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曉
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里,“飲雄黃”是一個不得不提及的傳統習俗。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和涂在小孩耳、鼻、頭額及面頰上,以避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除了民間神話傳說外,這樣的習俗大概還與傳統醫學理論相關。據《本草綱目》記載,雄黃治瘧疾寒熱、伏暑瀉痢、酒飲成癖、驚癇、頭風眩暈,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雄黃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砷,這種物質被視為具有與重金屬相當的毒性。與之類似的還有含汞的朱砂。中醫理論認為:“(朱砂)養心氣、養心血、養腎、養脾、安胎,可以解毒、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無所往而不可。”
不過,含有雄黃、朱砂的多種傳統藥物卻因為其含有砷和汞兩種劇毒物質而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質疑。同時,含重金屬傳統藥物究竟能否在臨床上使用也引發了激烈爭論。
要解決這個難題,就必須回答含重金屬傳統藥物有沒有毒、會不會轉化成有毒物質、通過什么機理發揮作用等問題。
值得欣慰的是,科學家已針對這些問題開始進行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呼吁:“應盡快建立含重金屬藥物安全性評價的新標準與新方法。”
究竟有沒有毒?
含重金屬傳統藥物有沒有毒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作為藏藥研究者,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魏立新也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朱砂是飽受爭議的一味中藥。《本草綱目》中記載:“(朱砂)養心氣、養心血、養腎、養脾、安胎,可以解毒,可以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無所往而不可。”所以,朱砂的名字出現在許多經典中藥藥方中,具備重鎮安神之效。
眾所周知,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含量達98%以上)。關注前人研究成果是科研工作者的一貫做法,魏立新按照這個方法,試圖為自己進一步的研究尋找合適的方向。“我們查閱了國內外許多文獻,至今仍難以拿到硫化汞有毒或無毒的比較充分的科學證據。”魏立新對筆者說。
事實上,大多數含重金屬傳統藥物也都缺乏有毒或無毒的科學證據,無法輕易下結論。同時,不同重金屬化合物的毒性也存在巨大差異。
魏立新向筆者介紹,例如,汞的形態分為三類,包括有機汞、單質汞和無機汞。其中,有機汞有甲基汞和乙基汞兩類,其毒性較大已是公認的結論。而單質汞也具有較強的毒性,特別是汞蒸氣。在無機汞中,氯化汞也已被證明具有一定毒性,而朱砂的主要成分硫化汞的毒性尚無定論。因此,某重金屬有毒一概而論的觀點也不客觀。
多次“超標”為哪般?
近年來,隨著中藥國際化的步伐加快,含汞、砷的傳統藥物在國外市場已遭遇了多起重金屬含量超標事件,并且在世界范圍內掀起輿論浪潮,幾乎淪落到“人人喊打”的尷尬地步。
2006年,英國藥物安全機構在一家藥店里發現了一種名叫“復方蘆薈膠囊”的藥品,檢測結果發現該藥物中的汞含量超過英國標準11.7萬倍。“復方蘆薈膠囊”是一種用于治療便秘和清肝火的常用中藥,是國家二級中藥保護品種。
該藥的藥方中便包含“朱砂”。英國專家認為,長期攝入汞可導致麻痹及觸覺、視覺、聽覺或味覺逐漸減退,也可導致神經系統和腎功能受損。
2009年,香港衛生署向內地衛生部門通報,香港回春堂中藥廠生產的“回春堂五寶丸”汞含量超標。2010年,荷蘭因市場上1/5的傳統藥物制劑砷、汞超標,呼吁對其進行嚴格控制。2009年至2012年,香港衛生署共發現15宗中成藥產品驗出重金屬及有毒元素含量超標。2013年,加拿大衛生部警告公眾不要購買、服用多款含有超標汞、鉛等重金屬的中成藥。
最近一次的“嚴打”發生在2013年8月。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發出警告,一些未經許可的中藥含有過量的鉛、汞與砷。被警告的產品包括北京同仁堂生產的牛黃解毒片、保靈堂生產的白鳳丸以及恒隆昌生產的發寶。
MHRA在警告中稱,用于治療痛經的烏雞白鳳丸鉛含量是許可量的2倍;用于生發的中藥發寶中汞含量是允許水平的11倍;牛黃解毒片被發現“極高”的砷含量。北京同仁堂曾回應稱“英國的這條消息過于片面,兩國的用藥標準不同”。
國內中醫藥領域的專家曾多次解釋,國際上藥物安全機構以化學藥標準看待和檢測中藥,以食品的標準評價中藥,是對中國傳統醫學的誤解。
張伯禮仔細思考了這一系列“嚴打”行動,發現近年中藥重金屬問題的共同描述是超標、過量。他進一步想:“那么,超的是什么‘標,過的又是什么‘量呢?”
在張伯禮看來,目前,對重金屬藥物及安全性評價存在兩個誤區。第一,以食品標準代替藥品標準,用食品標準衡量中成藥中砷、汞的含量是管理上的缺陷,缺乏科學依據。“這些國家或地區對中藥重金屬的限量標準執行的是食品標準,不能當藥物報批。”他說,“但中藥是藥,有明確的適應癥與禁忌癥,既不能像食品那樣大量攝入,也不能隨意攝入,其服用有療程限制且需嚴格觀察或監測”。
第二,以元素代替化合物。正如有機汞有毒,而硫化汞毒性至今尚無定論一樣,重金屬毒性取決于其化學形式、價態和代謝產品。用總砷、總汞的含量評價含雄黃和朱砂中成藥的安全性也是片面的。
在近日召開的一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正是針對這兩個誤區,提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第一,確認含重金屬傳統藥物的藥用價值及其必要性,使含重金屬藥物按照藥品而非食品標準進行監管;第二,建立更具科學性的含重金屬藥物安全性評價的新標準與新方法,替代國內外現存的片面毒性評價模式。
與會專家認為,關注重金屬安全性問題的評價,應對重金屬用藥安全的量—效—毒監控關鍵環節開展深入研究,包括重金屬形態結構、價態配位、動態代謝、量效關系、毒效機制等方面。此外,將傳統醫學知識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也是解決含重金屬傳統藥物安全性評價難題的最好切入點與途徑,并將為解決相關領域同類問題提供積極示范。
療效究竟如何?
