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
鼻腔局部應用布地奈德對鼻息肉中Fos蛋白(c-fos)和Myc蛋白(c-myc)表達影響的臨床評估
李聰
目的 對應用鼻腔局部給予布地奈德方式對患有鼻息肉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選取新余市人民醫院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患有鼻息肉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n=45)。采用常規藥物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在常規用藥方案基礎上加用布地奈德對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鼻息肉病情治療效果(總有效率91.1%)明顯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3.3%);c-fos(6.7%)和c-myc(15.6%)表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86.7%、95.5%);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2例)明顯少于對照組(10例);鼻息肉癥狀表現徹底消失時間(4.07±0.69)d和臨床治療總時間(7.13±1.96)d明顯短于對照組(6.48±1.41)d,(9.85±2.14)d;停止藥物治療后鼻息肉病情復發率(4.4%)明顯低于對照組(24.4%)。結論 應用鼻腔局部給予布地奈德方式對患有鼻息肉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鼻腔局部;布地奈德;鼻息肉;治療
已有相關臨床研究結果證實c-fos、c-myc表達與細胞凋亡過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應用鼻腔局部給予布地奈德方式對患有鼻息肉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鼻息肉患者展開了分組治療,并對其臨床療效展開了對比分析,現報道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資料來源于新余市人民醫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間收治的90例鼻息肉的患者,在將其按照入院時間順序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后(n=45),對照組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23~69歲,年齡(41.6±1.3)歲;鼻息肉患病時間1~7年,平均(2.8±0.5)年;治療組中男27例,女患者18例;患者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41.4±1.2)歲;鼻息肉患病時間1~8年,平均患病時間(2.9±0.7)年。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例以及患病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治療組患者則是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鼻腔局部噴灑布地奈德鼻噴劑進行治療[2],而后對這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1.3 觀察指標 研究中觀察指標包括:患者的c-fos和c-myc表達率、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鼻息肉癥狀表現徹底消失時間、臨床治療總時間、鼻息肉病情治療效果、停止藥物治療后鼻息肉病情復發率等。
1.4 療效評價標準[3]臨床治愈:患者鼻息肉癥狀消失,鼻部功能恢復至正常水平,經相關檢查證實息肉完全消失;有效:患者鼻息肉癥狀明顯好轉,鼻部功能有顯著改善,相關檢查結果顯示息肉體積縮小程度超過50%;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甚至是惡化??傆行?[(臨床治愈人數+有效人數)/該組患者總人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相關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患者年齡、病程等相關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對比過程中,正態計量資料的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對比則是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1 c-fos和c-myc表達率及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對照組應用常規藥物治療期間有39例出現c-fos表達,有43例出現c-myc表達,有10例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治療組應用常規藥物與布地奈德聯合治療期間有3例出現c-fos表達,有7例出現c-myc表達,有2例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治療組患者的c-fos以及c-myc表達率,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對照組發生顯著降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c-fos和c-myc表達率及藥物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2.2 鼻息肉病情治療效果 對照組應用常規藥物治療后鼻息肉病情控制總有效率為73.3%;治療組應用常規藥物與布地奈德聯合治療后鼻息肉病情控制總有效率為91.1%。治療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鼻息肉病情治療效果比較[n(%)]
2.3 鼻息肉癥狀表現徹底消失時間和臨床治療總時間 在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經歷(6.48±1.41)d后鼻息肉癥狀消失,接受臨床治療總時間為(9.85±2.14)d;治療組應用布地奈德治療后(4.07±0.69)d鼻息肉癥狀消失,接受臨床治療總時間為(7.13±1.96)d。顯然治療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治療總時間均較對照組發生明顯縮短(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鼻息肉癥狀表現徹底消失時間和臨床治療總時間比較(d)
2.4 停止藥物治療后鼻息肉病情復發率 對照組患者在停止藥物治療后有11例鼻息肉病情再次復發,病情復發率為24.4%;治療組患者在停止藥物治療后有2例鼻息肉病情再次復發,病情復發率為4.4%。2組患者該項觀察指標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臨床已經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廣泛應用于對鼻息肉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臨床治療效果非常明顯,但具體的藥物作用機制還不是十分明確[4]。c-fos、c-myc兩種指標主要在鼻息肉組織表面黏膜上皮、黏膜下腺體、血管內皮細胞、炎性細胞的細胞核或細胞質進行表達,應用糖皮質激素對鼻息肉疾病進行治療,可以對c-fos、c-myc的表達的途徑產生有效抑制,主要機制是由于糖皮質激素經細胞膜發生主動擴散與細胞質內的特異性受體發生結合反應后在轉錄過程中或轉錄后水平對c-fos、c-myc基因表達產生抑制,而導致c-fos、c-myc蛋白的實際表達量明顯減少,從而發揮有效的凋亡誘導功能,繼而發揮一定的抗炎效應,達到使鼻息肉炎癥反應程度減輕的效果[5-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應用鼻腔局部給予布地奈德方式對患有鼻息肉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藥物治療,c-fos和c-myc表達率明顯低于后者,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明顯少于后者,鼻息肉癥狀表現徹底消失時間和臨床治療總時間明顯短于后者,停止藥物治療后鼻息肉病情復發率明顯低于后者,上述觀察指標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局部應用布地奈德方式對鼻息肉治療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1] 鮮軍舫,田其昌,王振常.鼻和副鼻竇解剖變異的CT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2,32(1):53-54.
[2] 何慶云,何杰,董玉龍,等.慢性鼻炎鼻竇炎的CT表現及分型[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19(4):302-304.
[3]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11,33(3):134-135.
[4] 周俊江.內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臨床療效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17(12):102-103.
[5] 姚晶.鼻竇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與鼻息肉的護理[J].常州實用醫學,2010,26(16):401-402.
[6] 劉冰.鼻竇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0):175-176.
[7]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2007,???[S].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8,33(12):113-114.
[8] 陳福權,黃維國,喬莉,等.鼻息肉術后增生組織中轉化生長固于α、β1的表達和激素的作用[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9,16(18):399-400.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9.038
江西 338000 新余市人民醫院(李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