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青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的講為主,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教學的規則發生了變化,教師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學習的指導者、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
兩年多來,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優勢,從聲音、色彩、情節等方面為學生的作文教學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寫作訓練達到最佳效果。
利用多媒體,展示豐富的圖片資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創造自我實現的環境。作文訓練是有層次的系統訓練。學生由于缺乏經驗,很難通過想象完成靜物的描寫,在訓練學生描寫靜物時,可通過觀看圖片來幫助學生完成寫作。比如,在訓練學生描寫人物、物品、小動物時,可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自由選取圖片進行描寫,并要求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配上相應的插圖,制作成美觀的word文本。這樣,學生不但有成就感,而且便于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在指導學生描寫“雨花石”時,教師引導學生在資料庫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雨花石的圖片并進行描寫。有的學生將雨花石的紋理描寫成一幅山水畫;有的說雨花石火紅的顏色讓他想到了革命先烈;有的把幾塊雨花石的圖片連在一起,編成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作文完成后,我還讓學生對文本進行簡單的裝飾并署名,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后欣喜不已。
利用多媒體,變靜畫為動畫,引導學生作文——創造細致觀察的環境。學生在學寫事時往往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將重點寫得具體與生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視頻資料進行訓練指導,比如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動畫,讓學生觀察并把這段情境描寫下來。視頻資源的重復性可幫助學生充分觀察,引導學生自悟不足。在指導學生描寫《螳螂捕蟬》白話文時,教師做了一個螳螂捕蟬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中的細節,想象每個動物心里都可能在想些什么。這個動畫便于學生反復觀看,不斷修改。
利用網絡多媒體設備,幫助師生完成對作文的共同修改——創造交互式環境。通過網絡教師可以及時地對學生的作文加以指導。如果教師要改動某位學生作文中的某一段文字,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根據教學的需要,還可以把修改的過程呈現在每個學生的電腦屏幕上,方便學生快捷地接受指導。在教師批改的同時,學生也可以闡述自己的意見進行討論,并在屏幕上進行修改。這種交互式的教學環境,縮小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教學效率。在一節擴寫訓練課上,我為學生提供了幾個詞語,讓學生根據詞語來擴寫一段話。學生首先分析詞語:“鮮紅”“金黃”都是表示顏色的詞語,“甜津津”“酸溜溜”則都是表示味道的詞語,“輕輕”是用以形容動作的力度。然后,在電腦上打上擴寫出來的句子。接下來,我和學生共同討論如何使這段文字更加生動,讓學生對如何生動具體地描述事物有了深切的體驗。交互式的環境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廣闊、活躍的學習空間。
利用網絡的共享優勢進行比賽與展覽——創造競爭與展示的環境。學生可以把自己或者小組的作品放在網絡上進行比較,在競賽的氛圍中體會樂趣。比如,在描寫《校園一角》時,以組為單位,讓學生帶著相機在校園里拍照,描寫所拍的,并把文章與照片發在網上讓同學品評。活動中,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的樂趣與展覽的成就感。
利用作文教學軟件,整合習作教學時間,減輕學生負擔——創造自由修改環境。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所提供的聲音、圖片、影像、文本資料庫以及畫板工具、交互功能等,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在作文課上,教師可讓學生邊看、邊聽、邊查、邊議、邊寫、邊評、邊改,將原來每兩周的4節習作課(指導、講評各兩節),合并在2節課中,指導、講評、修改、定稿全部在課堂教學中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加了作文訓練的密度,也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
當然,營造良好的作文環境的方法,根據教師、學生和設備等各種情況的不同,還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但是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把握機會,因勢利導,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網絡多媒體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作文的水平。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