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梅珍
(銅仁學院生物與農林工程學院,貴州銅仁 554300)
風水,又稱“堪輿”,是古代勞動經過長期生產實踐所積累的關于理想居住環境的經驗總結。中國古典園林的選址布局、規劃設計、筑山理水、植物種植等深受風水學說的影響。從風水角度解讀中國古典園林,能夠發掘古典園林規劃設計的深層理念和思想。
“天人合一”是風水學說的哲學基礎,風水學說主張“天人感應”,認為人應該適應自然、保護自然、融入自然。與自然形成相互依賴和協調的關系。因此,風水學說傾向于對理想山水模型的尋找。同時,在保持現有山水模型的基礎上,施以局部改造與深化,使山水環境更利于居住和生活。
“氣”是風水學說的核心。“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為使“氣”聚集,古人要“藏風”,所以在住宅或基地的周圍應有群山環繞,以山為屏障,阻擋“風”對場地內“氣”的驅散作用。而在住宅或基地的正面,需有水面,場地之“氣”遇水而“止”。因此,基地具有充足的氣韻,充滿生機和活力。
風水形勢說是對理想“山形水勢”的探求程序和方法。古人認為,地理環境要滿足“龍、砂、穴、水、向”,方適合人們居住。“龍”即山脈的走勢與龍的形態一致,以便尋求龍宗與龍祖,所謂“尋龍得真”。“砂”即住宅周圍群山的位置和形態。風水理論認為:住宅背面有祖山為依靠;左青龍,右白虎為依仗,青龍宜高聳,白虎宜低緩,形成聚“氣”之勢。“水”即住宅周邊應有環繞的水源,所謂“氣界水則止,水脈貴于有源”。“穴”即風水寶地中適于立基建宅之處,“穴者,山水相交、陰陽相融、鐘情之所”。“向”即住宅或基地的朝向,坐北朝南具有良好的通風、采光和視線。
中國古典園林選址遵循風水理論的藏風聚氣說,基地選擇宜在“背山面水,負陰抱陽”之處。基地處于山環水抱之中,前面是寬闊的水面,能夠承襲夏季的涼風;后面是高大的山脈,能夠遮擋冬季的寒風;東西兩側各有山脈遮擋,稱“左輔右臂”,山上保持茂盛的植被。水面以南面宜有案山或朝山,與基地相對。
清代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園”所處的山水環境,山脈自西向東由沿襲昆侖北支脈、燕山山脈余脈等山體,山勢承接昆侖之龍脈,蜿蜒萬里,延伸至紫禁城。水系縱橫交錯,玉泉山之泉、溪、潭、澗匯于西湖,再由西湖散于廣袤的水網,直至紫禁城的護城河。北京西郊的山形水勢,山脈蜿蜒,承襲龍脈;水勢聚散,藏風聚氣,成為興建帝王宮苑的重要場所。
佛香閣是頤和園的主體建筑,其選址布局遵循風水學說“負陰抱陽”的規律,形成山北水南的格局,佛香閣背靠萬壽山,以中軸對稱的形式成為全園的構圖中心,是為“背山”;佛香閣前面是寬闊的昆明湖,是為“面水”,為了增強景深,萬壽山后面有后湖,成為昆明湖水脈的源頭;昆明湖中有南湖島,成為佛香閣的對景。
私家園林是文人墨客營造的精神家園,其選址也深受風水思想的影響。風水典籍《陽宅十書》中說:“凡宅左邊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后水池,謂之朱雀,后又丘陵,謂之玄武。”蘇州的耦園即是一例。耦園東部為水系(青龍),西部為道路(白虎),園林北側為藏書樓(玄武),藏書樓前為水池(朱雀),園林東北部還有一處巨大的黃石假山,作為添景,使整個園林處于山環水抱之中。理想風水格局見圖1,頤和園平面圖見圖2。

圖1 理想風水格局

圖2 頤和園平面圖
軸線布局和曲線布局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兩種基本形式,這兩種布局形式深受風水學說的影響。
中軸布局再現了“負陰抱陽、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以中軸線為基礎,組織不同功能、尺度、規模的園林空間,形成“來龍—主山—案山”的中軸控制線。皇家園林和寺廟園林多以中軸對稱形式布局。如北京故宮的寧壽宮花園,以衍棋門、古化筍、遂初堂、萃賞樓、符望閣、倦勤齋為中樞,兩側景觀對稱布局。寧波天童寺以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藏書樓—壽佛殿—舍利塔為中軸線。
“氣”是風水理論的核心,環境營造的重點是留住“氣”。“曲能留氣”,風水理論認為蜿蜒曲折的路徑、水系能夠“聚氣”。這一理論和“藏露合宜、欲揚先抑”的傳統審美相吻合。因此,在私家園林中常采用曲線的布局形式。在動態的曲線布局中,形成背景、中景、前景等空間層次,視覺中心抽象內斂。如無錫寄暢園,以水面錦匯清為核心,嘉樹堂、涵碧亭、知漁亭、黃石假山等環繞著水面展開,形成建筑、植物、山石對水面的圍合,滿足風水學說“聚氣”的要求。寧壽宮花園鳥瞰圖見圖3。

