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明 蘇 明 陳 玲
(1.昆明營造工程設計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2.云南恒業古鎮文化旅游投資集團,云南 昆明 650000)
民族特色在旅游商品街規劃中的應用和體現
孫紅明1蘇 明2陳 玲1
(1.昆明營造工程設計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2.云南恒業古鎮文化旅游投資集團,云南 昆明 650000)
以云南新平戛灑鎮花街的規劃為例,對傳統的建筑理念及建筑形式如何更好地融會到現代建筑理念、建筑形式與科學技術中進行了分析,從而更好地滿足現代生活對于物質及文化的同步需要。
民族特色,旅游商品街,傳統建筑理念,現代建筑形式
近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城市內部逐漸演化出一種新的功能區——以旅游服務為主導的旅游商品街。正是旅游商品街的出現,使人們更加意識到旅游對于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全國掀起了一股旅游商品街的建設熱潮。各級地方政府希望通過打造旅游商品街來實現城市旅游功能的定位,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消費者和旅游者,進而逐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梢哉f,旅游商品街的建設對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旅游商品街日益成熟地發展,如何更好地規劃出一條既有活力又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街成為眾多規劃者思考的問題。本文以“云南新平戛灑鎮花街”的修建性規劃為例,淺析一下地方民族特色在旅游商品街規劃中的應用。
1.1 項目背景
項目位于云南省新平縣,新平縣地處哀牢山中段東麓,分別與玉溪市峨山縣、元江縣,紅河州的石屏縣,思茅地區的墨江縣、鎮沅縣,楚雄州的雙柏縣接壤。哀牢山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野生動物種類繁多,還有大量的奇花異草、流泉飛瀑。新平縣是滇中地區旅游資源的富聚地。
1.2 功能定位
新平縣戛灑鎮花街的定位不是單純的旅游業或是房地產業,而是兩者的優化組合。它是集住宿餐飲、休閑購物、旅游度假等服務功能為一體,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為主線,結合旅游業與房地產開發為一體的旅游商品服務一條街。
花街在規劃中充分突顯出了旅游發展的三大特性:
首先是民族特性問題,在方案設計中,充分提煉了彝族、花腰傣及哈尼族三大民族的文化內涵及神韻;
其次是地域問題,在設計中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人文及地域文化;
第三是時代特性問題,在方案設計過程中,既要考慮民族地域文化,又要結合當代人的生活需要進行設計,利用現代化的建筑手法進行建造。
將這三個特性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傣、彝、哈尼三個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筑理念、建筑形式與適宜技術融會到現代化的建筑理念、建筑形式及科學技術中,這樣既能滿足現代建筑的技術要求,又是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街。
1.3 項目規劃目標
通過打造花街,力求達到以下目標:
1)打造成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營造型的旅游商品街。2)維護當地的傳統風貌與文脈,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態環境,使花街旅游發展與戛灑鎮及周邊區域協調、持續發展。3)體現出人與自然充分和諧的休閑文化,建立高度安全、文明的現代生活標準。
2.1 地方特色分析
2.1.1 地理環境
新平縣位于云南省中部,北緯23°38′15″~24°26′05″,東經101°~102°之間??h域桂山鎮,距省會昆明180 km,玉溪90 km。整個縣城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哀牢山主峰大磨巖石3 165.9 m,最低海拔漠沙鎮南嵩村422 m。受海拔差影響,呈明顯垂直立體氣候。
花街位于新平縣戛灑鎮內,北與傣苑交接,南與規劃道路聚寶路交接,西與戛灑大道相望,東與戛灑老街毗鄰。區域內用地大部分為農田,種植莊稼和經濟作物。
2.1.2 民族風情
新平縣戛灑鎮境內有彝族、花腰傣族、哈尼族三種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異的民族風俗。而這些獨異的民族風俗正是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民族風俗主要體現在一些特殊的節日、服飾、習俗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節慶有:火把節,花街節(東方的情人節),密枝節(撒尼族的男人節)。特殊節日還會舉行一些活動,其中彝族傳統舞蹈“阿細跳月”及撒尼族的“大三弦”最為著名。
在設計中,花街的每個節點都設置有特色的祭祀和節慶活動,讓游客能親身體驗到當地的民族風情。
2.2 建筑風格
新平的特色建筑主要有:吊腳樓、碉樓、茅草房、木楞房、石板房和一顆印等。一些民居外墻還有鮮明的民族彩畫。
在建筑外觀上,采用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屋頂多以坡屋頂為主,上面鋪設有傣族特色的青灰色小掛瓦;走廊多采用外走廊;外墻顏色多以白色為主;窗套采用彝族的牛頭、傣族的孔雀作為裝飾;局部的墻體繪制三個民族崇尚的圖騰彩畫。
2.3 規劃思路
旅游在商業活動中起到一種催化劑的作用,要想提高街區的品質,就要有文化,有內涵,賦予其靈魂,讓其具有生命力,這樣才能實現街區的可持續發展。將旅游元素融入到商業街區,以生態環境及少數民族風情為主體;以觀光游覽、休閑購物等為主要功能,最終將其打造成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街(見圖1)。
