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民族吊腳樓一覽

在南嶺深處,處處都可以看到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藍天碧水之間,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別致的木樓依山勢而居,在陡峭的山地營造出一塊平坦的人類生息空間,這就是瑤族民居吊腳樓。
瑤族是一個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傍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與自然和諧而居的吊腳樓。瑤族人多居住在山區,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們便選擇坡度較為平緩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據山勢用長短不一的杉木柱頭支撐,架木鋪板,與挖平的場地合為一個平坦的整體,再在此整體上建房。山區氣候潮濕多雨而且炎熱,可以通風避潮和防止野獸。
瑤家吊腳樓“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瑤族人民根據實用性和環境特性,強化建筑性格,選址都在柴水方便、風光優美的地方,采用數十棵杉木撐起基腳,建起被稱為“千腳落地”的木樓。整座木樓以杉木為柱、為梁、為壁、為門窗、為地板,以杉皮為蓋頂,不油不漆,無矯無飾,一切順其本色,自然天成,樸實無華,或金雞獨立于山脊,或連片成寨于坡前,或負山含水,或隱幽藏奇,千姿百態,格局自由,情調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涼,不燥不潮,空氣新鮮,是瑤山人最好的居所。
這些吊腳樓,以分散的、朦朧的、隱蔽的方式呈現在你的面前,像一曲淡雅美妙的音樂,像憨厚純樸的瑤家漢子,像恬靜害羞的瑤家女兒,融入大自然的懷抱中,和諧統一、渾然一體的內涵之美感染著人們。


傳說土家人祖先因家鄉遭了水災才遷到鄂西來,那時這里古木參天、荊棘叢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們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獸襲擊。人們為了安全就燒起樹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節節,火光和爆竹聲嚇走了來襲擊的野獸,但人們還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后來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辦法:他讓小伙子們利用現成的大樹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鋪上野竹樹條,再在頂上搭架子蓋上頂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飯睡覺都在上面,從此再也不怕毒蛇猛獸的襲擊了,這種建造空中住房的辦法后來就發展成現在的吊腳樓。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后才興蓋瓦。
吊腳樓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共處的特征外,還有著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觀念。土家族的吊腳樓不僅單方面處于宇宙自然的懷抱中,宇宙也同時處于宇宙自然的懷抱之中。這種容納宇宙的空間觀念在土家族上梁儀式歌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上一步,望寶梁,一輪太極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兩旁,日月成雙永世享……”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著宇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土家族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更接近,更親密,從而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山居侗族的住宅多為外廊式二三層小樓房,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牲畜。樓上住人,樓上前半部光線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勞動之所;后半部為室,其中設有“火塘”,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飯的所在,第三層樓上設臥房。一般一家一棟,也有的村寨,如廣西三江縣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帶,多聚族而居,將同一家族的房子連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慶佳節,聚集于此,設宴接待賓客。平壩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縣的連江一帶,大都是兩層樓房,樓下住人,樓上存放糧食雜物。堂屋中設有“神龕”,兩側為臥室、廚房,豬牛圈都在屋側房后。
室內布局,二層樓有火塘,是做飯和待客的場所。他們還保留了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飲食用矮腳幾案, 坐的是原始木凳,很難找到高腳桌椅。做飯時柴火要由西方放進。因為傳說西方是侗族發源的地方,火種是祖先從西方帶來的。 侗族是個愛美的民族,喜歡把環境打扮得十分美麗,如房屋的柱頭,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樓喜配走廊和雕花欄干。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個小屋蓋起來,井內還要放些紅、白、黑相間的花魚。寨前寨后都有古樹遮蔭。就連寨里的道路在用青石或卵石鋪砌時,人們都是把它砌成各種圖案,十分美觀,故稱“花街”。所以,進入侗鄉,使人有如進入畫廊之中。


自古以來,重慶就是巴人的聚居之地,在世代與自然的斗爭中,巴人背倚山川,傍水而居,從陡坡峭壁上攀崖筑屋。據東漢時期的《華陽國志》載 :重慶“地所勢剛險”,“皆重屋景居”,說明吊腳樓古已有之,歷史悠久。
重慶屬于川東,吊腳樓又體現了川東民居的特點。川東民居一般為小青瓦屋面、大出檐、白墻,穿斗式木構架,柱間采用夾板墻或竹笆壁組成混合墻,地板采用石板,立柱置于石基和條石上。川東的四合院住宅往往屋頂相連,遮雨防曬,宅出檐及懸山挑出很大,不僅使得屋前有回廊,也使得墻體避免雨淋。重慶吊腳樓沒有遵循官式建筑的營造法則,不受形制的框框約束,無“堂屋”“廂房”主次之分,跟坡靠坎,依曲而行,功能上滿足使用要求,構造上滿足牢固之需,空間緊湊,開合隨意,分割自然,布局靈活,尺度宜人,在“道法自然”中千變萬化,形成多樣化風格。
如今,由于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傳統的吊腳樓民居作為貧困和落后的象征,在主城區許多地段已被新建的高層建筑所代替。只有洪崖洞吊腳樓景區夜夜燈火輝煌,像一座藝術品一樣依靠在山坡之上,仿佛在向過往人昭示著老重慶曾經的吊腳樓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