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俠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湯河中心校
創設問題情境,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彭明俠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湯河中心校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數學知識的情境化。有了問題,學生的思維就有了方向;有了問題,學生的思維就有了動力。現代課堂教學倡導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問題解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探索性、自主性。
問題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課題引入需要情境,解題教學需要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需要創設情境,問題創設的好,能夠吸引學生積極的參與和主動的學習,他們會體味到數學的美。《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薄皵祵W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這是《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提出的重要理念。
一次,我聽了“有余數除法”一課,深受啟發。課堂上,講課老師利用學生身邊鮮活的事例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探究問題當中,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真正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
下面是“有余數除法”這節課的教學片斷:
師:今天早晨老師去面包房買早點,面包房的師傅問老師一個問題:這些面包應怎樣裝?
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幫著解決呀?
(學生興趣十足,躍躍欲試)
生1:每5個裝一袋(同時教師板書)
生2:每4個裝一袋
生3:每3個裝一袋
生4:每2個裝一袋
生5:每1個裝一袋
師:如果面包房的師傅打出了10個面包,你們按這五個方案給分一分。
(生手中有卡片,圓圈代表面包。)
(每個學生都在卡片上分一分,畫一畫。)
師:想一想,你仔細觀察你分的結果,能不能把它們分成兩類?
學生想好后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后全班內交流。
生6:每1個、每2個、每5個裝一袋為一種;每3個、每4個裝一袋為一種。
這名學生說明這樣分的理由。
生7:每1個、每3個、每5個裝一袋為一種;每2個、每4個裝一袋為一種。
生7也說明了自己分的理由。
師:今天我們就按生6的分法,每1個、每2個、每5個裝一袋,這種分發沒有剩余;每3個、每4個裝一袋,這種分法有剩余。
師:每2個裝一袋,可以裝幾袋?
生回答師板書:10÷2=5(袋)
師:見沒見過除法豎式,你們想不想知道除法豎式呢?(想)你們把除法豎式想成什么樣就寫成什么樣?下面同學們就創造一下除法豎式吧!生8: 10
(每名學生都說了自己創造除法豎式的理由)
生9: 2
師:前兩種做法在以后做除法時比較麻煩,我們就采用生10的方法,這種方法方便。再次讓生10講除法豎式的意思。
……反思:
“數學不能脫離生活,要與生活緊密聯系。”這節“有余數除法”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學生知道了學習數學的真正用處,懂得了數學不是單純的數學而是生活的數學。講課老師就學生非常熟悉的“買早點”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把所要學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學生產生了探索數學知識的強烈愿望。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中進行學習,有利于知識的建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是十分必要的。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認知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從而也就無從發現、無從探究。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催化劑”。從這節課我得到了啟發: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諸如現實生活情境,動畫情境,動手操作情境,游戲情境等,把學生引到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從而動腦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能不斷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就能使學生對新問題進行積極思考,認真探究,從而產生一種要求掌握新知識的欲望。以問題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渠道。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自行發現和掌握知識,更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鍛煉和培養。
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轉變觀念,增強體驗,深化認識,發展個性,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