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華+阮海鵬
美國富豪卡耐基有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讓我國眾多的企業家感到這是對財富認識的真諦。而我國“飲水思源”這一古老的成語,更習慣于普通人的道德良知,當然也是眾多知名企業家和慈善家對社會反哺時奉獻的底蘊。
對于我區企業家和先富起來的群體來說,這兩句內涵豐富的語句,從不同的側面,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回報他人與社會,不僅是精神美德,更是一種社會責任。
從現代慈善角度看,這種回報早已超越感恩戴德,知恩圖報的層次。一個企業要發展,離不開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提供的優良環境與支持。另一方面,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企業越強大,承擔的社會責任就越多。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企業發展的成果,應該成為廣大企業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
在現代社會,企業對社會回報最好方式是慈善。這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而企業家和先富群體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從目前我國乃至我區企業和富人投身慈善的比重和捐款額來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有較大差距。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慈善事業的認識和理解。
倫理學提倡“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扶貧濟困、助人為樂,作為中華民族傳承的精神財富,折射出人類社會的道德良知和思想光芒。慈善作為智慧的體現形式,既是一個社會、民族文明的標志,又是緩解社會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從這一意義上說,先富起來的社會群體,自愿通過多種形式捐助和幫扶他人,是一種以道德、愛心為基礎的分配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困難群體能及時得到關愛和幫助,會切身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善、溫情。
投身慈善事業,企業有付出,也有獲得。一個有遠見的企業家最應關注企業長期獲取利潤的能力。企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能夠在社會上獲得較高的認可和信任,有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助于增強企業的長期發展能力。香港慈善家邵逸夫不久前去世,活了107歲。他臨終前感悟,“強者要特別學習聆聽弱者無聲的吶喊,沒有憐憫心的強者,不過是個庸俗匹夫。”他一生的善舉不僅感動了香港六百萬同胞,也感動了大陸一萬多幢在逸夫樓里學習的上億師生。慈善既支撐了他一輩子的事業,也順應了善有善報,長壽百歲的因果律。
從事慈善事業,不應簡單理解為一次性為慈善機構捐了多少錢,更在于對慈善的一種深切認知和持久責任。我區聯化科技、永寧藥業、新亞控股、合作銀行、公元集團等企業,每年都向區慈善總會捐贈善款,已成為常態,這種對慈善事業的制度化捐贈,已逐漸成為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已經并將繼續為企業帶來長遠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財富無常而仁德永恒,一旦財富已足,須及時行善。我們提倡已經富裕的企業家應當樹立一種新的財富觀:為富不仁者恥,樂善好施者榮,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用已獲得的財富造福更多的公益事業和弱勢人群,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樣的財富才會經久不衰,這樣的企業家,才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生活在黃巖人民心中尊敬的企業家與慈善家,比擁有幾幢十幾幢房屋或孤獨地占有銀行存折上僵死的上億守財奴更高尚、更榮光、更快樂。?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