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林
(江蘇省淮陰工學院,江蘇淮安 223003)
地方企業對工程類高校畢業生素質要求與相應人才培養措施探析
楊春林
(江蘇省淮陰工學院,江蘇淮安 223003)
地方企業是接受工程類高校畢業生的主體,工程類高校人才培養措施與地方企業的要求能否有效契合對雙方都有重大意義。本文分析了地方企業對工程類高校畢業生的素質要求,進而提出了相應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措施,以期對工程類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鑒。
地方企業 工程類高校 人才培養措施
為了深入了解地方企業對工程類畢業生的素質要求,本文筆者利用蘇北地區暨淮陰工學院2014屆畢業生公益供需洽談會的機會,現場對200家地方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做了“地方企業對工程類高校畢業生素質要求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0份,回收率95%。通過走訪和調查得知,當代大學生的素質與企業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有思想、有信念的大學畢業生首先應該思想道德品質端正,這也是一個企業對一般工作人員最基本的要求。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人才,很難有奉獻精神,很難融入到企業中去。筆者在工作中,經常接觸一些企業老總,通過調查發現,現在很多大學生責任心不強,上進心缺乏,不能吃苦耐勞,不能誠實守信。而實際上,在一個企業里,尤其在地方企業里,對大學生的責任心、上進心、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等優秀的道德品質要求還是蠻高的。總之,大學生走上社會,除了要有知識、能力外,還要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
大學畢業生在高校接受了三到四年系統的專業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專業基礎,對本專業的現狀和專業的應用有一些了解,同時還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積累扎實的基礎知識。通過調查發現,有30%的企業看重工程類大學生的基礎知識。有70%的企業看重工程類大學生的專業理論素質。由此可見,地方企業對于工程類大學生更看重的是專業理論素質,這就要求工程類大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的技術理論知識。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開拓和創新在促進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中已經取代勞動力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對企業來說,創新精神能推動企業向前發展,也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法寶。通過調查發現,參加工作后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的開拓創新能力。為了培養開拓和創新能力,當代大學生首先要有全面的知識結構作為創新能力的基礎。我們只有具備全面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勝任將來的工作。其次,要充分實踐投身于社會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雖然企業提倡員工要具有獨立工作能力,但也同時強調員工應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和人際交往的工作能力。通過調查發現,有60%的企業認為當前大學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是團隊精神。由此可見,現在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的過分溺愛導致了“自私傾向”的滋生,普遍缺乏團隊協作精神。[1]
從多年的就業情況看,很多企業都是嚴把思想道德品質關。很多時候,思想道德品質成為畢業生成功的第一要素。然而,當前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急于求成、 淺嘗輒止的浮躁情緒。一些大學畢業生不肯腳踏實地,怕吃苦,眼高手低,不愿意從基層崗位做起,頻繁跳槽,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這些都是企業發展的絆腳石,同時對大學畢業生自身的發展也十分不利。[2]因此,高校要注重大學生的養成教育,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開設講座、組織辯論賽、表彰道德模范等形式在學生中開展積極的思想引導。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校內的勤工助學、校外的暑假社會實踐調查、志愿者服務等形式,把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與大學生平時的學習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上進心、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的優秀的品質,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的人。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工程類高校的培養目標。圍繞工程應用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在保證專業基本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強化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按照“強基礎,重實踐”的要求,著重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和建設,將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及實踐教學內容優化、整合作為工作重點,充分發揮各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等平臺的優勢和特色,服務于教學。創新構建從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技能到職業認知和實踐的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實踐教學的實效,提高學生專業應用能力。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方向和潮流,這一模式的核心是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和學生個性的發展。為此,一方面,要牢固樹立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的人才培養理念,堅持因材施教,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另一方面,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機制,走開放式的專業道路。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進一步擴展和密切與行業和企事業的聯系,強化產學研合作。聘請社會知名人士、專家學者、企事業資深管理與技術人員,進行課程教學與建設,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社會實踐是連接學校與社會的橋梁,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對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經驗不足是當代大學生在工作中出現的主要的問題之一。正如常年護養在溫室里的花朵經不住風雨的考驗一樣,長時間浸泡在理論知識中的大學生是難以應對企業多方面、多層次能力需求的。高校要通過社會服務、企業實習等多種途徑為大學生提供廣泛接觸社會、了解企業的機會,讓大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經驗,對企業的人才需求產生深刻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這樣才不會與社會、企業的需求脫軌,才能更好地邁入企業,走向成功的道路。
[1]牛新平.淺談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J].素質教育,2009.
[2]許慶亞.企業對當代大學生素質要求的調查與思考[J].文教資料,2013.
楊春林(1983-),男,漢族,江蘇漣水人,歷史學碩士,江蘇省淮陰工學院招生就業處科員,主要研究方向:高等學校管理、大學生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