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向紅
(中國建筑學會生土建筑分會,山西太原 030013)
2013年,持續的環境污染霧霾涉及到17個省市自治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4,影響了約6億人口的生存質量與城市人民的正常生活。“全民懼霾”“全民防霾”,這與國家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宜居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智慧城市的建設是相悖的。所以在城市建設中如何應對環境污染霧霾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1)由于在市場經濟中利益的訴求,城市規劃設置的許多綠地被作為臨時用房等其他用途占用。城市周邊(城中村)的大量綠地、莊稼地都建成商品房,成為混凝土森林了。
2)一些地區為了追求GDP等經濟指標,在國家、區域大的防護林、草原等綠色植被屏障上面建露天煤礦(抽水)、發電廠、冶煉廠等能源企業,造成地下水排干,地表徑流被截斷。綠色植被屏障不僅未能起到有效的防護作用,而且本身成為大的污染源,污染物直接影響鄰近省份。比如:呼倫貝爾草原(見2013年3月19日生命時報的頭版報道)。
3)傳統工業的燃煤、煙塵。
將污染企業或排放不達標企業遷至城市周邊的農村,同樣是污染源。治煉廠的排放造成環境污染嚴重。
4)現代社會的汽車尾氣,或未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汽車尾氣。建筑物拆遷揚塵。在高處俯視城市空氣質量(見圖1a))。
5)城市建設的改善,表現在交通狀況、居住條件、通訊等環境條件,更表現在空氣質量的提高而不是下降,路況、房屋等改善了,但空氣質量未變(見圖1b))。2013年北方某市連續下雨十余天,才出現了沒有環境污染霧霾的晴天(見圖1c))。

圖1 空氣質量圖
6)生活陋習導致環境污染霧霾。
a.從身體健康的視角看,不在封閉的公共空間吸煙。一支煙造成的環境污染可達到重度環境污染霧霾。法制控煙,有益無害,是國際潮流;這使美國癌癥發病及死亡率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呈下降趨勢。
b.煙花爆竹。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雖禁過鞭炮,現改為限時放炮,但人們初一至十五的燃放,還是造成了環境污染。比如:2013年春節期間,北京市在規定的燃放時間內共銷售煙花爆竹37萬余箱。
c.餐飲與路邊攤點燒烤等不規范的油氣排放等。
7)其他方面:氣象與地理條件、氣流速、冷空氣、山地、山脈等也是造成環境污染霧霾的原因。
1)政府高度重視,從政治、政策等頂層層面認真應對。
鐘南山院士認為:“環境也是生產力,競爭力。污染治理實際上是要處理好GDP增長和人類健康的關系。”環境污染霧霾的防治政府應高度重視,要形成一種全社會自上而下治理的新機制,并付諸實際行動。將其作為各級政府、官員的考核制度。
2)根據環境污染霧霾嚴峻的現狀,制定完善大的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及治理環境污染霧霾規劃。嚴格貫徹執行區域、城市的近、遠期總體規劃,協同治理環境污染霧霾。
3)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是我們的發展目標。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80%的城市未能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呈現環境污染霧霾、交通堵塞、地下水位下降。中國經濟增長導致資源損耗、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等等,資源環境成本高達GDP的13.5%。因此,鐵腕治理環境污染霧霾已經勢在必行。要加大環境污染治理的投入,改變粗放的發展模式,落后的產能。積極探索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新途徑。堅持清潔生產,倡導綠色經濟。從戰略層面而言,國際競爭的根本是人的素質,科技、現代工業、信息、電子、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文明的人文等等,這些是綠色環境的根本支撐。
4)根據環境污染霧霾的分布情況,加大投入,加強區域的綠化防護帶等建設。
5)根據各個城市不同的污染類型,建設各種類型的濕地、綠色防護帶。
a.濕地是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靜止或流動的淡水或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海域[3]。濕地具有對空氣污染的隔離、吸附、凈化作用,可改變氣候,改變環境。因此,根據城市的各種環境污染情況,在城市周邊設置5 km~10 km以上的濕地、綠色防護帶(見圖
2),用其圍城。

圖2 濕地、綠色防護帶
一些好的范例:
案例1:山西省長治市歷屆政府重視、保護位于長治市西北面的濕地、綠色防護帶,這對園林城市的建設、保護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案例2:臨汾市政府投入數億元,在城市的西部建成九洲濕地、綠色公園。
案例3:山西省孝義市(縣級市)在2013年5月19日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城市綠化投資達6億元,綠化覆蓋率達42.26%,并在2011年投資3.5億元,建成孝義市勝溪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從2009年~2012年,孝義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逐年改善(見表 1,圖 3,圖 4)。

表1 2009年~2012年城區空氣質量狀況比較

圖3 2009年~2012年城區質量二級以上天氣變化情況柱狀圖

圖4 2009年~2012年綜合污染指數變化情況折線圖
案例4:太原森林公園,是深受市民喜愛的濕地、綠色公園。b.在工廠企業周圍設置0.5 km~5 km以上的濕地、綠色隔離帶(見圖5)。

圖5 濕地、綠色隔離帶
c.特大城市與衛星城市之間設置5 km~20 km以上的濕地,綠色分隔帶,可避免相互污染、干擾。
d.合理保留、利用自然地形所形成的城市通風走廊。
e.在規劃設計中,要降低容積率,控制、限制30層左右高層建筑或30層以上高層建筑的比例,并且小區布局要高低錯落;這樣可盡可能有利于城市通風。
6)在城市建設中治理環境污染霧霾要多管齊下,大力總結、推廣因地制宜治理環境污染霧霾的新經驗、好辦法;新建企業堅決按國家現行新標準實行環境保護“三同時”,環保達標困難的企業要實行“拆、遷、并、轉”;對遷入外地的企業同樣要堅決按國家現行新標準實行環境保護“三同時”。大力推進綠色交通,倡導綠色能源,比如:對火電廠進行綠色改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建園林工廠,加大綠化的投入,大力提高綠化覆蓋率,在北方城市,要增加種植適合當地土質、冬季也綠的樹種比例。采取各種無害的化學手段,物理手段減少空氣塵埃。要重點控制工業和燃煤過程,重點是燃燒過程的脫硫、脫硝和除塵,同時,更要關注柴油車排放和油品質量。
拯救地球是全人類的責任,環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協調作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心的重大核心問題,是關系到我們生存、發展的問題。政府要高度重視,在城市建設中把加大治理環境污染霧霾視為人居環境的一項重要內容。
治理環境污染霧霾應是城市建設中的首要目標,它是衡量城市改造、城市化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因此政府應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中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已進行了三十年,未來的三十年,我國城市將進入轉型期;城市的管理、建設要在未來的兩三個“五年計劃”內達到或者超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能否在城市建設、改造過程中將環境污染霧霾等治理好,形勢嚴峻、任務艱巨。同時,也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一個考驗。
[1]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 譚仁杰,金其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3] 梁 銘.精彩山西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