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如今的旅行者,比爾·波特似乎更特別。特別之處在于,他已是71歲的年紀。除此之外,他旅行的地方不是麗江,也不是西藏,而是禪人所在地,詩人所在地,以及絲綢之路。你或許不曾想,一面旅游,一面尋找墳墓是什么樣的旅行;也不曾想,一個老外踏過中國千山萬水是為了什么。揭開歷史畫卷,比爾·波特的足跡,已遍布。
不讀博士去修行
71歲的比爾·波特,眼睛竟是20歲的樣子,充滿著好奇。精短的白發、蓬松的白胡子,有人說他像“圣誕老人”,也有人說他更像“云游高人”,或許正是他不凡的氣質,改變了之后的人生道路。
1970年,比爾·波特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之所以要學習中國文化,比爾·波特說:“因為那時沒錢,如果要取得獎學金,必須要學一門沒人會讀的語言,然后就填了Chinese,其實我對中國文化一點興趣都沒有”。在學習了古文詩詞后,比爾對老子孔子有了認識,閱讀起來順風順水,甚至覺得“自己前一輩子是中國人”。
后來在唐人街,比爾遇到了一個中國和尚,教他修行打坐。“我覺得打坐比讀書好”,也正是這種感覺,比爾在讀了兩年博士后毅然選擇修行。那時比爾到了臺灣海明寺,過起了暮鼓晨鐘的生活,“白吃白喝”三年過后,方丈對他說“你該出家了”,“于是,我就趕快逃走了”。問起原因,比爾說“因為那時我有一個女朋友”。對于“逃跑”,比爾還有另一種解釋,“我要養家糊口,修行未必要做隱士,修行是在心里面”。
修行在路上
也正是這份養家糊口的心,讓比爾不能再做個吊兒郎當,“無正經工作”的老美了。那時起比爾就“躲”在陽明山頂的竹子湖,潛心翻譯《寒山詩集》和《石屋山居詩集》,順便給人補習英文謀生,1980年后又做起了英文廣播員。對于中國究竟有沒有“隱士”?比爾一直很好奇,1989年,機會來了,他首度探訪大陸,從此開啟了他的探尋之路。
恰逢人間四月天,比爾于山間行走,尋找著一個又一個隱士,預估達數百人。對于山中隱士而言,他們面對這個會說中文的美國也充滿好奇。在三個月的相處時間里,他們喝茶、住茅蓬、打坐,比爾過著中國隱士的生活。也正是這段不同尋常的經歷,1990年比爾·波特《空谷幽蘭》面世。一時間,西方之于“中國隱士”的生活產生了濃厚興趣。2001年中譯本出版,媒體爭相報道,“終南隱士”成為輿論焦點。
之后,比爾一發不可收拾,對于中國文化,產生了更為深厚的感情。1991年,比爾供職的電臺請他負責一檔每天2分鐘的節目。于此,比爾提議,講述他在大陸的所見所聞會很有意思。老板同意,并提供資助。自此,比爾開啟云游模式,從黃河之旅到絲綢之路,再到彩云之南,比爾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在黃河之旅上,比爾看到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在絲綢之路上,隨著駝鈴,他探尋者古代商人所走的“西行之路”。
1992年,比爾從西安到伊斯蘭堡,花費了7個禮拜,重走絲綢之路。比爾說:“走這條路要穿越漫天的風沙和炙人的熱浪,歷經種種詭異,這是只有瘋子和被流放者才走的危途。”即便知道此路險境重重,比爾如同20年前的自己,毅然選擇了堅持。堅持即是修行。
在“絲綢之路”上,比爾“經歷了”三千年的奇人異事、“遇到了”中國最早的哲學家、也曾坐過地獄般的火車、睡過“不如拉牲口貨車車廂干凈的客房”、感受了民族英雄流放地的悲涼,成功識破貨幣騙子的障眼法,明白了傳說總是殘酷的道理……一路上,作為膚色不同的人,比爾也受到了特殊待遇“車票都是雙倍的價格”。而行走最困難的是,“有時候沒有啤酒”比爾說。7個禮拜的旅程很快就結束了,他將這段旅程付諸筆端,《絲綢之路》出版了。
后記:
如今年過古稀的比爾,已出版了15本書,繼《絲綢之路》后,記錄28個少數名族風雨人情的《彩云之南》也面世了。2012年,69歲的比爾再次踏上征程,他去濟南找了李清照,到開封找了阮籍,還有賈島、杜甫、王維、孟浩然、李白、王安石等等,他不僅去尋找詩人的墓,還為他們帶了禮物——用玉米做成的威士忌酒。此途比爾也將寫成書出版,名字叫做《尋人不遇》,他說“寫完這本書,我就可以去死了”。對于已經71歲的比爾,40年的禪宗修行,20年的大陸行走,他重走了一段段重要的歷史,而他的這段歷史,也將被人銘記。
《絲綢之路》
作者:(美)比爾·波特
譯者:馬宏偉、呂長清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定價:39.80元
作者簡介:
比爾·波特,美國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漢學家。197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機緣巧合之下學習中文,從此愛上中國文化。1972年負臺灣佛光山修行,1991年輾轉至香港某廣播電臺工作,并開始長期在中國大陸旅行,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文物的書籍和游記,同時翻譯多部佛學經典和詩集。著有《空谷幽蘭》《禪的行囊》《黃河之旅》《絲綢之路》《彩云之南》等,受到了各國讀者的喜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