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亮亮
普蘭店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在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緊緊圍繞“為民務實清廉”主題,開展黨員領導干部“蹲點包建”工程,認真解決深入基層、聯系服務群眾等問題,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實踐活動“同頻共振”。
包一批項目,促經濟發展
普蘭店市把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體現在項目建設上,把黨員干部推到重大項目建設的第一線、急難險重工作的最前沿。31名副市級以上領導干部包建83個重大項目,打破原先按所涉事項管理權限,多個分管領導分頭負責的管理模式,實行包建領導“一崗多責”,對包建項目“一包到底”,負責實施全過程的協調、推進和跟蹤服務。各鄉鎮、街道及市直部門573名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根據本部門、本單位實際,每人包建一個項目。
黨員干部把辦公地點設在項目一線,統一負責項目規劃、項目協調、房屋拆遷、土地整理、糾紛調解等重點工作,保證了城際鐵路、星級酒店等項目的順利推進。到目前為止,各級各類12個產業園區已進駐生產企業1032家;已建成規模以上企業438家;已研究確定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293個,總投資1378億元。其中,首季開工的項目20個,總投資126億元。
解群眾難題,促民生改善
通過深入推進“蹲點包建”工程,廣大黨員干部把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努力讓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市人民。
在全市24個鄉鎮、街道、園區254個村(社區)統一建立了“民生檔案”,為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提供重要抓手。在“蹲點包建”過程中,黨員領導干部開展包案和積案化解年活動,實行干部協調在基層、力量布局在基層、教育實踐在基層。廣大黨員干部以群眾需求為第一信號,主動回應群眾的關心和期待,圍繞解決群眾醫療、教育、住房、就業、保障等民生問題,確定了近萬件實事,把教育實踐活動落實在為民辦實事上。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管秀琴深入蓮山街道潘店村,與街道領導和村“兩委”班子成員現場辦公,協調為村里修路15000平方米,建滾水橋一座;走訪了6戶困難戶,每戶送去500元慰問金,幫助解決春耕生產問題。一些機關干部說:“每走訪一個困難戶,就是對自身靈魂的一次凈化,對自己頭腦的一次洗禮,內心更多了一份責任感。”
抓干部教育,促作風轉變
轉變作風,是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重點,也是群眾關注的焦點。黨員干部通過“蹲點包建”,記好“蹲點日記”,確保把群眾的意見和呼聲記在本上,記在心里,做到“四個知道、兩個跟上”:知道基層群眾想什么、盼什么、缺什么、需要幫助什么;思想工作跟上、服務保障工作跟上。通過坐在群眾炕頭上嘮家常,深入企業、果園、蔬菜大棚和養殖現場,各級黨員干部聽到了許多過去沒有聽到的問題,看到了過去看不到的真實情況,有效解決了干部群眾觀念和服務意識淡薄、不關心群眾冷暖、聯系服務群眾不夠經常、不夠有效的問題,服務機制不完善、服務效能低、服務功能發揮不出來的問題,教育引領群眾能力弱、組織動員能力不強、工作方法簡單、在群眾中威信不高的問題。炮臺街道黨員干部分成3個工作組對25個村和1個農場進行包片、包村、包戶。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街、村兩級干部共走訪農戶1300多戶,經梳理,共收集問題和意見建議191條,已落實整改措施191條,解決問題134件,確定限期解決44件,報有關部門協調解決13件。
“蹲點包建”,讓干部下得去,群眾情況摸得上來,了解民情、聽取民意成為黨員干部的基本動作,干群互動實現常態化。市委常委、總工會主席劉述新同志深入蹲點單位樂甲滿族鄉沙河村,在聽取了村民意見和想法后,他鼓勵村民修建溫室大棚,并承諾協調相關單位,在政策和設施配套上給予扶持。同時,他多方協調資金,幫助沙河村修建攔水壩,解決了村民春耕問題。
通過“蹲點包建”工程,真正讓干部“沉”到基層,“身”入群眾,使黨群干群感情在一線深化、問題在一線化解,有效解決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只差一百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