2.4 設計思路
為了能滿足不同游客的需要,更為了使花街不同于以往的旅游商品街。在設計過程中主要結合以下這幾條思路進行設計:
1)使花街旅游發展區成為哀牢山景區結構和肌理的延續。2)將當地民族的自然、純樸、近水和親人的傳統風貌突出體現在設計中,成為哀牢山景區外圍一個鄉村休閑、度假旅游、體現民族特色的區域。3)滿足建設單位對項目定位要求和功能要求。4)符合城鎮規劃要求和有關規劃設計規范。5)合理規劃區域內的街道空間、綠地空間和疏散空間,在滿足人流活動、疏散和防災抗震技術要求的前提下,保證區域內的建筑空間和外部環境的親切感。6)對花街旅游發展區的空間、設施進行統籌安排、協調發展。

3.1 結構組織
花街的主入口設置于規劃區南方縱向,與規劃道路聚寶路交接;次入口設置于北方縱向,與傣苑路交接。
花街的內部道路以南北縱向為主;次要街道和巷道穿插為東南橫向;主要街道與次要街道交匯點布置廣場和橋梁,使街道的空間序列具有轉折變化,并滿足消防與人流安全疏散的需要。水系由西向東,為南線河,將旅游發展區有機的分成北片區和南片區(見圖2)。

3.2 建筑單體
花街的建筑單體,為底商住宅型、純商業鋪面型和純住宅型,分別布置在花街兩側。底商住宅型一層為大小不等的商鋪,二、三層為住宅,躍層形式,布置于臨街面。主要功能是商品出售、休閑娛樂和飲食服務,并結合純商業鋪面,營造出強烈的商業氛圍;純商業鋪面為小型的商鋪,布置在臨街面,主要功能是商品出售和飲食服務。純住宅型為居民住宅,布置在臨街面或背街面。
合理設置出入口和道路網,結合傳統,以廣場等形式布置開放空間;同時,街道形態強調空間自由、尺度親切。組織多種建筑
形態,臨街建筑盡量開設店鋪,合院建筑空間尺度變化豐富,滿足功能要求。
3.3 建筑群體布置和設計
3.3.1 建筑類型與特征
建筑類型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居住與公共活動復合體建筑三種。建筑群體呈院落式、街坊式格局,基本組成元素有臥室、客廳、廚房、餐廳、衛生間等。
建筑空間層次與建筑功能有緊密關系,一般是由公共空間(如宅旁空間、入口過廳等)進入半公共半私密空間(如廚房、書房等),再進入私密空間(如臥室)。
3.3.2 建筑群體布局
建筑群體的布局原理:遵循功能區規劃的構想和要求;保持和延續花街旅游發展區空間結構與肌理完整性;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和提取傳統民居形態,沿街建筑按街坊式進行布置,合院建筑按院落關系進行組織。
3.4 景觀景點
花街綠化景觀規劃中采用點、線、面綠化結合,層次突出,主要遵循以下原則:1)以鄉土樹種為基礎;2)綜合考慮已成功引進的樹種;3)選擇具有觀賞價值又易于管理的植物;4)用喬、灌、草結合的多層次植物群落,形成最大綠化效果。環境藝術設計通過運用“特色突出,化整為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策略,將地方特色融入各個設計細節,如座椅、指示牌的設計,使游客隨時隨地、不經意間就能體會到身邊的撒尼族、傣族及彝族文化。
4.1 旅游道路使用方式的設計與管理
花街旅游發展區交通按分時段使用的方法進行設計與管理,日常以步行、游覽為主,夜間特定時段可以進入中小型貨運車輛,步行街寬度可通行小型消防車和救護車,特殊情況下,消防車、救護車可順暢的到達區內任何部位。
4.2 旅游道路的空間結構特點
根據街道空間的結構特點,街道布局以縱向為主、橫向為輔??v向街道順暢;橫向道路連通但不連貫,以便更好地延續、體現當地街道空間的肌理特點和節奏變化。
[1] 宗曉蓮.旅游地空間商品的形式與影響研究——以云南省麗江古城為例[J].旅游學刊,2005(4):30-36.
[2] 程海帆.以旅游開發促進古城保護——通海古城特色旅游商品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J].云南建筑,2006(6):18-20.
[3] 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3(2):102-107.
[4] 車震宇.地方特色在旅游型民族村落規劃中的應用及體現[J].華中建筑,2009(7):69-76.
[5] 王 榮,何彤慧.地名旅游資源特征及其開發利用初探——以桂林市為例[J].桂林師范學報,2009(12):72-75.
Application and embodiment of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 tourist commodities street planning
SUN Hong-ming1SU Ming2CHEN Ling1
(1.KunmingCosntructionEngineeringDesignCo.,Ltd,Kunming650000,China;2.YunnanHengyeAncientTownCulturalTourismInvestmentGroup,Kunming650000,China)
Taking Hua street planning of Jiasa town in Xinping of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explores how to better combine architectural style with modern architecture concept, architecture style and science technology, so as to keep pace with modern material and cultural demands.
ethnic characteristics, tourist commodities street,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oncept,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
1009-6825(2014)03-0040-02
2013-11-07
孫紅明(1973- ),男,工程師; 蘇 明(1971- ),男,工程師; 陳 玲(1986- ),女,助理工程師
TU98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