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合唱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旨在培養青少年對于美的感受、表現以及創造能力,并形成健康、高尚和高雅的合唱審美價值取向,引導青少年精神世界健康發展。
關鍵詞:合唱藝術 審美價值取向
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審美價值取向發揮著主導作用,它既是美的本質體現,又為探索美學指明方向,進而通過審美實踐活動幫助人實現自我塑造,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由此得以進步。本文主要探討了合唱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希望有所指導和幫助。
一、培養合唱審美能力過程中的價值取向
作為一門多聲部聲樂藝術,合唱追求的是高度諧和與統一。在培養合唱能力時往往有較多要求,具體內容包括如下:(1)音準良好;(2)發聲方法統一;(3)節奏準確;(4)語言清晰;(5)音色變化豐富;(6)音響均衡協調。合唱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而合唱審美所具有的風格、意態、形態以及情態也極為豐富。合唱并不單純是培養審美能力的藝術,更是引導人實現自我升華的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合唱訓練可以視作一項系統性較強的育人工程,因此合唱指導教師應重視在訓練過程中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確保其審美選擇合理性。例如合唱發聲方法,眾所周知,合唱能力訓練以發聲方法為基礎,而合唱訓練在訓練聲音方面時通常選擇美聲唱法。從技術層面來說,美聲唱法屬于真假聲結合,演唱者必須有一定氣息支持,確保聲音圓潤豐滿,實現人聲、共鳴、音域以及音量的完美擴展;從審美角度而言,美聲唱法重視對人聲本質情感體現的追求,并與合唱和諧的本質相符。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商業化演出導致被包裝的歌手缺乏最本質的人聲力量,進而經過宣傳形成一種導向,導致青少年審美觀受到影響。這些聲音混雜了太多音響設備的加工,大部分是“喊聲”和“氣聲”,如果青少年去盲目模仿,則會影響到原本良好的歌喉,甚至毀損。在合唱中,“氣聲”和“喊聲”不能為用聲技術提供支持,同時對于人聲所具有的細膩或雄偉無法予以體現,更不能展現音樂美獨具的層次與細節。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和訓練合唱時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結合作品,啟發學生思考什么是正確用聲、為什么要正確用聲以及如何正確用聲。學生一旦通過合唱實踐確立科學合理的用聲觀念,并逐漸內化構筑出牢固的審美價值體系,進而會對流行歌曲中存在的反審美現象予以自覺抵制。
二、合唱行為體驗中的審美價值取向
在參與合唱行為過程中能夠產生合唱審美體驗,而合唱行為體驗中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取向對于參與者的審美體驗產生引導作用,因為參與者在體驗合唱審美時不僅能夠實現感情愉悅,同時還可獲取某種理性啟迪。
(一)合唱指導者所具有的審美價值
合唱行為過程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即選材、準備、排練以及演出。合唱參與者能夠通過選材和準備環節對合唱指導者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取向有所體會,指導者的審美趣味、理想以及審美價值取向均會對作品選擇產生影響。同時指導者審美取向也會對參與者的體驗、審美追求產生影響。換而言之,合唱作品若韻味生動、情趣高尚且格調高雅,那么參與者的審美能力以及審美情趣自然也會相應提升。以《哈里路亞》這部合唱曲為例,它是對十八世紀英國人民所具有的民主意向的一種反映,距今久矣。我們演唱這樣的作品時同樣也會激發內心深處對美好與崇高的向往,對往昔人類豪邁、進取、樂觀以及自信的推崇。而合唱參與者也會產生特殊的人類情感魅力體驗。
(二)作曲家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取向
從排練到演出是整個合唱過程中參與者對作曲家審美價值取向的體驗與再現。作曲家將自身情感、審美價值取向以及審美體驗內化為音樂符號,然后高度濃縮傳達給受眾。音樂作品的世代傳唱是因為它承擔了作曲家的審美價值取向以及當時世界的審美觀與精神狀態,同時也是對現代審美價值取向以及審美需求的一種體現。例如1939年冼星海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給予中國抗日軍民以極大的鼓舞和激勵。該作品具有博大而堅強的精神氣象,內涵深刻,體現了作者的審美價值取向以及審美趣味。冼星海對于反映主題精神美的那些崇高、壯闊和雄偉的作品極為推崇,善于表現人民群眾的理想追求以及生命狀態,他將中華民族百折不撓、雄渾博大的精神氣象通過音樂淋漓盡致地傳達給世人,當后世的我們傳唱他的作品時,不僅能夠對冼星海的個人情感體驗與審美追求、精神氣象有所認識,更感受到中華兒女同呼吸、共命運、共御外侮的悲壯豪邁之情。
(三)合唱審美價值取向的傳播
合唱演出本身就屬于實質性的傳播,在此過程中,傳播者的審美價值判斷以及審美理想也得到弘揚。表演者在參與合唱時不僅能夠向觀眾呈現自己的合唱作品體驗,引導聽眾對音樂作品內涵有深層次體驗,還能夠將個人審美價值取向和審美理想傳達給眾人。這是一種影響面廣泛且深遠的審美價值取向傳播方式,傳播者在合唱演出過程中能夠受到來自聽眾的贊譽和認同,就審美體驗和審美選擇與聽眾展開互動。表演者能夠通過評論、掌聲等反饋體會到他們的情感波動,同時,傳播者和聽眾在合唱互動過程中實現了審美價值取向、理想以及情感等不同方面的相互影響,進而營造出一種雙方公共的審美氛圍。當我們不斷擴展這一審美氛圍時,我們的學生就會由此受到影響。社會整體在追求和探索美的過程中促使自己無意識地遵循美的規律來追求審美理想,對于審美價值取向而言,這同時也是其目的本質所在。
三、結語
音樂作品中歷來就不乏審美價值取向,藝術教育也同樣如此。我們在追求美以及追求社會理想之美上有著密切關聯。而審美價值取向屬于實踐活動課題,合唱教師應對合唱藝術所蘊含的審美價值取向予以深入理解與體會,通過合唱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鑒別能力和評價能力,引導其實現精神世界的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育霖.合唱藝術審美價值與心理教育價值[J].大眾文藝,2012,(24).
[2]閻寶林,周振宇.虛擬合唱在互聯網上的現代呈示——實現所有熱愛合唱者的夢想[J].人民音樂(評論版),2011,(10).
[3]朱燕芝,劉文青.合唱藝術的功能探析[J].群文天地,2012,(05).
[4]吳麗.社區合唱藝術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前景展望[J].音樂創作,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