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初,自行車應該算得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物件。當年我的一位學友從坦贊鐵路歸來,帶回銷往國外的一輛天津產(chǎn)“飛鴿”牌自行車,猶如帶回一輛奔馳汽車,高興得不得了。因為當時縣委書記也只能坐北京吉普。私人擁有一輛高檔自行車,自然引來眾多人的羨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九十年代后,我國很快成了“自行車王國”,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進入21世紀,人們已經(jīng)把擁有汽車作為代步目標,而漸漸淡忘了自行車。
然而今天,在臺州市黃巖區(qū),象征著聞名中外的黃巖蜜橘顏色的橘黃色公共自行車共有4000輛,自行車服務點達125處,去年全區(qū)自行車借還量每月達70余萬輛。自行車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綠色出行成為社會所倡,政府所導。環(huán)保出行,綠色出行,讓自行車文化光榮回歸。眾多人騎自行車上下班,緩解了交通擁堵,空氣中減少了PM2.5污染,既利國又利民。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13年,市民每人騎自行車14分鐘,出行距離平均2.5公里;以自行車代替駕車100公里,可以節(jié)約汽油9升推算,市民每月騎行45000公里,可以節(jié)約汽油40500升。根據(jù)BP中國碳排放計算器資料,節(jié)約一升汽油等于減排2.3千克二氧化碳。那么,去年我區(qū)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3噸。不過,汽車擁有量每萬人達345輛的臺州市區(qū)要讓自行車從“潮流”回歸時代主流,要做的事還很多。
首先,要給自行車建一個“主體地位”。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主要街道上少有汽車、摩托車,自行車暢通無阻,十字路口也沒有紅綠燈,街道兩側梧桐樹成蔭,夏天騎自行車成了享受。隨著城市群眾汽車的增多,專用自行車道越來越窄,加上少數(shù)人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騎自行車的風險也越來越高。騎車人的路權受到漠視,這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交通規(guī)則應該根據(jù)本地的實際狀況,加以補充或校正。應該從以汽車為核心過渡到以人為核心,以市民出行的實際需求為核心,這才是百年發(fā)展的交通大計。一點一點去修改,去完善,并保證自行車道的寬度、暢通性和連續(xù)性,給公共自行車更多的空間,讓騎車人有道可行,有道好行。
其次,給自行車一個“社會VIP”待遇。為自行車提供全面系統(tǒng)優(yōu)質的服務是讓自行車回歸社會的重要條件。公共自行車應保持質量優(yōu)良,騎車人舒適,高矮人群的適度。或許,現(xiàn)在的自行車不值錢,但騎行生活的行為本身應該值錢,倡導這種生活方式,為自行車提供全方位的便利更是題中之義。公共自行車也是“私家車”,應該得到起碼的尊重。各生活小區(qū)除了地下汽車庫,還應建設適量的私人自行車庫。公共自行車停車點應該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應繼續(xù)在設備、資金上多投入,增加數(shù)量和網(wǎng)點密度,真正達到安全、方便、快捷的程度。
第三,給騎車人一個無形的“榮譽”。看得見的風景,看不見的文化。“自行車文化”的重點,需要全體公職人員的帶頭,需要社會的輿論支持,需要各級領導的示范。倘若需要將自行車與非常積極的價值掛鉤,比如自由和健康。自行車體育競賽,乃之成為個人活動的象征,成為一種低碳、環(huán)保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那么這樣的價值觀念應被譽為“全民慈善”的一部分。
我衷心期盼“自行車王國”榮譽重歸,讓城市的空氣更清新,道路更寬敞,“騎樂無窮”的生活更有趣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