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育昌
CRP與FIB聯合檢測對心絞痛并發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
陽育昌
目的 分析與探討血清C-反應蛋白(CRP)與血漿凝血因子(FIB)聯合檢測對心絞痛并發心血管病事件的預測價值。方法 選取2011年9月~2013年7月蒙山縣中醫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5例,隨機分為穩定型心絞痛組(n=30)和不穩定型心絞痛組(n=35)。另外,選出30例健康者為對照組。對各組被試者血液中的FIB與CRP水平進行檢測。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心絞痛組患者的FIB與CRP水平比較高,而且不穩定型心絞痛組FIB與CRP水平明顯要比穩定型心絞痛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CRP與FIB聯合檢測結果顯示,FIB與CRP水平明顯升高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幾率要比FIB與CRP水平正常者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FIB與CRP水平高低和患者心絞痛嚴重程度存在很大聯系,CRP與FIB聯合檢測對發生心絞痛并發心血管病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預測價值。
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心絞痛;心血管病事件;預后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疾病之一,而最為常見的CHD類型是心絞痛(angina pectoris,AP),特別是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致死率極高,且遠期預后較差[1]。血清C-反應蛋白(CRP)屬于一種全身性標記炎癥的急性相反應物質,同時也是最有價值的對未來心血管危險進行預測的炎癥標志物。血漿凝血因子(FIB)屬于反應有機炎癥的敏感標志物,同時也是一種凝血因子[2],所以對FIB、CRP與心絞痛關系的揭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9月~2013年7月蒙山縣中醫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5例,隨機分為穩定型心絞痛組(n=30)和不穩定型心絞痛組(n=35),另外選出30例健康者為對照組。患者均與WHO制定的冠心病診斷標準相符合。穩定型心絞痛組(SAP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5.2歲;不穩定型心絞痛組(UAP組)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齡62.1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通過常規藥物治療法對所有患者進行治療。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3.4歲,均無疾病感染史與外傷史。
1.2 方法 入院第2 d清晨,對所有被檢者空腹抽取6 mL靜脈血,將其中2.7 mL血液置于枸櫞酸鈉(3.8%)抗凝管中,對血漿進行離心分離(15 min,3000 r/min),通過凝結法對FIB水平進行測定。FIB≤4.0 g/L為正常值。剩余3.3 mL血液置于普通試管進行直接離心,時間為5 min,3200 r/min,通過免疫比濁法對血清CRP進行測定。CRP≤5.0 mg/L為正常值。對對照組進行6 mL的靜脈血空腹采肘,完成抽血3 h內離心分離,對其
FIB與CRP水平進行測定。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各組FIB與CRP水平(見表1)。

表1 各組FIB與CRP水平變化
2.2 心血管事件發生與心絞痛類型的關系 對患者在出院后進行3個月的隨訪,對其血管事件發生率及預后進行觀察。發生心肌梗死、頑固性AP及心源性猝死為觀察終點。2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心血管事件發生與AP類型關系(n)
2.3 FIB與CRP聯合檢測和心血管事件及心絞痛嚴重程度關系(見表3)。

表3 FIB與CRP聯合檢測和心血管事件及心絞痛嚴重程度關系
CHD的死亡率與患病率在近些年逐漸呈現上升趨勢。動脈粥樣硬化是CHD的病理基礎,而且其炎癥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整個發病過程貫穿著,最為常見的CHD類型是SAP與UAP,所以炎癥和AP存在密切關系。在發生與發展AP的過程中,全身與局部纖溶系統與炎癥具有極為關鍵性作用[3]。
CRP屬于可以和肺炎雙球菌發生C-多醣體反應的反應蛋白,其合成成份主要是肝細胞,參與患者全身或局部炎癥反應。通常血清-C反映蛋白都會滋生于健康人血清中,如果機體出現創傷、急性炎癥或者梗死的情況,其蛋白含量就會呈現上升趨勢。相關研究結果發現,炎癥細胞因子與遞質中,CRP是對心血管危險進行預測的主要炎癥標志物[4]。
而在本研究中,隨著患者病情的不斷變幻,SAP組、對照組至UAP組患者的CRP濃度逐漸呈上升趨勢變化,特別是UAP組患者的CRP含量比對照組與SAP組含量明顯要高,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由此充分表明CRP一方面和AP病變程度關系密切,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和心血管疾病與病情進展存在聯系。對所有患者進行3個月的隨訪與調查,對其血管事件發生率及預后進行觀察。發生心肌梗死、頑固性AP及心源性猝死為觀察終點。由此表明,影響AP的主要因素就是CRP升高,在對AP嚴重程度進行預測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臨床血清CRP比較高,那么一定要對其高度重視,避免出現意外事件。
一種由肝臟共同組成的血漿糖蛋白FIB,是一種0類反應蛋白,這種蛋白主要作用是血液凝固。本研究結果表明,AP組的FIB水平比對照組患者明顯要高,而UAP組患者的FIB含量比SAP組患者明顯要高。對所有患者進行3個月的隨訪調查,對比FIB組和對照組患者發現,FIB組患者具有比較高的心血管發生率,由此可見在形成AS時,FIB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本研究中,SAP組患者的FIB值為(3.48±0.38)g/L,UAP組患者的FIB值為(4.33±0.44)g/L,SAP組患者的CRP值為(3.13±0.54)mg/L,UAP組患者的CRP值為(5.66±0.77)mg/L,與對照組相比,SAP與UAP組患者的FIB與CRP值明顯要高,所以,FIB是導致CHD的主要因素,能夠準確預測CHD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聯合檢測FIB與CRP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兩者水平和心血管事件發生與AP嚴重程度密切相關。FIB與CRP都呈現明顯升高趨勢,而且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也較高。
綜上所述,FIB與CRP水平高低和患者心絞痛嚴重程度存在很大聯系,CRP與FIB聯合檢測對發生心絞痛并發心血管病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預測價值。
[1] 陳忠.腦鈉肽與早發心絞痛患者近期預后的相關性[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6,22(4):14-16.
[2] 解金紅,趙杰娉.白細胞介素18、C-反應蛋白與不穩定型心絞痛近期預后的關系研究[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6,4(7):130-131.
[3] 仝霖,劉寶宏.B型鈉利尿肽與早發心絞痛患者近期預后的相關性[J].河北醫學,2008,14(12):165-166.
[4] 劉明,朱倫華,牛俊彥,等.急性心肌梗死血清C反應蛋白檢測臨床意義探討[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0,35(9):87-88.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9.020
廣西 546700 蒙山縣中醫醫院內科(陽育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