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紀雙城 李珍 陶短房●本報記者 郭芳●田聿 候濤 陳一 柳直被海外稱為中國最神秘和最具威懾力的戰略撒手锏“東風-41(以下簡稱DF-41)”洲際彈道導彈 “意外”于“八一”建軍節曝光。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網站的一份環評報告中出現有關DF-41導彈項目的句子,被外媒認定是中國發展DF-41的最新證據。美國國防部今年6月公布的《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2014中國軍力報告)曾著力關注DF-41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西方媒體認為這種新型導彈可攜帶多個分導彈頭,甚至連美國的反導系統也無法攔截。美國TLDM新聞網曾逐個細數中國導彈基地與美國各大城市的距離,擔憂稱“DF-41有能力打擊美國境內的每座大城市”。中國國防部曾多次表態稱中國先進軍事武器試驗不針對任何國家和任何特定目標。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羅援對《環球時報》稱,外媒從網上獲取此類信息的渠道并不可信。他強調,中國從不搞軍事威脅,但我們必須確保要具備軍事威懾的能力。美媒渲染DF-41能打遍美國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當天上午,中國一些網站熱傳一條涉及“DF-41戰略導彈”的截屏消息,多家外媒對此迅速做出反應。法新社1日稱,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網站的一篇報告透露出正在發展DF-41導彈的表述,而此前中國軍方對該型洲際導彈高度保密。報道據此認為,中國已經確認存在一種攜帶多枚核彈頭、并能夠打到美國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報道還稱,DF-41的射程達1.2萬公里,這將使它躋身世界上射程最遠導彈之列。英國《每日電訊報》稱,最近幾個月來,由于中國同美國的盟國在東海和南海的領土爭端以及網絡攻擊指責,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緊張關系已經加劇。多年來,北京大力尋求使武裝力量現代化,軍費支出在全球已經僅次于美國。該報道稱,中國軍事專家認為,在美國不斷強化導彈防御系統的背景下,發展帶有分導式多彈頭的第三代核武器是大勢所趨。報道稱,此前中國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是DF-5A,但該導彈僅能攜帶一枚彈頭,且須在發射前2小時內加注燃料,這使其有效性受到了限制。美國國防部今年6月5日發布的“2014中國軍力報告”稱,解放軍第二炮兵已經列裝DF-31A型洲際導彈,并正在發展DF-41型洲際導彈。美國TLDM新聞網曾稱,中國一枚DF-41型洲際彈道導彈就能一次性摧毀3座美國城市。DF-41導彈使用固體燃料,可以在公路上隨時發射,更具有機動性。該報道逐個細數中國導彈基地與美國各大城市的距離:從中國西北部甘肅省的導彈基地,到華盛頓的距離是11856公里,到紐約是11667公里,到洛杉磯是11127公里。從中國西部的青海省,到華盛頓的距離是11597公里,到紐約是11390公里,到洛杉磯是11126公里。這表明DF-41有能力打擊美國境內的每座大城市。報道還稱,結合其他戰略武器,例如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和DF-31A洲際彈道導彈,中國在與美國的軍備控制談判中將獲得更多的優勢。俄塔社8月1日也關注到了這一消息,稱中國加強導彈潛力是對美國部署全球及地區反導系統的回應。該報道援引俄軍事分析人士的話稱,在俄羅斯研發新型核導彈之際,中國在這一領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由于美國在亞太地區不斷增加對中國的軍事壓力,讓中國失去了安全感,中國不得不大力發展自己的戰略核威懾力。1日,《環球時報》記者登錄陜西環境監測中心的官方網站,但該網站上沒有相關報告。不過,百度快照中仍有該網站報告的截圖,顯示在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一份“2014年6月9日至6月13日工作動態”的報告中,有一句“DF-41戰略導彈研制保障條件”的內容。對于外媒從這樣的網站內容中認定中國在發展DF-41導彈,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羅援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軍科研成果的披露都是通過國防部網站正式發布的,其他渠道都不可信。從中國網絡中捕風捉影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DF-41是中國新型武器中最神秘、最具威懾力的撒手锏。然而西方媒體認定中國發展DF-41導彈的“有力證據”大多源于流傳在中國網絡上的捕風捉影的照片或文章。2012年7月,一輛導彈運輸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照片出現在中國一些軍事網站上,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據此援引一些西方專家的分析稱,通過與DF-31、DF-31A等中國洲際導彈對比,這款不明型號的導彈可能是中國最新型DF-41洲際導彈。