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杜麗鴻
課程開設的背景與目標
我校作為實驗二小教育集團的成員校,在學習實驗二小主題研究課理念的基礎上,從2012年開始,以走進博物館課程為切入點,逐步實施了主題研究活動課程。最初,我們將課程目標定位在學生的成長,即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并通過活動提升學生的觀察研究、合作探究、組織規劃等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隨著課程的實踐和推進,我們發現學生的成長必須依托于教師綜合能力的提升,故“雙主體”育人理念指導下的“師生共成長”才是主題研究活動的根本目的所在。
于是,我們將課程目標調整為:通過課程,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主題研究教師團隊(導師團);教師以團隊主題研修的形式,帶動學生的團隊成長和個性發展,促使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提升團隊合作、個性探究、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
課程實施過程
學期初,我校成立了“主題研究課”領導小組和主題研究課導師團,綜合考慮全校各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師結構及課程設置等諸多因素,以五年級為試點,以點帶面地以“走進自然博物館”為載體,逐步開展主題研究課的校本化實踐。
導師團由五年級全體任課教師(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美術、科學等)構成,參與活動過程的設計、組織、指導等。操作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團隊作用,通過“導師協作”的方式,加強教師團隊研修,共同設定、完善、改進活動全過程;通過“主題研究小組實踐”的方式,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把主題課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走進前”“走進時”“走近后”。
走進前:成立主題研究“導師團”,確定要研究的主題范圍;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選題、定題、前參、制定任務單等;導師團帶著預設問題走進博物館,并進行第一次反思、總結,為活動提出建議。
走進時:師生共同走進博物館(解決問題或提出新問題)。
走進后: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總結交流、展示匯報;教師開展第二次交流總結,反思活動全程,為后續活動提出建議。
1.走進前
首先,教師通過瀏覽自然博物館網站尋找研究點,從動物、植物兩類展覽內容中確定了高年級學生更感興趣的內容——動物,并以展廳的名稱“動物——人類的朋友”為研究活動主題。
為了準確了解學情,我們設計了3個前測問題,目的是幫助學生有意識地從不同學科角度去思考同一問題,以引發其探究的興趣。問題是:看到這個主題,你想到曾在哪些學科學習過這方面的知識?你還通過哪些渠道學習過這方面的知識?關于這個主題,你還想了解或研究哪些具體的問題?
根據統計,學生提出的問題大致分為兩類:其一,單純涉及動物知識,問題大多是“是什么”“為什么”;其二,人與動物關系的方面,涉及保護動物、保護環境方面的知識。其中有些問題是在展館的參觀中直接可以獲取的,有些問題可以通過網絡搜索、查閱書籍得出答案。而課程所需要的具備開放性、可研究性的研究主題還不多見。
第一輪的前測,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又加深了教師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了解。如何把這些問題匯總后再聚焦,成為了擺在導師團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品社學科教師提出“動物——人類的朋友”這個主題會不會限制住學生的思考,而且在“走進”時會不會限制在單一展廳,無法滿足學生更廣泛的興趣;語文教師建議再次查詢博物館網站,聚焦合適的主題詞;科學學科教師提出教師應該帶著學生的問題去博物館親自探究一番。
為此,我們安排了以下環節,為師生共同確立研究主題奠定了基礎:先借助思維導圖工具梳理確定研究范圍,再通過網站查詢聚焦研究主題,然后安排教師走進博物館(教師走進環節,要完成活動記錄與思考表格,見表1),建立起學生所提問題與展館展品之間的聯系,最后根據確定的研究主題設計任務單,即《學生實踐小幫手》。
表1
核心組教師“走進自然博物館”活動記錄與思考
時間: 教師姓名: 任教學科:
1.走進前——任務預設
請您結合自己任教學科及教育教學特點,預設本次走進自然博物館的重點任務。
2.走進時——活動記錄
