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東航
談到醫藥行業的選股,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是藥企的研發能力,在售品種的好壞決定了藥企目前的經營狀況,而儲備了多少優質的在研品種決定了藥企的長期成長潛力。近期我研究了國際醫藥巨頭輝瑞的成長歷程,發現對于藥企而言,銷售能力的重要性或許高于研發能力。
以輝瑞最為成功的超級重磅藥——立普妥為例,立普妥自1997年獲美國FDA批準上市以來,累計銷售額超過1000億美元,在巔峰時期立普妥的年度銷售額超過130億美元。立普妥長期占據全球醫藥銷售榜的冠軍,是輝瑞當之無愧的印鈔機。然而立普妥并不是由輝瑞自主研發的,而是輝瑞買來的。立普妥的原研廠家是華納-蘭伯特,輝瑞在1996年與華納-蘭伯特簽訂了合作開發協議,而立普妥的上市時間是1997年,輝瑞在立普妥上市前夕簽訂合作開發協議,應該沒給立普妥提供任何研發上的支持。
華納-蘭伯特為什么愿意將立普妥賣給輝瑞?華納-蘭伯特看重的是輝瑞在全球強大的銷售網絡,輝瑞借助其銷售網絡把立普妥做大,然后支付給華納-蘭伯特一筆很高的專利轉讓費,這樣雙方都能獲益。其實不只是立普妥,輝瑞的另外一個重磅藥——塞來昔布也是通過外購專利獲得。
輝瑞的銷售能力為什么會強于研發能力?事實上,研發隊伍的管理難度遠遠高于銷售隊伍,研發隊伍越龐大,其管理難度將呈現幾何級數增長。這就像對于基金公司而言,研究員的管理難度必然高于銷售人員,很難有定量化的指標可以精確考核研究員的工作質量,但對于銷售人員,只要約定了合適的銷售提成,就能實現很好的激勵。輝瑞的研發隊伍很龐大,但研發效率并不高。大藥企可以控制一支強大的銷售隊伍,卻難以有效管理龐大的研發隊伍。
此外,還有一個數據也充分說明了銷售對于藥企的重要性,2000-2011年全球累積銷售額最大的化學藥分別是立普妥、波利維、舒利迭、再普樂和伊那西普等,這些藥分別屬于輝瑞、賽諾菲、葛蘭素史克、禮來和輝瑞等公司,超級重磅藥的廠家都是國際著名的醫藥巨頭,而這些醫藥巨頭無一例外都有一支強大的全球銷售隊伍。
值得注意的是,創新藥的銷售模式一般是直銷,我認為主要是由于創新藥是一種全新的藥品,而醫生出于安全考慮,一般采取保守的治療策略,更傾向于使用相對成熟的藥品而不是創新藥,這就需要藥企雇傭一只專業的直銷隊伍做學術推廣,在醫院不斷說服醫生處方新藥,并且,新藥的學術推廣類似于經濟學中的公共產品,代理商沒動力做學術推廣,這項服務只能由藥企提供。
綜上,我認為對于一個大型的醫藥企業而言,研發可以平庸,但銷售卻不可不強。此外,醫藥股的投資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首先,我認為醫藥股的投資最重要的是耐心,新藥的研發周期長達10多年,而且耗資巨大,因此,一個具備長期成長潛力的醫藥企業,必然是在不斷燒錢,而且短期還看不到回報;其次,新藥的研發周期長,也導致了醫藥企業的基本面變化很慢,因此投資醫藥股時,關注估值的波動可能收益更高;最后,我覺得不用過分關注藥企的產能,時刻銘記醫藥股是消費股,消費股最重要的永遠是產品和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