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樅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慈善”概念含義,深刻理解“慈善就是愛”。
2.關注“另一個世界”,呼吁這個世界需要慈善、需要愛。
3.學習“日行一善”,讓中學生的我們先行動起來。
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了解新聞報紙及身邊的需要關心的弱勢群體。
2.探究學習,組成小組,制定“日行一善”計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弘揚新時代的慈善精神,呼吁這個世界需要慈善,讓你和我關愛這個社會。
2.以“榜樣式”來教育學生,弘揚慈善善舉精神。
3.慈善愛心教育,讓每一位中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日行一善。
4.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弘揚新時代的慈善精神,呼吁這個世界需要慈善,讓你和我關愛這個社會。
2.慈善愛心教育是長久的教育,讓每一位中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堅持日行一善。
教學難點:通過慈善教育培養中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現在做起,日行一善,畢業工作后能走進社會慈善善舉的隊伍來。
教學方法:誦讀、討論、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慈善愛心記錄卡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歌曲《美麗新世界》--伍佰
喝醉了以后,還能想些什么,是純純的愛,是飄飄的愁,不要說你我,都無法掙脫,只要閉著眼睛,你就會感動
將一個天空,畫上一道彩虹,有綠綠的樹,和暖暖的風,給我一杯酒,我輕輕的說,只要忘記曾經,你就能自由
是誰將我的夢敲破,太陽下的河水,它不停流,有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它在遠方等我,那里有天真的孩子,還有姑娘的酒窩
有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叫我慢慢的走,海浪它總是一波波,不停歇不回頭
師:伍佰的歌曲如此動聽,有磁性、有穿透力,向我們呈現是心中既簡單卻美麗的新世界。現在你們來說說,我們這個世界的美麗在哪里?
生:一年四季的變化,五彩繽紛的世界。
生:有公園式的樓居,小洋房別墅。
生:知識的海洋世界,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生:激情澎湃的大海,巍峨峻拔的高山。
生:……
教師引導:是的,同學們都說出同學們所認為的世界的魅力所在,我們的世界確實是江山如此多嬌,這個世界確實是如此美麗,但同學們是否知道,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身邊還有一些人因遭受自然災害或疾病而飽受煎熬,急需我們的關愛,現在我們先來了解世界,我國,我市遭受災害的情況及受災的人數等內容。
二、了解各地的自然災害(多媒體展示材料)
1、2007年9月下旬以來,南方大部地區降水明顯減少,湖南、江西、貴州、廣西等地旱情嚴重,為五十年來所罕見。
2.2009年秋至2010年春,云、貴川渝、廣西、湖南等地出現百年不遇特大干旱,湖泊干涸,河道斷流,此干旱部分地區仍在持續。
3.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中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甚至泰國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內,菲律賓、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有記錄最大的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
4.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樹縣發生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截止4月25日下午17時,玉樹地震造成2220人遇難,失蹤70人。
經核定,2012年上半年,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11336.1萬人次受災,465人死亡,97人失蹤,需應急救助1150.4萬人次,其中147.3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此外,農作物受災面積11732.8千公頃,其中絕收988.5千公頃;18.6萬間房屋倒塌,37.8萬間嚴重損壞,80.8萬間一般損壞;直接經濟損失773.8億元(不含港澳臺地區數據)。
據民政部門統計,漳州市現有城鄉低保對象6萬多戶,殘疾人接近30萬人,農村五保對象1萬多人,孤兒600多人,精神病人4989人,每年因災等需要救濟人口41萬多人。
另據衛生部門統計,2011年全市患惡性腫瘤就診4300人,患白血病就診300人,艾滋病人49人,血友病20多人。
同時,還有數十萬人仍然貧困,數十萬殘疾人渴望關懷,近五千人身患嚴重疾病……
同學開始進行討論交流,找出我們身邊那些急需幫助的孤寡老人,并對姓名、住址、具體情況和急需幫助的內容等一一做好記錄,用表格形式整理出來。
