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 姜麗艷
【摘要】 隨著分組交換網絡的日漸興起,立足分組交換網絡所建構的下一代網絡能夠統一向用戶提供數據、語音、視頻等多媒體綜合業務,業界也對此達成共識。現階段,中國聯通核心網部分接口以初步實現IP化改造。本文結合某省聯通的實際情況,簡要探究移動軟交換網絡IP接入技術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 移動軟交換網絡 IP接入技術 聯通
一、引言
移動軟交換主要與核心網絡的交換部分有關,因此對接入網絡的改造尚未涉足,其中移動軟交換以實現用戶面與控制面分離為核心概念,而MSC-Call Server內集中有所有的控制功能;媒體網關內集中有所有的交換功能。MSC-Call Server經標準的H.248接口實現對話務等交換過程進行控制,而MSC-Call Server再經傳統的MAP信令實現與HLR進行交互,同時經傳統的BSSAP信令實現對接入網絡進行控制。隨著移動軟交換技術的發展成熟,中國聯通正逐步推行核心網內各接口的IP化改造。
二、移動軟交換網絡IP接入技術的應用
(1)IP化改造的原則。現階段,中國聯通移動網已具備大規模推行語音IP化的條件,因此聯通公司應結合現網設備的實際情況及各省語音IP化改造的最新進展,以控制IP化改造的實施成本,以最大化發揮現有傳輸資源、IP承載的作用,如此分步、分階段實施聯通移動網IP化改造。針對聯通移動網IP化造價,必須始終堅持下列原則,即現網穩定原則;業務集成性原則;分階段實施原則;“站點接入”原則,其中分階段實施原則是指按“先核心后接入、先承載后信令、先局部后全局”的順序,對IP化改造的三大類型,分步落實到位。(2)IP改造的技術要求。具體包括設備技術要求、接口協議要求兩大類。設備技術要求所涉及的內容包括:MSC Server要求采用2/3G共核心網的方式組建WCDMA端局,以實現2/3G資源共享,此外相同MSC Server所覆蓋的2/3G無線區域應相同,以實現網絡質量的提高;MGW要求按本地網進行設置,以便完成傳輸電路的組織與調度,同時MGW站點應從傳輸的節點內選擇,而MGW與相連的RNC盡量同機房設置;本地IP承載網內設兩只匯聚路由器DCE,以實現與IP承載網骨干網相互連接,同時按本地網內業務量情況與節點,合設本地業務接入路由器ACE與匯聚路由器DCE,亦或單獨設置兩種路由器,此外各業務節點部位的接入路由器應成對設置,而本地匯聚路由器DCE與本地業務接入路由器ACE間呈“口字型”進行連接。接口協議要求所涉及的具體內容包括:CMN間、(G)MSG Server與CMN間、MSC Server與GMSC Server間、GMSC Server間、MSC Server間經Nc接口實現連接,GMGW與MGW間、MGW間經Nb接口實現連接,其中Nb接口以IP承載為基礎,語音編譯碼取AMR2 12.2k,而接口承載協議棧采用RTP/UDP/IP;目前A接口的用戶面以TDM承載為基礎,而協議棧采用PCM/TDM(E1);MGW與RNC間經Iu-Cs接口實現連接,其中Iu-Cs接口以ATM承載為基礎,而經IP化改造后,用戶面協議棧采用RTP/UDP/IP、控制層面采用RANAP/SCCP/M3UA/SCTP/IP。(3)IP化改造方案。現網內,IP化改造方案具體分三步實現,即建立本地IP承載網、端局VOIP改造、軟交換關口局改造,例如該省某地聯通對CS本地承載網的改造:增設兩只SE1200(發揮匯聚路由器MCE的作用)來匯聚本地的CS CE業務,同時B網AR由上聯IP所承載,如此MCE與CS CE組成本地承載網,以完成MPLS VPN的運行,而IGP采用IS-IS,此外AR與MCE間采用Option A的方式實現互聯,同時運行eBGP。媒體、信令、網關等經VPN實現業務隔離。MGW、MSC SERVER采用IP的方式,與本地承載網新增設的兩只CE路由器實現直連,其中IP端局間直接建立起BICC呼叫,而改造期間,IP端局與TDM間采用ISUP實現互通,因此待TDM端局全部改造完畢后,省內層面能夠建構起網狀網結構。為響應總部《關于關口局GMSC Server設置容災方式的指導思想》,關口局GMSC Server首先考慮1+1互助設置方式,然后再考慮N+1備份的容災方式。各本地網均配置兩只SS,其中兩只SS均采用1+1互助的工作方式,并同時對兩只GMGW進行管理。
綜上所述,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及電信業務需求量的增加,全IP化必定引領著移動網絡未來的發展趨勢,但若想實現網絡的IP化,必須始終堅持“循序漸進、全盤規劃、按需實施”的原則。
參 考 文 獻
[1] 張振剛. 移動通信軟交換網絡安全機制研究[J]. 電腦與電信,2009,04:36-38
[2] 秦春娣. 移動軟交換網絡風險評估研究[J]. 科技信息,2009,12:547-549
[3] 胡威,周夢甜. 移動軟交換體系與相關協議的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35:9287-9288
[4] 李云剛. 移動軟交換大容量集中化部署探討[J]. 電信技術,2013,01:80-82
[5] 閆鳳海. 軟交換技術在移動通信網中的應用[J]. 數字通信世界,2008,12:48-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