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玨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一位6歲的女孩感冒后,家長1個月里不斷帶她去輸抗生素,她卻一直發燒、出皮疹。后來醫生發現,她的發燒等癥狀是藥物引起的,停藥后不久,燒就退了。
這位患者最初只是感冒,通常5-7天就能康復,濫用抗生素后,反而因過敏引起了“藥物熱”。為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首先要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避免濫用。例如此案例中,患者可能不需要用抗生素卻濫用,就出現了問題。多種藥物都能引起藥物熱,大家有必要了解這些藥物和引起發熱的特點。
抗生素引起的藥物熱最為常見,在門診中尤其明顯。相關的文獻報道中,幾乎所有類型的抗生素都有較高的藥物熱發生率,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克林霉素、喹諾酮類、磺胺類等,其中又以青霉素、阿莫西林等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較為常見。
此外,常用的抗過敏藥(如撲爾敏、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結核藥(如利福平、異煙肼等)、酶類及生物制劑(如人血白蛋白)也都可能引起藥物熱。
藥物熱和普通發熱的特點有所不同。首先,是“延遲發熱”,例如抗生素,如果是首次用藥,發熱可經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發生。
其次,藥物熱患者體溫上升后會逐漸下降。如果繼續用藥,體溫會再次上升,且找不到其他病因,多表現為持續高熱,常達39℃,甚至40℃以上。
再次,藥物熱患者一般精神狀態較好。藥物熱患者體溫雖然高,但其他癥狀并不顯著,精神狀態、食欲等一般良好,用退燒藥效果多不明顯。
最后,藥物熱除發熱表現外,還可能伴有皮疹、黃疸、胃腸道癥狀等其他過敏癥狀。停藥后,發熱會在1-2日內消退。
一旦懷疑出現藥物熱,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停用可疑藥物,不能以感冒發燒自行處理。最好每天測3次體溫,同時注意有無其他過敏癥狀,如典型的皮疹、哮喘等。確定引起發熱的藥物后,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如果藥物熱伴有其他明顯癥狀,應遵醫囑治療。若高燒持續不退且同時出現嚴重疼痛等情況,建議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