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的這個世界很美麗,這個社會很美好,但我相信,咱們剛剛所看到的這幾組圖片和數字,使我們更多地了解了在疾病、自然災害面前如此脆弱的人們。
同時我們剛剛也讓同學把你們身邊急需幫助的人的相關信息整理成表格,你們不曾想到,原來我們的身邊也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弱勢群體需要我們的關愛和幫助,原來這個社會這么需要我們奉獻愛心,助人為樂。
所以,現在我們重新來理解“慈善”和“公益慈善事業”的具體含義。
三、對“慈善”和“公益慈善事業”的理解
首先我們先談談古人對慈善的理解:
在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慈”是“愛”的意思,表示長輩對晚輩的愛;“善”是“吉祥,美好”的意思,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互助。
當“慈善”二字合用,則是“仁善”、“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
討論活動:讓同學談談你所理解的慈善,它包含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師小結:這種慈善概念是體現了儒家的仁愛、民本、大同、義利觀思想,佛家的修善功德、因緣業報、慈悲為懷觀念和道家的樂生好善、樂以養人、周窮救急、積善余慶、積惡余殃思想。此外還有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等等。
現在我們來真正解讀網上頗有爭議的“公益慈善事業”。
公益慈善事業是國家、社會、企業、公民對貧弱者提供的物質援助與心靈撫慰的社會事業。
公益慈善事業的本質特征有三:
1.利他精神、奉獻精神、志愿精神。
2.關注弱者,社會受益。
3.是由各種民間主體提供公共服務的活動。
教師小結:公益慈善事業在改善困難群體的生存狀況,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做好公益慈善事業,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所以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到慈善善舉的隊伍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四、中學生“日行一善”活動
那么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我們又如何去支持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走到慈善善舉的隊伍中來呢?這里我們提出中學生“日行一善”活動。所謂“日行一善”就是一個從想善、言善、寫善到行善、思善、揚善的不斷發展和升華的過程。
1.尋善源:多觀察與發現身邊的好人好事,以此為榜樣激勵自己。
2.存善心:擁有愛心、富有同情心、懷有感恩之心。
3.發善言:同學們要語言文明,會恰當使用禮貌用語。
4.行善事:自覺為他人和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五、善在學校、善在家庭、善在社會
善在學校:尊敬老師,友愛同學,做合格的學生。
善在家庭:孝敬父母,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善在社會:正確認識和面對社會,主動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方便。
教師小結:
中學生應該堅持“日行一善”活動,哪怕是幫助同學搞衛生,扶老人上樓梯、過馬路,愛護小動物,保護環境,哪怕是撿一果皮、說一句好話、伸一把手幫助別人,我們都應該去做。我們應該通過長期堅持做好事,長期的去記錄、去感受,在頭腦中逐漸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
六、課堂總結
慈善應該從小做起,慈善應該從我做起。“日行一善”:就是同學們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每天堅持做一件好事,并將其記錄下來,然后仔細去感受做好事為別人帶來方便的同時給自己所帶來的快樂。
我們應該從小養成做好事、做善事,助人為樂的良好習慣和優秀品質。用自己的行動感受“愛”的快樂,獲得“善”的滋潤,真正感受“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
七、課后作業
1.慈善愛心大比拼活動:把每天自己所做的善舉一一記錄下來,每周的班會慈善教育課上進行交流,比一比誰做的最多、最好,班委把同學的慈善善舉記錄在班級“慈善愛心記錄卡”上,今后可以寫進同學的電子學籍檔案里。
2.同學們把剛剛所填寫的身邊需要關心的人根據地點匯總起來,然后根據地點自己組合成小組,對那些孤寡老人做些生活上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給他們帶來快樂。
教學反思:
慈善愛心教育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事業,是循序漸進的,關鍵在于堅持,并且人人不是局外人。這節課我們只能從慈善和公益慈善事業的概念讓學生對慈善有新的認識,并且要求學生堅持“日行一善”,所以我們的慈善教育應該讓學生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我們身邊需要關心幫助的弱勢群體關心做起,讓世界到處充滿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