悶若無端。縱少覺悟,咸嘆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于未兆。”如果說病入膏肓,回想起自己平時生活起居、精神境界,恍然大悟于積損成衰,那將會是多么懊惱的事。
一些智商和情商都偏高的人群,他們懂得營養飲食、規律作息、慎行內斂,在患危重病后常困惑于緣由。沒有遺傳背景、不良嗜好,怎么會得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殊不知過度思慮、過度疲勞和過度緊張,同樣是健康之大敵。其結果是外人看到了你的光環、成就,獨留下病痛的形骸煎熬自己的余生。
害成于微救治于著
精神的損傷往往是在人們不在意的時候形成的,絕大多人總是在疾病發作后,去找醫生求助治療措施,“自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一些受涼感熱等微疾以食代藥,尚可有效,而精神之損害是無法通過飲食、健身而補救的。
北魏“竹林七賢”之一,嵇康說:“害成于微,而救治于著,故有無功之治。當我們身體出現各種不適時,西醫臨床生化檢查及影像檢查往往無陽性結果,臨床均診斷為亞健康。造成亞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過度緊張,過度疲勞,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嗜好,心腦血管及其他慢性病的前期,疾病恢復出現的種種不適,人體生物周期中低潮時期,營養不均衡,長期缺乏身體運動等。
人們有輕微癥狀時不會太重視,只有到某一種癥狀影響到自己的身體或生活時,才會就醫,也就是說從“未病”轉到了“已病”,此時只有靠藥物才能解決。很多患者就醫時會問,我該在平時吃些什么才能治好我的病?這時,食療不是萬能的,在“未病”先防或“病后康復”的階段,食療調養是最好的時機。而“已病”,就要花大力氣了。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
守之以一養之以和
《養生論》道:“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神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從中可以看到養生“五難”中有“四難”是屬于精神類的范疇。
要克服這些養生難點,就要做到“守之以一,養之以和。”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寬以待人、樂善好施固然是獨善其身的法寶,但適逢競爭激烈、強者適存的今天,應積極主動調節精神才會更適應當今社會。
我們面對社會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如何使自身的“感情勢能”不過多積累而保持身心健康呢?情緒釋放就是一種有效的辦法。它可以讓郁結在胸中的不良情緒發泄出來,以求得精神心理上的郁悶、壓抑的解脫。其次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活動中獲得幸福和滿足感,可驅除心中煩惱。
神補還可用調息法,通過調息不斷修煉自己情志。方法簡單易行,效果顯著。調息方法:以鼻緩緩深吸氣,屏息5秒。以口緩緩吐氣,吐氣時口念:“吹”—“呼”—“嘻”—“呵”—“噓”—“呬”,再屏息5秒。吸氣的同時意念中想象氣體遞次通過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腹腔,呼氣時想象氣體從腹腔—肺—支氣管—氣管—喉—咽—口腔依次呼出,反復此呼吸動作,以個人承受能力為限,每日1次,每次呼吸30-50次。這種調息方法既可以放松情緒,又可以提高肺功能。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腎寧,此養生六字訣與養生深呼吸,相結合可強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