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一冰

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王寧博士在新年禮樂《中華頌》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
王寧博士,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博導,中國音協理事,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管學會常務理事。曾獲“中國學院獎”、“繁榮首都文藝事業作出突出貢獻者”等榮譽稱號。王寧是中國當今創作活躍并具有世界影響的作曲家,其作品功底深厚,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鮮明的創作個性及對現實社會和人類命運的真誠關懷。創作有歌劇、交響樂、民族管弦樂、室內樂、影視音樂等大量音樂作品并廣獲好評。多部作品獲獎。主要著作《管弦樂法基礎教程》是中國人編著出版第一部管弦樂教程,已列入國家級規劃教材。博士論文《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源流與發展》等。個人作品集與CD專輯已由人民音樂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
去年9月22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王寧創作的第五交響曲《人文頌》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于法國當地時間9月21日晚在巴黎總部會堂上演,為第32個國際和平日奏響了恢弘華章,歐洲大陸回蕩起氣勢磅礴的華夏正音。欣聞喜訊,一直想找作曲家聊聊。日前,恰好就此稿約,筆者采訪了載譽歸來的中國音樂學院王寧教授。同時話題也就此展開。
石一冰:王寧老師,聽到您的合唱交響曲《人文頌》成功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上演,祝賀您!您能簡要談談這部作品的一些情況嗎?比如作品的題材內容等等。
王寧:謝謝!這是一部大型的合唱交響曲,是有關儒家思想人文精神題材的作品。由深圳市委宣傳部組織實施并委約我作曲,藝衡作詞。這部作品從最初創意到文學本出版歷時5年多,加音樂創作的合唱版、樂隊版音樂的創作完成,歷時七年有余。作品主要創作意圖是通過發掘中華傳統文化主流價值觀念的主旨內涵,從中擷取精華,加以分析提煉,對接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價值觀念,使之在向現代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過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與活力。

2013年9月21日,《人文頌》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上演
據報道,早在1988年,20世紀諾貝爾獎獲得者聚首巴黎時有人講道:“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歷經幾千年,積淀了深厚的人文思想精華,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其中“仁、義、禮、智、信”是其最富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包含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和生命關懷,深邃的人生智慧和高尚的人格和生命境界。《人文頌》是為混聲合唱、童聲合唱與大型交響樂隊而作的合唱交響樂,力圖以交響性音樂語匯與表現手法,對儒家文化進行富有時代性和開拓性的詮釋。將儒家文化“以人為本”的理念發揚光大,張揚人的生命價值和高尚道德情操,這也是符合全人類的一種普世價值,其人文內涵和意蘊非常深厚。肯定人的尊貴,彰顯人的價值,以交響樂的形式與表現手法,用音樂這種無國界的藝術形式,在世界文明的舞臺上告訴世界“我們是誰”,這是創作這部交響曲的初衷和目的。

王寧第五交響曲《人文頌》演出結束后合影

《人文頌》演出結束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班德林、文明間對話音樂協會主席瑪達沙希以及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尤少忠邀請作曲家王寧登臺向全場聽眾致敬

大型合唱交響曲《人文頌》首演后作曲家王寧上臺謝幕(領唱戴玉強、袁晨野、沈娜、陽光,指揮張國勇)

