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
馬年春節前夕,北京市少年宮遷址后首次招生報名,凌晨4點家長排起長隊,9點一開門就有近萬人蜂擁而入,不到5分鐘金屬伸縮門被擠壞。原計劃用3天時間招生,首日下午5600多個學位就全部報滿。媒體稱“少年宮報名現場之火爆疑似春運”……此情此景不禁引人發問:“是意料之中還是意料之外?”
究其緣由,其一,寒假校園關閉,政府三令五申之下校內補課基本絕跡,校外課余學習的需求都轉移到社會培訓機構。其二,家長和學生轉換選擇方向,不再局限于語、數、外等學科強化,而是更加注重綜合素質和興趣特長的培育,課余時間的學習重點向音、體、美、科普、計算機等方面轉移。其三,公辦校外教育機構資源優、信譽好、收費低、重誠信,多年來是老百姓的首選。加上少年宮新館落成,出現“井噴”式集中報名。
伴隨新中國的成立,首都校外教育事業從初創到發展,走過了60余年的歷程。重視校外教育發展的同時,其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的現實也不容忽視。根據統計數據,北京市5歲至18歲兒童少年,涉及學前一年、小學六年、初中和高中各三年總共13個年級段,約120余萬人。現有市級和區縣級公辦校外教育機構約60家,辦學規模有限,師資配置不足,按上限每家機構平均容納生源3000人計算,能夠得到公立校外教育學位的學生不足20萬人,僅占全市適齡少年兒童總數的六分之一。
透過校外教育“火爆”的現象,不能不引發我們對于現代教育體系構建的戰略思考。上個世紀末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愈發重視非正規教育,將其視為“獲得知識和技能的獨立的、有價值的渠道”。非正規教育指在正規教育(含學前幼兒園和初等、中等、高等學校的正規教育)系統外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它涵蓋國家統一學制要求范圍以外的各類教育活動,一般不需注冊、不發文憑、不授學位,不具有制度化、全員化、常規化等特點。教學內容、課程形式、學時設置、入學條件等均可按需自行規定,充分體現出靈活性、實用性、直接性、個人參與性和特長發展性。非正規教育發生在學校規定的授課時間之余(也稱課外教育或第二課堂)和節假日停課期間(也稱閑暇教育或校外教育),通常由學校綜合素質教育部門、學生專業社團、公辦或民辦校外教育機構、社會培訓機構組織承擔。非正規教育作為與正規教育并行的新型教育系統,兩者之間相互溝通與協調,達成資源共享和功能互補,從而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
當前,結合首都現代化建設,適應市民日益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應將學校布局調整與校外教育體系構建有機結合,尤其是校外教育配套建設、包括硬件設施和軟件師資的建設。應通過教育立法,在依據社區常住人口與入學生源配建幼兒園、中小學的同時,按照正規學校數量的配比,建設校外教育機構并配備校外教育專業師資。
2014年最新頒布的《北京市教委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的通知》要求:各區縣中小學在周一到周五15:30-17:00組織課外活動,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不少于1小時。活動經費由市財政撥付,區縣統籌安排,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采取學區聯合方式,統籌校內外體育、藝術、科技場館,整合學校、少年宮、體育俱樂部、科技館和各類教育機構的教師、教練員、藝術家、科技工作者等專業人才,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全面落實素質教育。這一舉措正是從建立與完善現代教育體系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的高度,將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銜接契合、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互補、互動列入改革創新日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緩解課外教育緊迫需求,實際上已把假期校外教育問題拓展到常態化的課后活動時段,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管理機關認真研究課外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教師與教法、質量與監控等,細化實施方案,不斷實驗完善,努力促進非正規課外教育實現常態化與規范化。
結合媒體對于非正規校外教育的廣泛關注,有些問題還應引起社會高度重視。先看寒假中的兩則報道,其一是《北京晚報》介紹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新春科普游藝會”:“寶貝們,咱們吃的大米是水稻還是小麥呀?”面對科技老師的提問,一名正在用綠豆裝飾畫面上樹葉的小女孩將目光投向媽媽,遲疑地回答:“是小麥……”其二是《新安晚報》報道:因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不回家過年,1月20日安徽省望江縣華陽鎮9歲男童自縊身亡。
