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增輝
摘要:歷史上契丹民族建立的遼王朝,統治了中國北方草原四百余年,對我國古代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本文主要介紹契丹音樂的表現形式和契丹音樂對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契丹 北方少數民族 音樂
契丹族起源于東部鮮卑宇方部,即東胡族系的一支。公元4世紀到13世紀,歷經九百多年的發展中,疆域和勢力的不斷壯大并沒有隔斷契丹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契丹音樂藝術上繼承了匈奴和鮮卑的民族音樂,同時也是蒙古族音樂發展的起源之一,由此契丹音樂在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音樂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推動了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
一、音樂形式的傳承與交融
(一)鼓吹樂的發展
鼓吹樂是一種由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排簫、笳、角和橫笛等合奏而成的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音樂,因其樂器簡單且聲音高亢嘹亮流傳廣泛。因此也被用于軍事活動,在軍事戰役時演奏鼓吹樂以鼓舞氣勢,震懾敵人。鼓吹樂從北狄音樂發展而來,漢朝以后歷代相傳,期間不斷完善與發展,到了契丹時期最為興盛。
《漢書》中有關于鼓吹樂最早的記錄,漢初班壹“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吹”,這也反映了鼓吹樂的起源。秦末漢初,鼓吹樂已流行于北方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傳入中原以后,逐漸與中原漢族民間音樂相融合,發展成為各種不同的鼓吹樂,音樂藝術家創作出許多具有多民族特色的鼓吹樂曲。南北朝時期是鼓吹樂發展的新時期,隋唐時期,鹵簿鼓吹應用廣泛,以“樂部”為稱,劃分等級。契丹時期,鼓吹樂作為軍樂演奏,一般在契丹皇帝朝會等儀式時只是作為儀仗隊行進,氣勢宏偉壯闊。
(二)橫吹曲的發展
橫吹曲也是軍樂,和鼓吹樂分部而同用。契丹民族“以鞍馬為家”的游牧生活決定了橫吹曲是在馬上演奏的。橫吹管樂主要以橫笛作為演奏樂器,同樣地,橫吹樂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與發展。
《律書·樂圖》明確指出:“橫吹,胡樂也。”說明橫吹曲來自西域,兩漢時期進入中原。漢初作為武樂,以二十八解聞名。,漢武帝時,與鼓吹分為兩部,東漢時期橫吹的發展受到限制,逐漸衰微。東晉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貴族進入中原,使得橫吹曲迎來新發展,如著名的“梁鼓角橫吹曲”的出現。隋唐時期,橫吹曲地位逐漸提高。契丹時期,橫吹樂繼承了前朝的形式,分前后部,契丹游牧民族的生活使得在馬上演奏的橫吹樂在草原上盛行。
(三)音樂形式傳承的意義
綜上可見,契丹音樂的兩種典型形式“鼓吹樂”和“橫吹曲”在各個朝代不斷發展演變,從西域傳到中原,歷經不同時期和地域,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音樂文化不斷交流與融合,乃至契丹得到大的發展。
二、樂器上的傳承與交流
契丹的樂器種類繁多,不斷發展。當然,契丹族繼承和發展了匈奴、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藝術,其中也包括樂器的傳承。
(一)契丹樂器的具體演變
例如,北魏鮮卑族的樂器分為彈撥樂器、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三類。首先,在彈撥樂器中,契丹樂器繼承了直頸琵琶、曲頸琵琶、五弦和箜篌,特別是直頸琵琶很大程度上傳承了北魏樂器的精華,而曲頸琵琶一直發展至今,成為中國古老的樂器之一。其次,在吹奏樂器中,契丹樂器繼承了橫笛、篳篥、角和笙,其中橫笛和角得到廣泛使用。最后,在打擊樂器中,契丹樂器繼承了腰鼓和銅鈸,契丹音樂中的散樂由腰鼓伴奏,銅鈸則在大樂中演奏。
(二)契丹樂器演變的意義
契丹時期樂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前朝樂器的精髓,同時契丹時期又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樂器相互吸收,演變成為契丹這樣種類繁多,音色豐富的多民族性的有特色的音樂文化藝術,同時也為后世的樂器盛世做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三、契丹音樂對后世的影響
契丹音樂作為北方少數民族的代表,不僅繼承了前朝的音樂文化特色,同時也兼容并蓄,吸收了其他少數民族以及中原漢族的音樂文化,對后世的藝術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一)契丹音樂的繼承性
契丹音樂文化繼承了前朝各代的音樂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對前朝各代的音樂表現形式以及樂器上做了新的調整與改善,同時兼容并收其他少數民族以及中原漢族的音樂特色,逐步發展出一種具有契丹民族特色且多文化融合的音樂文化藝術,成為中國古代音樂的一抹亮色.。
(二)契丹音樂的發展性
吸取多民族以及多個朝代音樂特色的契丹音樂,對遼以后的金元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及明清戲曲盛世的出現拉開了帷幕。無論是音樂表現形式還是樂器上,都對后期的音樂文化發展對出了極大的貢獻。契丹的音樂為金元和明清的宮廷樂曲演奏以及民間戲曲都帶來了無限生機,為后期音樂文化大發展提供了基礎。
四、結語
本文研究的契丹民族音樂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流與傳承,以此也可以窺探出契丹民族在歷史中發展壯大的原因,吸收繼承已經客觀存在的特點以及優勢,同時要不斷進行民族交流,才能長期處于有利地位,盡管契丹民族已經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契丹的民族文化以及滲透在歷史沉淀里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當今社會發展借鑒與參考的。
參考文獻:
[1]劉羽迪.淺談契丹音樂與北方少數民族音樂間的交流與傳承[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3).
[2]洪博涵.兼收并蓄 博采眾長——試論契丹音樂中的西域色彩[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4).
[3]陳秉義,楊娜妮.契丹(遼)音樂文化考查研究報告[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