2013年9月21日“國際和平日”《人文頌》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洲首演現場
石一冰:這部作品大致是如何結構的?風格技法等有什么特點?
王寧:作品由序曲、仁、義、禮、智、信、尾聲七個樂章組成,前些天在深圳上演了最新的一個版本,約一個小時多一點。序曲之初,由童聲合唱引出作品的主旨,之后接續的樂隊部分音樂由鼓聲引入,鼓聲由弱到強,由遠及近,像一個巨人邁著大步,由遠古走來。后面引出孔子的主題,恢弘厚重,豐富而深邃。主題素材是孔子作曲的古琴曲《幽蘭》為開始的素材提煉加工而成。這個六小節左右的主題高度凝練了孔子的一生——它的首部是恢弘的形象,中間是略顯暗淡的和聲,尾部又回到和諧明亮的音響。可以稱之為“孔子主題”,它是我創造的代表孔子的音樂符號,這個“符號”也用在我的歌劇《孔子》當中了。
第一樂章“仁”,是對生命的關懷,是以人為本的人性關懷。音樂充滿仁愛,生機勃勃。第二樂章“義”體現尚志,正義,體現生命的力量!“義者,所以合宜也。”作為倫理學范疇的義,是一個社會公認適宜的、應該遵守的道德行為準則。義,忠誠地看守著良心和靈魂。義,在平凡中沉默,在關鍵時爆發。領奏樂器大提琴獨奏塑造了一個仁人志士的形象,音樂性格剛毅,音樂發展充滿張力與戲劇性。第三樂章“禮”體現和美,生命的尊嚴!這是以人為本的和諧之道。“
禮之用,和為貴”。音樂營造了一種祥和、古樸、典雅的氛圍,也試圖創造優雅、和美的上古“韶樂”之聲。同時在音樂發展中融入了久已失傳的古老的“吟誦”。第四樂章是“智”,儒家認為智慧照耀著社會和人生之正途,指引著通往真理的道路。求道,此乃生命之境界!這是以人為本的人生智慧。音樂挖掘并調動童聲與混聲合唱的各種表現力,樂隊運用了很多特殊樂器和特殊奏法,營造出靈動睿智,神秘、空靈、飄逸的音樂效果。第五樂章“信”,思誠,生命之承諾。信,一諾千金,是以人為本的生命承諾。儒家把誠信作為人的基本道德。這個樂章是由銅管和打擊樂開始的音樂,堅韌而有分量。在音樂的推動下,充實的音響引出交響曲尾聲的主題歌《人文頌》。抒情、樸實而優美的主題歌先由童聲合唱演唱,再在童聲和混聲合唱中變化發展,最后發展成為恢弘壯麗的大合唱。全曲在輝煌的高潮中結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頁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頁-人文頌演出-3

王寧與前蘇聯作家大師謝德林合影

王寧第一交響前奏曲《時代》入選維也納新春音樂會。慶功會上與中國駐奧地利盧大使合影

王寧與世界著名作曲大師潘德列斯基合影
石一冰:《人文頌》是一部很有分量、內涵豐富的宏大作品,把中國古代思想的精髓放到現代音樂中加以詮釋是很難的、具有創造性的嘗試,您在創作上一定頗費心血吧?
王寧:沒錯!《人文頌》的思想內涵深刻,文化深厚,又是哲理性的內容,說教性很強,怎么樣把握音樂風格與主導思想,怎么樣梳理深刻的文化內涵并運用恰當音樂手法來加以表現,同時在創作風格上把握縱橫坐標,在音樂創作上都具有巨大的挑戰性。
石一冰:那么您在創作上都作了哪些文化和音樂素材方面的準備呢?

部分獲獎證書
王寧:我曾幾次到過孔子故里曲阜采風,動筆之前我又自駕車到曲阜,除了“三孔”外,特意到一些鮮為人知的一些地方看看。比如孔子出生地尼山、尼山孔廟、夫子洞、顏村、六藝城等等。我還搜集及研習了大量相關資料。在創作這部作品之前,我曾創作了歌劇《孔子》,此前還參加過奧運會的一段音樂創作也是表現先秦時期文化的。這些創作實踐其實對我創作《人文頌》奠定了一定基礎,我是心里有底的。在風格上我是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目標是力圖創作一部既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又充滿民族文化底蘊和鮮明時代風格的交響樂作品。在素材上,我選取了古琴曲《幽蘭》開始部分的材料進行提煉。相傳這首古琴曲還是孔子所作,恰好用于選材。
石一冰:由聯合國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邀請赴總部演出音樂作品的情況在國內外多嗎?此次《人文頌》歐洲首演在當地聽眾中的反響如何?
王寧:不多,在國外也很罕見。而邀請我國的作品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在歷史上應該是首次吧。《人文頌》首次登上國際舞臺,備受西方矚目。法國古典音樂臺在歐洲有廣泛影響,9月21日從早上7時至22時滾動播報交響曲《人文頌》的精彩片段和對作者的采訪。他們特意邀請我到巴黎接受采訪,因到法行程安排問題,電臺只能采用電話采訪的方式,我用英語勉強應付了這次采訪,因為作品的文化內容太深奧豐富了,不知道我的英語水平解釋這些他們能不能聽懂。反正有節目單呢,他們自己理解吧。前來聽音樂會的有各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使團代表、法國及歐洲文化、音樂藝術界人士以及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官員、歐洲多家媒體、及華人、華僑和留學生代表等1300多觀眾齊聚會堂。
因出國人員數量方面的限制,在巴黎的演出中,樂團邀請了40多名法國合唱演員參與《人文頌》的演出。也由女聲代替了原來的童聲合唱。來自法國的“音之異”合唱團僅僅用幾天的時間排練,就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演唱。演出結束后,觀眾起立,潮水般長達5分鐘的掌聲和歡呼聲表達了對這曲人文頌歌的聽后感。指揮返場多次致謝也無法平息聽眾的熱情,最后不得不把尾聲再演奏了一遍。音樂會結束后,很多聽眾圍著我用各種聽懂聽不懂的語言祝賀和表達激動心情。有的從幾百里外專程趕來聽這場音樂會。不少西方觀眾用“感動”、“震撼”來形容自己的心情。直到會堂要關門了許多觀眾依然不愿離去。