3.走進后——帶學生“走進時”的活動方案預設
活動方案沒有規定格式,建議可從路線規劃、學生研究問題及分組、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導、對于學校組織活動的建議、“走進”活動帶給您的啟示等諸多方面進行預設。
2.走進時
學生帶著《學生實踐小幫手》任務單,走進博物館,開展研究。任務單包括四部分內容:小組研究主題、小組成員及分工、活動步驟及用時、展示方式及分工。該任務單由師生共同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在實踐前設計好“走進前”“走進時”“走進后”的相應任務,并做好分組、分工等準備工作。
學生按照以下流程開展主題學習活動。
第一,了解概況——學生隨講解員參觀展館。(約40分鐘)
由于在教師走進展館期間已經與自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行了針對研究主題的有效交流,因此,講解員的介紹詞中基本解答了學生前期提出的問題。期間,學生能針對重點問題向講解員提問,雙方能比較融洽地進行交流。
第二,聚焦主題——學生小組根據研究專題自主探究。(約20分鐘)
以“恐龍”小組為例,該組參觀的場地面積比較大,涉及古爬行動物、恐龍公園兩個展廳,在講解員講解之后,學生初識了恐龍骨架,了解了不同種類恐龍的體長、外形特點、食性等知識,最后,講解員把該小組帶入了課程設定的“自主探究區”,即“恐龍滅絕的假說”展廳,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教師觀察到: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圍繞“恐龍滅絕的原因”開展了分工探究,有的學生邊讀展板上的文字邊記錄要點;有的學生拍攝下自己感興趣的假說介紹;有的學生觀看展館錄像,了解恐龍滅絕的原因;還有的學生邊看邊向講解員或教師提出自己的問題。
在學生基本了解了十幾種假說之后,教師開始著手了解學生已經獲得的知識、新產生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現場議論交流,導師團的教師適時地再次強調了預設的探究問題——“哪種假說更讓你信服,為什么”。教師們觀察到:有的學生引經據典地用自己曾經看過的一本書上寫過的內容證明某一個假說,有的學生描述了電視節目里曾經播放過一個恐龍生活場景的動畫以證明自己的觀點…… 這些真實的“課堂生成”為學生走出展館后的總結匯報和教師反思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第三,參觀其他自己感興趣的展館。(約20分鐘)
由于前測中,學生還提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其他與動物有關的問題,因此,當主題探究活動結束后,我們特意給學生留出了自主參觀探究的時間,讓他們帶著自己的問題與興趣點走進其他展館探究學習。
3.走進后
回校后,導師團引導學生按以下步驟開展總結和交流。
第一,學生補充完善任務單,在小組內交流參觀收獲,并將各種素材(筆記、照片、攝像等)在小組內進行展示。
第二,圍繞確定的主題準備匯報。小組根據成員特長進行分工→各自收集素材→撰寫并制作匯報文稿→匯報演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圍繞一個論點,分頭從場館內、場館外兩方面找到充足的論據說明自己的觀點。
第三,通過圖片、文字等專欄展示,交流活動成果。
第四,教師總結、反思。
教師在親歷了整個過程后,有如下反思:
首先,“走進前”,以多學科教師團隊研修的形式充分預設,“思維導圖”“教師走進”“多學科研討”“設計任務單”等都是前期準備的有效方法。
其次,“走進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觀察和指導,要明確教師的分工,將觀察和指導重點放在“自主探究區”,及時與學生交流預設問題,記錄“課堂生成”,發掘“延展問題”。此外,還可調整參觀步驟,在聽講解員進行講解前,可以安排10分鐘左右讓學生熟悉參觀環境。
第三,“走進后”,教師和學生都需要進行總結,學生圍繞論點找論據談收獲,教師要總結活動過程中的得失,為后續活動提出建議。
課程實施后的收獲
走進博物館課程帶來了師生角色的幾個變化:教師參與,變“教師單一學科教學”為“多學科教師立體指導”;教師角色,由“單純教授”轉換為“多角度融入(雙重身份實踐、指導、陪伴)”;學生參與,變“班級活動”為“因題就組”,變“分散主題”為“聚焦主題”;學生角色,變“完成任務”為“主動研究”。
實踐證明,博物館課程的“大主題”“大課堂”“大視野”拓寬了教師的思路,教師在參與過程中,能夠把主題研究的全過程作為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個體的立體課程去看待,學科優勢、教師專長被有效地激發出來,教師在不斷完善自身學科教學能力的同時,能夠多視角、多維度、系統地去思考問題。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