如果能為關在家里的孩子、留守鄉村的兒童提供寒假的校外教育,幫他們開拓視野,了解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為他們送去關愛,了解務工艱辛和城市建設,上述窘境與悲劇是否能夠避免呢?對于童年與童心來說,兒童少年的校外教育非常重要。校外教育同樣要堅持公共服務的公平、均衡的原則,恪守非營利的公益性質,遵循教育規律,追求育人價值。特別要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校外教育給予更多關注與有效扶助。
再看兩個極端的案例,一名小學生因寒假中毫無喘息的“被培訓”而打110報警,“讓警察叔叔把逼我報班的媽媽帶走”;一名初中學生由于家長給自己報了太多的興趣班,最終離家出走。
家長利用假期給孩子報培訓班,不無“擇校、進特長班”之類的誘惑,功利心、跟風心理等主觀因素也不容忽視。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的家長生怕“假期時間白白浪費”,還有的家長認為“報上培訓班才算踏實”,甚至一天都不想讓孩子歇歇玩玩。其實,起跑線的輸贏不過是個偽命題。成功的教育,無論校內校外,永遠在為孩子樹立新的前進目標,不斷在青少年腳下提供新的適宜的起跑線。既然是相對較長時間的寒暑假,有意識地讓孩子從校園的學習生活轉換為家庭的生活學習,自己安排時間,自愿設計方案,自主完成一項行動并把行動轉化為可呈現的成果,其實是更有意義的學習——學會學習與自主學習。這也更適于假期在家中獨立實現。
為此,在把握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的科學范疇的基礎上,有必要了解“非正式教育”的概念。“非正式教育”是指不具有結構性、組織性的偶發性自主學習活動。通常發生在家庭、鄰里、同學、伙伴、人際交往、游戲休閑等生活情境與社會場景中,帶有非正式、不固定、沒有預設、無須評價等特點,于無意之間體驗感受、增長見識、發展知識、改變態度、養成技能的都屬于非正式學習活動。環境、氛圍、參與、體驗、主動、靈活、范圍廣泛、時空廣泛、資源廣泛的潛移默化、不拘一格的自然習得,恰是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最好的補充。
理性地安排好假期生活,不一定都要“報班”。自主完成學科作業、自訂課外閱讀計劃、觀察春節的民俗風情、寫日記、畫年畫、調查過年的消費、品評節日的影視節目、同學之間開設網絡學習小組等,讓孩子體驗寒假、體驗春節、體驗闔家團圓、體驗親情友情、體驗傳統文化,都是必不可少的學習、歷練與成長。還可以進行“蘿卜花”“白菜花”“水仙花”的培植,觀察水分、溫度和植物的生長變化,用數碼相機拍照,用筆記記錄實驗,裝訂成冊。
網絡上曾經流傳這樣的段子:“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少年宮。7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奧數班。1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18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23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公務員。32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附加諸多功利,違背孩子意愿,如此報名的“興趣班”,又有多少“興趣”可言呢?
與發達國家相比較而言,目前我國的社區公共教育資源還比較匱乏,開放程度也相當有限,甚至有些公立校外教育機構也一度熱衷于商業化的補習培訓。為此,強烈呼吁社區公共資源,如體育場館、科技文化活動場所與設施等,向學生免費或按成本收費開放,積極倡導專業機構或社會公益組織為校外非正規教育提供專業指導和志愿者行動。諸如,通過居委會組織和家長志愿團隊,支持社區內的兒童戶外活動、學生體育比賽或戲劇表演。再如,開放大中小學教育資源,為地區學生假期活動服務,美國州立大學就安排教育系的研究生作為志愿者組織暑假夏令營,兩三位大哥哥、大姐姐帶領20名左右中小學生,從上午9點到下午4點進入大學校園,在圖書館自習、實驗室參觀、音像室閱讀、游泳館或健身房鍛煉,以及食堂集體自助午餐等。如此安排,中小學生體驗大學生活、度過充實愉悅的假期,大學生獲得專業實踐學分、志愿公益積分和勤工儉學津貼,家長放心滿意,公共教育資源也不因放假而閑置,確是一舉多得。又如,利用網絡遠程數字化資源,把翻轉課堂延展為假期校外家庭學習小組。
總之,現代化特大城市的非正規校外教育既是必須面對、研究與回答的全新課題,更是亟待實踐、探索與完善的重要領域,需要基于構建現代教育體系的高度加以整體設計,需要調動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的積極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建設、持續發展并不斷完善。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