圖3 寧壽宮花園鳥瞰圖
在中國古典園林布局中,除了“藏風聚氣”,還講求“陰陽調和”。根據風水理論“無形為陽,有形為陰”“山為陽、水為陰”“動為陽、靜為陰”“植物為陽、建筑為陰”。因此,在古典園林中“山”與“水”有山必有水,即使因場地限制沒有山或水,也要通過堆疊假山或挖池引水,給予彌補。如圓明園東側以陸地為主,西側以水面為主;頤和園昆明湖中設南湖島,是陰中之陽,蘇州園林虎丘山石中挖池掘泉,是陽中之陰。
風水理論以“氣”為核心,入口常稱“氣口”,空間營造的主要目標是“聚氣”。因此,入口的設置十分關鍵。風水理論認為“門者,關乎萬民,不可不辨,迎山接水為宜”。在理想風水模型中,南側為水面,北側為高山,東側有溪流,為了迎山接水,入口適宜設置在東側、南側和北側。西側設門是風水學說的禁忌。皇家園林和寺觀園林的入口均設置在正南面,如紫禁城的御花園與河北普寧寺。但在私家園林中,認為南側為火象,陽氣過于旺盛,只有天子或神靈才能擔當。因此,私家園林的入口常設置在南偏東的位置,以避開皇家之氣。
在古典園林建筑中,門是園林建筑內“氣”的出入口,門的尺度受到造園者的高度重視,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門由多扇組成,橫向較窄,縱向較高,開門時可以逐扇開啟,這是為了盡可能保留建筑內的“氣”,使之不會因為門扇的開啟而流失。在園林建筑設計中,常以魯班尺為丈量工具,以確定建筑門洞的寬度。魯班尺上標記有“財、病、離、義、官、劫、害、本”八個間隔,度量門尺寸時,以落在“財、義、官、本”四字為吉否則即是兇門。
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深受風水學說的影響,在對景、障景、框景等均有體現。
兩個景物之間遙相對望,即形成對景。在理想風水格局中,建筑基址北面的祖山和南面的案山,形成南北向中軸控制線;左青龍、右白虎,形成東西向控制線,這是對景手法的雛形。頤和園的佛香閣,位于萬壽山上,與昆明湖中南湖島上的望蟾閣相對,佛香閣東西兩側,還有轉輪藏、含心亭等建筑,形成東西向的視覺控制。
在園林中設置視線阻隔,使園林景觀深藏在曲徑、樹林、土丘之后,這種造景手法稱為障景。私家園林中較常見的是入口照壁和堂前假山。障景的設置是為了“藏風聚氣”,使園林中的“氣”,不會因為空間的開敞而迅速散失。例如拙政園的綴云峰、留園的斷霞峰等即是范例。
蘇州園林的漏窗,能夠形成封閉空間的視線聯系,這種造景手法體現了風水陰陽學說。墻體為陽,庭院為陰,墻體將兩個庭院隔開,是為“陰中有陽”;實體墻面為陽,漏窗為陰,墻面形成的漏窗效果,是為“陽中有陰”。如蘇州園林滄浪亭的長廊上,設有108扇漏窗,分別以“春、夏、秋、冬”為主題,漏窗的圖案以“楊柳、荷花、石榴、臘梅”寓意四季。
風水學說講求“補風水、培龍脈”,即根據場地現狀,通過適當的人工經營,對風水進行補充,對氣韻進行培養。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中的“補景”和“借景”即是這種思想的體現。補景和借景是古典園林對場地的改造與深化,其模擬的范本就是理想風水格局圖。如蘇州耦園東北部較為空曠,缺乏圍合。設計者認為此處缺口將造成園林“氣韻”的散失,因此在耦園東北部堆疊黃石假山一座,以彌補場地圍合的不足,是為“補風水”。頤和園在修建前,翁山下的西湖是較小的水面,水槽叢生。乾隆皇帝以興修水利為名疏浚西湖,擴大了水域面積,形成前山后湖的風水格局,是為“培龍脈”。借景和添景在私家園林中較為常見,如寄暢園遠借報恩寺塔,以塔為案山,形成園內外風景視線與風水互補(見圖4)。滄浪亭借臨園的溪水,以彌補園內缺水、水面不足的缺憾,將封溪作為“玉帶之水”環繞滄浪亭,鎖住園內之“氣”。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夾景與框景,則體現出風水學說的“陰陽調和、風水留白”觀點,即風景構圖中應“有虛有實、陰陽互補”。如蘇州園林的門洞,門洞為實(陽)、洞內的景物為虛(陰),形成虛實對比(見圖5)。在古典園林夾景中,樹叢或山石位于道路兩側,有人行走其中,中間留白處即為天空,樹叢和山石為實(陽)、天空為虛(陰),形成陰陽調和。風水學說豐富了古典園林的空間感和構圖美學。

圖4 寄暢園借景

圖5 框景
風水學說是古代勞動人民尋找合適居住環境的經驗總結,對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廟園林等古典園林產生深遠的影響。從思想上說,風水與園林都體現出對自然的崇拜,以范山模水尋求理想人居環境。從造園手法上說,古典園林中的對景、添景、框景、夾景等,均受到理想風水格局模型的影響,在選址上尋求山環水繞的場地空間,在營造中采用筑山挖池的形式,增強空間層次感與圍合感。風水學說中關于山水環境、景觀構圖的理論,對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具有積極意義。在現代園林設計中,要善于利用場地地形,營造小氣候環境,增強自然通風、采光,增強建筑、景觀與人的融合。
[1] 陳秋芳,代西梅.風水理論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2(10):46.
[2] 李 敏.淺談風水理念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2012(9):88.
[3] 林 瑛.江南古典園林風水觀[J].園林,2013(6):42.
[4] 謝 巖.園林與風水[J].現代園藝,2013(16):65.
[5] 姜麗麗,蔡 平,劉 振,等.蘇州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的風水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11(5):31.
[6] 李 欣.中國園林中的風水學理論應用[J].現代裝飾(理論),2012(3):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