王寧管弦樂法課實地教學

王寧在國家大劇院講學

王寧應邀于CCTV“風華國樂”欄目談竹樂

王寧應邀到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講學并向學院贈送部分自己作品
此后,中外各類媒體報道很多,這里羅列一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班德林說:“氣勢宏偉!這是一場音樂盛會,同時又富含詩意和哲理”,“這是中西方古典音樂的完美結合!雖然《人文頌》采用的是西方音樂表現形式和手法,但其中不乏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呈現了東西方音樂的交匯與相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認為,《人文頌》所詮釋的“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與教科文組織近年來倡導的新人文主義是一致的,思想內涵深刻。教科文組織文明間對話音樂協會主席瑪麗·瑪達沙希指出:“《人文頌》是對人文主義的頌揚,是對數千年前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偉大儒家思想的贊美。她相信,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佳作,將會帶領人們走向絲綢之路的古老傳統和與和諧世界融為一體的美好未來”。瑪達沙希女士認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崇新人文主義的大背景下,《人文頌》來到巴黎具有重要意義。她說:“我認為這次韻律十足,充滿活力的《人文頌》音樂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場前所未有的重大活動,也是‘國際和平日’獻給教科文組織的禮物。因為《人文頌》是一場旨在促進世界和平的音樂會。這也是中國音樂與當代音樂的互動對話。”巴黎藝術城藝術總監愛努埃·昂德雷指出:“我聽到了不同于《黃河》的具有中國當代特色的交響樂作品。它的作曲技巧非常新穎,又照顧了普通觀眾的欣賞口味,這與當今世界的主流音樂創作趨勢是一致的,讓我耳目一新。”法國音樂評論人洛朗·沃姆斯則認為,“這是法國知識分子和音樂愛好者得以深入了解和接觸中國文化的良好開端。”法國“音之異”合唱團團長萊奧·瓦林斯基評價說:“《人文頌》完美融合了多種風格,尤其是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占有很大的分量。”巴黎知名大提琴演奏家蘇珊·拉蒙聽完音樂會后豎起了大拇指稱贊:“典型的西方交響樂結構加上了先進的作曲技法,《人文頌》的音程關系很新,對演奏者的技巧很有挑戰。我認為,中國交響樂的創作水平完全可以和西方平等對話。”法國前衛生部部長羅絲琳娜·巴什洛女士在演出結束后深有感觸地說:“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國人’。今晚的音樂會讓我發現中國文化中浸潤著人文關懷的溫暖,這為我們共同建立一個美好世界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處公使銜文化參贊呂軍興奮地說:“演出取得了超乎預料的巨大成功,我身邊的很多法國朋友都盛贊作品和你們的演奏,非常震撼!這是中國文化的光榮。《人文頌》彌足珍貴的地方就是用五個儒家文化要義非常明確地告訴了西方觀眾中國人做人的主張。”
歐洲華文日報《歐洲時報》報道:“當晚演出獲得極大成功,演出多次謝場,最后不得不重復演奏音樂的最后部分。”繼新華社、央視《新聞聯播》、央視新聞頻道、央視國際頻道等中央媒體在22日當天對《人文頌》巴黎演出進行報道之后,多家中央媒體又對此重大活動予以報道。《人民日報》以《〈人文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上演》為題報道指出,《人文頌》是獻給偉大中國夢和世界和平的作品,旨在借用西方音樂表現形式與手法,創意詮釋儒家文化核心價值觀,向世界傳遞中華民族的人生理念與生命態度,表達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熱切心聲。《光明日報》刊發報道《〈人文頌〉轟動“國際和平日”》,中法兩國藝術家同臺高歌,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在《人文頌》赴法國演出之前,媒體對這支創作和演奏團隊表現出極大的興趣。9月18日,《光明日報》發表《融古今樂韻傳人文關懷—— 王寧談大型交響音樂〈人文頌〉》。9月20日,僅相隔一天,《光明日報》又在頭版刊出長篇通訊《用音樂描摹美麗中國夢——深圳新創交響音樂〈人文頌〉誕生記》。國家級英文日報China Daily在9月13日發表題為《音樂傳遞中國夢》的報道全面介紹了《人文頌》亮點。同時《人文頌》在巴黎演出還引起各大門戶網站廣泛關注,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新浪、騰訊、網易、搜狐、鳳凰網等網站均予以了報道。

