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童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四0一隊,遼寧鞍山 114000)
地質災害防治原則與對策
于童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四0一隊,遼寧鞍山 114000)
由于地理條件和地質構造的原因,往往會發生一些地質災害。這些地質災害會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也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對地質災害的發生能及時的做好預測或是災后應對工作隊保護公民人身和財產安全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本文就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以及防治原則和對策作了簡要介紹。
地質災害 防治原則 對策
由于地理條件和地質構造極為復雜,在地質災害的成因分析和預測方面往往會遇到很多難題。但地質災害的主要成因十分明確,那就是地質動力活動和地質環境異常導致地球發成異常能量釋放。由于釋放能量巨大,往往會造成巖體變形或位移,并附帶著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正常生活的現象。
地質災害可能是自然地質作用,也可能是由于人為原因造成的地質環境惡化,即環境質量的惡化。其中現在最典型的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就是霧霾和沙塵暴現象,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企業的違規生產活動是造成此種現象的重要因素。
地質災害的頻發會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制約,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都是不可預估的。但地質災害最大的危害還不局限于其造成的直接危害,地質災害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持續性的危害遠遠超過它的直接破壞作用。對地質災害做好及時的預防和災后處理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通過深入而全面的研究,總結出地質災害防止的基本原則。
地質災害是處于環境因素約束集條件下的多因素間題,多因素之間必然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多層次或階層性組合方式。因此對地質災害的分析要采用系統的分析方法,將地質災害防治看成一個整體,協調處理災害原因分析和措施選擇,保證地質災害的預防能在一定概率之上,動態的處理地質災害防治問題。
地質災害的防止應密切關注環境導向性,以免出現顧此失彼的被動局面。要在全面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之后做好相關防御工作,要讓防重于治的理念貫穿地質災害防治原則的始末。地質災害發生后,應著力于生態環境的地質環境的平衡,以生物措施為主,輔以工程措施,盡量從根本上解決地質災害問題。
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要在充分了解地質環境和地質體特性的前提下,準確可靠的提出有的放矢的解決辦法。有時對同一地質災害,由于地域的不同,也應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并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一致,適度利用和多項互補、開發利用與治理離于一體等原則。地質災害必須有堅實的地質基礎和明確針對性的處理措施才能達到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
以調整人類活動為核心,扭轉地質環境劣化的趨勢,徹底改變以犧牲地質環境、生態環境、掠奪式開發資源以取得經濟增長的傾向,尋求環境優化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的發展途徑,這是在地質災害防治中應著重予以強調的。重視人類活動的原則,一方面將使我們防災于未然,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依靠人類工程活動變弊為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加強對地質災害險情的動態監測。因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建設單位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鄉、村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鄉鎮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當加強地質災害險情的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提供地質災害前兆信息,同時加強對地質災害監測設施的保護工作,保證監測工作的正常進行。
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畢竟有限,在進行宏觀國民經濟規劃布點時盡量回避能量特別大的惡性地質災害環境。在地殼次穩定區和不穩定區減少或避免工程建設,合理規劃國民經濟投資,投資比重應放在地殼穩定區,免受不必要損失。避讓措施的出發點還是防患于未然,達到減少地質災害威脅的目的。比如在規模大小不等的多個滑坡分布地段,鐵路沿線以避開滑坡區為宜,對單個滑坡避開有困難時,如有條件改移線路對整治工程有利時,也應爭取局部移動。
控制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立足于根治地質災害,這對于那些必須整治的地質災害而言是必須的。控制性措施主要是將地質災害的危害進行多次災前控制治理,使地質災害不足以發展成災,而可允許其在一定的范圍、強度內有所影響。根治性措施則需在弄清災情和病因的基礎上,針對主要原因采取得力措施,輔之以其它手段綜合治理,原則上要一次治理,不留后患。
發生特大型或者大型地質災害時,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必要時,國務院可以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由政府領導負責、有關部門組成,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在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盡快完成災區重建工作。
從長期的研究來看,地質災害具有種類增多、頻度增高、危害性增大的趨勢。由于人類長期對地質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的積累誘發的地質災害比例增大。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往往忽略了生態和地質問題。如何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避免地質災害發生時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嚴重問題。我們贏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增強公民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并不斷將新理論技術運用到地質災害監測工作中,力求在災害發生前即能監測出并做好應急處理措施。
[1]朱慶杰,蘇幼坡.唐山市地質災害綜合防災研究[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5,25(3):309-314.
[2]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環境公報(2003年度)[R],國土資源部,2004.
[3]殷躍平.中國地質災害減災戰略初步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4,15(2):1-7.
[4]壽嘉華.在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R].內部情況通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