隨后,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情報中心已于2013年5月正式確認中國“正在研發一款可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新型遠程導彈”,并稱該款導彈正是DF-41。對于DF-41的性能,《簡氏戰略武器系統》進行了詳細描述:DF-41可能采用公路機動平臺、鐵路機動平臺和加固地井三種方式發射;攜帶分導核彈頭,可視情況攜帶3枚、6枚、10枚;配備“突防裝置”,分彈頭在飛行末段可攻擊不同目標,能大幅降低反導系統的效能。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稱,DF-41的綜合作戰能力已超過美國民兵-3導彈和三叉戟-II D5導彈,被列為彈道導彈排行榜的“世界第一”。對于海外媒體近來有關中國發展DF-41導彈以及其他多種導彈系統的密集報道,中國國防部曾多次回應稱,中國任何軍事試驗不針對任何國家和任何特定目標。去年12月,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曾說,按計劃進行科研訓練是正常的,不針對特定目標;他還強調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不會改變。盡管如此,中國導彈仍不時被美國認為是威脅。前美國軍事情報官員、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成員拉里·沃澤爾曾在美國眾議院大放厥詞,稱“DF-41是中國不斷增長的核武庫的一部分,中國如此快的軍備增長,恐怕很快將打破‘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沃澤爾被美國媒體稱為“中國問題專家”,但也有分析認為他患有嚴重的“中國新武器臆想癥”。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有學者曾就沃澤爾的言論評論稱:“作為一名情報官員,看到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無疑非常興奮。也許他(沃澤爾)有自己的情報來源,但在未經可靠性證實前如此急切地拿DF-41說事,這通常只有政客為達某一目的時才會如此炒作。”中國必須確保戰略威懾有效性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軍事專家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領導人做出發展彈道式導彈的戰略決策,將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確立為東風系列,體現“東風壓倒西風”之意。中國自行研制發展了東風系列戰略導彈。中國從十多年前就開始論證和研制第三代導彈。東風第一代和第二代武器也有洲際導彈,但與前兩代相比,第三代戰略導彈反應時間更快,機動能力更強,信息化程度更高,命中精度更準。 實際上,加快研發新一代導彈已成為美俄等大國共同舉動。俄羅斯正加緊研制陸基RS-24“亞爾斯”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和海基“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俄羅斯《獨立報》7月29日援引俄前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上將的話稱,許多國家正在加緊研制新一代彈道導彈,美國在洲際彈道導彈第二、三階段基礎上研制了Minuteman-2導彈,美國在歐洲的反導防御系統的部署也進入實質性階段,這些都表明美國違反“中導條約”。近來,美國可能在韓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的議論甚囂塵上。俄羅斯外交部日前發表聲明,指責“美國的意圖實質就是在地理上擴大其全球導彈防御系統的部署”。俄羅斯《生意人報》援引學者的話稱,“在韓國部署反導系統絕對不是針對朝鮮,而是針對中國和俄羅斯。對此,俄羅斯的反應將與對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的反應如出一轍。”有分析稱,近來炒作DF-41導彈的西方媒體及沃澤爾們的真實意圖是:激發美國對中國導彈力量的擔憂,推動美國政府對反導系統的投資。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曾稱,“DF-41對美國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巨大的安全威脅,美國的反導系統如不升級將會陷入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境地。”美國福克斯新聞網7月28日稱,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格林納特日前被問一旦美國同中國開戰,在中國的武器系統中,他最擔心的是什么武器?格林納特說,他最擔心的是中國日益增多的巡航和彈道導彈武器庫。羅援對《環球時報》說,美國已經把X波段雷達和反導系統部署到中國家門口,對中國肯定是現實的威脅。有盾就要磨劍,否則就是自廢武功。這是一般主權國家都必須要有的國防上的本能反應。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本身也加大了核反擊的難度,因為這在免受別國第一次打擊損害后,還要進行有效反擊。因此可以說,中國提升自己的核導彈實力是迫不得已的。羅援說,軍事威脅和軍事威懾是兩個概念,我們不搞軍事威脅,但我們必須確保要具備軍事威懾的能力。▲
環球時報201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