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亞勛
膽石性胰腺炎早期內鏡和保守治療的療效對照分析
靳亞勛
目的 對比分析早期內鏡治療與保守治療膽石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益陽市第三人民醫院2010年5月~2013年3月收治入院的膽石性胰腺炎患者83例,根據治療方式隨機分為實驗組(n=42)與對照組(n=41)。實驗組患者實施早期內鏡下取石治療,對照組實施保守治療,對比觀察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實驗組患者血淀粉酶恢復(65.83±7.54)h及腹痛緩解時間(49.82±7.93)h、住院時間(10.48±3.14)d均明顯較對照組短,術后近期復發率11.90%與并發癥發生率9.52%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膽石性胰腺炎在病程早期實施內鏡介入取石治療,相比保守治療,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病情緩解及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膽石性胰腺炎;早期內鏡治療;保守治療;臨床療效
膽石性胰腺炎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膽源性急性胰腺炎,其發病原因是膽道內結石在壺腹部發生嵌頓而導致急性胰腺炎的發生,在急性胰腺炎中占有較高的比例。該病病程進展迅速、病情嚴重,可引起多種相關并發癥,對患者機體損傷干擾較大,容易導致患者傷殘或死亡[1-2]。目前臨床上對該病的治療方法較多,可選用內科保守治療,也可行外科手術治療,但考慮到保守治療的臨床療效與外科手術治療的創傷性因素,使得在臨床應用中仍存有較大爭議。隨著微創外科術式在臨床上開展與推廣,以極低的創傷獲得較高的臨床療效成為可能[3]。本研究對益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實施早期內鏡治療與保守治療的膽石性胰腺炎患者進行對比觀察,分析其臨床療效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益陽市第三人民醫院2010年5月~2013年3月收治入院的膽石性胰腺炎患者83例,根據2003年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的診斷依據[4]對患者病情和嚴重程度進行診治。根據治療方式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21~79歲,平均(51.82±9.73)歲,其中輕度31例,重度11例;對照組患者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20~76歲,平均(50.49±8.72)歲,輕度32例,重度9例。2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及病情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有明顯的急性腹痛,經血淀粉酶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輔助檢查均已證實確診,年齡超過18歲,入院時胰腺炎發作未超過48 h,膽紅素水平超過1.2 mL/dl,遠端膽總管直徑超過8 mm;排除伴有其他影響或阻礙內鏡操作的疾病患者,出現急性膽管炎患者,合并肝、腎等主要器官嚴重疾病或功能障礙患者等,以及妊娠、哺乳婦女。本次實驗中患者均已被詳細告知實驗內容,自愿參與本次實驗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2組患者均實施常規內科保守治療,如使用止痛藥物、吸氧、鼻飼營養支持、補液、禁食、胃腸道減壓以及抗炎抗感染等,抗生素為甲硝唑與環丙沙星聯合應用。實驗組患者在入院72 h內實施內鏡下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檢查,對膽道進行詳細觀察,根據其具體情況實施十二指腸乳頭切開/球囊擴張+膽總管取石術等,所有手術由同一醫師完成,在術后實施鼻膽管引流以防止殘余的結石再次發生梗阻;術中實施膽道造影對結石情況進行觀察,如發現結石則使用膽道鏡進行取石。術后對患者的血淀粉酶、血生化、血氣分析及肝腎功能等臨床或實驗室指標進行復查或密切監測。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血淀粉酶恢復及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記錄其術后近期復發與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軟進行統計學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血淀粉酶恢復及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較對照組短,術后近期復發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2組膽石性胰腺炎患者病情緩解、康復時間對比

表2 2組膽石性胰腺炎患者術后復發與并發癥情況對比[n(%)]
膽石性胰腺炎是膽源性導致的急性胰腺炎,屬于較常見的胰腺炎種類,而膽石癥也是主要的急性胰腺炎致病原因之一。在膽結石從膽道內向膽總管的遠端進行移動時,容易在壺腹部出現嵌頓性梗阻或因梗阻而刺激十二指腸乳頭形成水腫、痙攣等,導致膽汁分泌受到阻滯逆流向胰管內或形成胰管高壓,從而引起急性胰腺炎[5]。
在該病的早期階段,其病理性變化較少,病情較輕,通常表現為水腫性胰腺炎,但如膽道的梗阻情況無法及時的緩解,病情可迅速的進一步發展,導致胰腺炎癥的繼續擴大,嚴重甚至發生壞死[6]。因此臨床上多提倡在該病的早期實施有效措施將膽道梗阻盡快解除,以中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惡化,治療效果ERCP是該病早期治療的有效臨床措施,其能夠在對機體造成最小創傷的前提下快速、有效的解除梗阻,對病情的緩解與康復起到重要的臨床作用。
但對于該病的治療方式與時機的選擇仍存有一定的爭議,也有相關學者認為內鏡操作對機體本身形成的刺激亦可以促使胰腺炎病情加重,甚至可以導致膽管發生出血、炎癥甚至穿孔等并發癥,對病情形成進一步刺激而不利于胰腺炎的治療與康復[7-8]。究竟對膽石性胰腺炎患者實施早期的內鏡介入檢查治療能否對其病情產生有效的緩解,或具有不利因素,這是目前肝膽胰科較為關注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研究對實施早期內鏡治療與保守治療的膽石性胰腺炎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結果發現,實驗組患者血淀粉酶恢復及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較對照組短,術后近期復發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膽石性胰腺炎在病程早期實施內鏡介入取石治療,相比保守治療,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病情緩解及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 姚時春,楊俊文,馬升高,等.膽石癥并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內鏡介入治療[J].中國內鏡雜志,2008,14(1):10-12,16.
[2] 靳和平.不同類型不同病程膽石性胰腺炎的手術處理方式探討[J].當代醫學,2012,18(29):51.
[3] 姚潔,張翔.膽石性胰腺炎早期內鏡和保守治療的療效對照分析[J].山東醫藥,2013,53(4):70-72.
[4]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疾病學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草案)[J].胰腺病學,2004,4(1):35-38.
[5] 張彥宏,樸熙緒.早期內鏡治療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6):1264-1265.
[6] 王建球,楊廷燕,王建平,等.急性膽源性胰腺炎72例診治體會[J].肝膽外科雜志,2011,19(3):200-202.
[7] 康生朝,吳漢平,賀月,等.內鏡對膽石癥術后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價值[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9,30(6):432-434.
[8] 張小平,孫洪偉,朱千東,等.區域動脈灌注在膽石性胰腺炎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外科雜志,2011,19(9):600-601.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9.050
湖南 413000 益陽市第三人民醫院 (靳亞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