王寧大型民族史詩《孔子》首演謝幕

2013年7月20日,王寧歌劇《孔子》山東首演。山東濟南歌舞劇院演出后作曲家上臺謝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班德林說:“不同國度的觀眾共赴這場和平之約,我非常欣賞儒家思想所傳遞的價值觀讓我們看到中國如何在5000年文明中形成這些思想,又是如何將這一思想不斷發揚傳承。”班德林評價道:“這是中西方古典音樂的完美結合!”明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人文頌》將應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處邀請再次赴法巡演。
石一冰:聽說瑪達莎西女士還特意給您來信祝賀?
王寧:是的,她的信的原文是這樣:“It was a great pleasure to have made your acquaintance and heard and witnessed the great music you composed on 21 September at UNESCO.You received a rave review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I believe a young talented composer like you should continue producing important pieces of arts and music.”
(大意:非常高興大家在“國際和平日”這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聽到和見證了你創作的偉大的音樂。你得到了國際社會極高的評價,我相信像你這樣一個年輕而有才華的作曲家應該繼續創作重要的藝術和音樂作品。)據說這部作品也已經引起一些國家領導人的重視,李嵐清同志曾特意為此作品的誕生題字“仁義禮智信”給樂團。
石一冰:聽說您的歌劇《孔子》又演出了?
王寧:是的,歌劇《孔子》去年7月和10月在山東濟南演出了十幾場。更令我難忘的是后來歌劇《孔子》在孔子家鄉曲阜的演出,太有意義了!這是千載難逢的事啊。
石一冰:王老師本科是在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就讀的吧?您在藝校是低音提琴專業,怎么改學作曲了呢?
王寧:我插隊返城后學習低音提琴,1975年考入黑龍江省藝校,后來在藝校期間經常讓我指揮和編配樂隊,當時完全不知道怎么搞,憑著在樂隊工作過的一些經驗,再逼著自己去學,這樣就開始了自學作曲。那時沒有書店賣音樂理論書,記得當時從省文聯的舊資料室里找到了一本斯波索賓的《曲式學》下冊和瓦西連柯的《交響配器法》第二卷。曲式學是從奏鳴曲式開始,配器從變型樂器開始,可謂起點甚“高”。我寫的第一首作品就是奏鳴曲呈示部的大提琴二重奏。那時候沒有復印機,想看的書和譜子只能抄下來。1978年恢復高考,那年我剛好從藝校畢業,沈音來哈爾濱招生,我就考入作曲系了。
入學感覺“如魚得水”、“求學若渴”。我的“四大件”課程都是學兩遍的。因為在我們78屆之前還有個77屆班,他們班四大件開課比我們早半年,我就先在他們班聽課,還跟著做作業。然后等我們班開課后我再學一遍。做習題經常一個題做幾遍,選一個最佳方案拿給老師看。現在學生用功程度照我們那時候還是差很多的。那時我每天除了上課就是琴房、食堂、宿舍三個地方循環。你想想,當年插隊時就以為這輩子就是當農民種地了。后來回城后學習樂器又上大學,這如同一步登天,當然更努力用功了。


出版物
我的性格是要么就不干,要干就要干到最好。包括偶爾玩游戲機,我會把一個游戲打到最后一關,直到打到這個游戲“沒戲”為止。學習樂器時我也是每天很早起來練琴,每天練琴不會少于12個小時,除了吃飯就是練琴。所以當時我低音提琴的水平是可以和我認識的任何一個同行叫板的。我改行作曲不是像通常半開玩笑說的那樣“學作曲的都是學樂器的學不下去了不得不改行的”。我是一些偶然的經歷讓我更喜歡作曲才改行的。而且我很感激、感恩當時導致我走上這條路、指導我走好這條路的那些老師們!
石一冰:看了您的作品目錄后,感覺您的創作風格跨度很大,從傳統古典風格到現代風格,從功能和聲到序列音樂,從音樂到行為藝術表現方式,從交響樂到影視音樂、電子音樂等等,您都涉及并也是碩果累累。這個現象在作曲界也是比較罕見的。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王寧:可能我就屬于現在流行說法的“跨界”作曲家吧。作曲家們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一輩子就寫一種風格的作品,變化不大。有的則是跨度和變化都很大的,像斯特拉文斯基。我寫作品時通常最先想到的是考慮用什么合適的風格和技法來創作,“合適”很重要,當然是我認為的合適。有時候我在一部作品里會融入多種風格,從民族民間到音塊音響化的,只要我認為合適,我才不管別的呢。但是這里重要的是你要有能力把這些“不相干”的、甚至風馬牛不相及的一些東西放在一起后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不是兩張皮或幾張皮,或完全是堆砌。我覺得我在這方面的能力還可以。
石一冰:您的音樂其實很現代,或者說很時尚,但是還能從您的作品中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音樂底蘊,您對民族音樂的學習也一定是下足了功夫的吧?
王寧:毫無疑問!我覺得民族音樂是我們這行的必修課!剛開始學作曲時不太重視民族音樂,記得本科時民族音樂課上老師讓我們背民歌,考試也要唱民歌。當時覺得這有什么必要嗎?后來隨著年齡和學識的增長,覺得學習民間音樂太必要了。后來越來越喜歡,現在可以說是酷愛!這是我們創作的營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我們音樂文化的根!
石一冰:好像您的博士論文也是研究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吧?
王寧:是的,我做博士論文選題時花了很長時間考慮這個問題。開始我也是想選西方音樂方面的。但是我又想,我國的民族管弦樂隊發展了半個多世紀,很多問題是需要梳理、總結、歸納、探索的。而這個領域的研究是最需要我們自己來作的。如果我們不研究,外國人也不一定能研究,即便研究也可能不如我們了解,那這個領域就可能成為“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了。所以決定了這個選題,研究我們自己的東西也是我國學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吧。

2011年12月31日,王寧作曲并指揮的新年禮樂《中華頌》在世紀壇奏響

2010年4月14日,王寧第四交響曲《交響山歌》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2010年12月31日,王寧作曲、指揮的新年禮樂《中華頌》在世紀壇奏響,CCTV現場直播
石一冰:有的文章提到過您的創作理念 ——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它的具體內涵是什么?
王寧:“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當年“黨的基本路線”。我是借用這個詞匯來說明我的創作理念。我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以個性為中心,外學西方技術,內習傳統文化。”我認為個性是藝術立足之本,技術是藝術成功的先決條件,而核心是我們自己的文化。從哲學層面理解,這里有個“體”和“用”的問題。我很贊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提法。我不是洋務派,但是縱觀世界歷史發展,凡是開放納新的,最后都發展得很好;而封閉守舊的,都走向衰落。其實西方浪漫主義走到盡頭的時候,他們開始從東方文明汲取營養,從而開拓了20世紀一個嶄新的時代。不只是藝術,一個國家的發展也同樣,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我覺得是個很好的倡議。我這些年的創作,都是遵循著我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一理念,而且樂此不疲。
石一冰:謝謝您接受采訪,也希望聆聽您的新作。
王寧:好的。我想用當年沈音校慶70周年時約我寫的賀詞來結束這個文稿:
感知
欣聞母校沈陽音樂學院70華誕將至,欣喜之余,浮想聯翩
感慨
想當年,作曲系78級學子,入學時已是而立之年
感到
可以說,我們沒有辜負母校的期望,都已成為當今棟梁之材
感想
學子成長、成才是母校的期望,也是對母校最大的回報
感戴
母校以其悠久的傳統和優良的教育培養出一代代優秀的音樂人才
感動
當年母校老師們用辛勤的汗水、智慧的陽光哺育我們這些幼苗茁壯成長
感激
母校所有教職員工為我們的成長做出的一切
感念
在母校學習的日日夜夜、與老師同學相處的朝朝暮暮
感奮
母校給我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基礎,我才有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把我的事業大廈建得更高
感觸
現在在校的學子們,不要輕視某門課程、否則你要花幾倍的功夫來補課
感覺
對學子們說,要花點精力創造藝術實踐機會,這里有些東西是課堂上無法給予的,這些投入對作曲學子的成長是絕對值得的
感受
學子們要熱愛你現在應該做的事并把它做好,將來不會后悔
感悟
學子們不要對現在不滿,不要對未來無望,不要舍得時間去虛度時光,記住這句話:天道酬勤
感染
母校的優良傳統、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始終感染著我們,并身體力行
感恩
我的各門課程的老師,有您們的當年,才有我的今天
感情
對母校的情感,隨時間的流逝和年齡的增長而持續增長
感紉
母校的營養、母校的食糧、母校的雨露、母校的陽光,它至今還伴隨著我在音樂的海洋上,乘風破浪!
七十華誕,有感而發,思緒萬千,提筆
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