事實上,含重金屬傳統藥物在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除了我國漢族傳統醫學中的朱砂和雄黃,藏藥佐太則是藏醫通過水銀進行特殊炮制而得到的一種具有獨特療效的藍黑色粉末制劑,是藏藥之母本。在臨床上,含佐太的珍寶類藏藥對心血管疾病、肝膽疾病、胃腸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及類風濕等具有較好療效。
另外,在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學中,一種名為Ras sindoor的藥則是一種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貧血、非愈合性傷口等疾病的古老人工制劑。這種藥物也含有與朱砂主要成分一樣的硫化汞。
歷史上已有大量經驗總結和豐富案例證明,這些藥物在多種急危重癥治療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隨機、雙盲、對照、大樣本等循證醫學對現代藥物研究必用的程序,含重金屬傳統藥物對疾病的療效并沒有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反而被冠以“補充和替代醫療”的名稱。
魏立新說:“例如,根據記載,藏藥佐太有減毒和增加其他藥物療效的作用,但它究竟如何增加其他藥物的療效、增加了什么療效等問題,至今仍然缺乏科學數據的支持。”
由于沒有開展系統研究,這一領域為數不多的科學研究數據也沒有被學術界廣泛接受。
在一次內部研討會上,一名研究者回憶,他十多年前曾用含與不含重金屬的藥方開展了對照動物實驗,發現簡化后的藥方在療效上并沒有明顯降低,從而質疑含重金屬中藥的藥效。“我感到非常疑惑,懷疑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換一個思路去研究。”他說。
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里,“飲雄黃”是一個不得不提及的傳統習俗。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和涂在小孩耳、鼻、頭額及面頰上,以避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除了民間神話傳說外,這樣的習俗大概還與傳統醫學理論相關。據《本草綱目》記載,雄黃治瘧疾寒熱、伏暑瀉痢、酒飲成癖、驚癇、頭風眩暈,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雄黃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砷,這種物質被視為具有與重金屬相當的毒性。與之類似的還有含汞的朱砂。中醫理論認為:“(朱砂)養心氣、養心血、養腎、養脾、安胎,可以解毒、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無所往而不可。”
不過,含有雄黃、朱砂的多種傳統藥物卻因為其含有砷和汞兩種劇毒物質而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質疑。同時,含重金屬傳統藥物究竟能否在臨床上使用也引發了激烈爭論。
要解決這個難題,就必須回答含重金屬傳統藥物有沒有毒、會不會轉化成有毒物質、通過什么機理發揮作用等問題。
值得欣慰的是,科學家已針對這些問題開始進行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呼吁:“應盡快建立含重金屬藥物安全性評價的新標準與新方法。”
究竟有沒有毒?
含重金屬傳統藥物有沒有毒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作為藏藥研究者,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魏立新也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朱砂是飽受爭議的一味中藥。《本草綱目》中記載:“(朱砂)養心氣、養心血、養腎、養脾、安胎,可以解毒,可以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無所往而不可。”所以,朱砂的名字出現在許多經典中藥藥方中,具備重鎮安神之效。
眾所周知,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含量達98%以上)。關注前人研究成果是科研工作者的一貫做法,魏立新按照這個方法,試圖為自己進一步的研究尋找合適的方向。“我們查閱了國內外許多文獻,至今仍難以拿到硫化汞有毒或無毒的比較充分的科學證據。”魏立新對筆者說。
事實上,大多數含重金屬傳統藥物也都缺乏有毒或無毒的科學證據,無法輕易下結論。同時,不同重金屬化合物的毒性也存在巨大差異。
魏立新向筆者介紹,例如,汞的形態分為三類,包括有機汞、單質汞和無機汞。其中,有機汞有甲基汞和乙基汞兩類,其毒性較大已是公認的結論。而單質汞也具有較強的毒性,特別是汞蒸氣。在無機汞中,氯化汞也已被證明具有一定毒性,而朱砂的主要成分硫化汞的毒性尚無定論。因此,某重金屬有毒一概而論的觀點也不客觀。
多次“超標”為哪般?
近年來,隨著中藥國際化的步伐加快,含汞、砷的傳統藥物在國外市場已遭遇了多起重金屬含量超標事件,并且在世界范圍內掀起輿論浪潮,幾乎淪落到“人人喊打”的尷尬地步。
2006年,英國藥物安全機構在一家藥店里發現了一種名叫“復方蘆薈膠囊”的藥品,檢測結果發現該藥物中的汞含量超過英國標準11.7萬倍。“復方蘆薈膠囊”是一種用于治療便秘和清肝火的常用中藥,是國家二級中藥保護品種。
該藥的藥方中便包含“朱砂”。英國專家認為,長期攝入汞可導致麻痹及觸覺、視覺、聽覺或味覺逐漸減退,也可導致神經系統和腎功能受損。
2009年,香港衛生署向內地衛生部門通報,香港回春堂中藥廠生產的“回春堂五寶丸”汞含量超標。2010年,荷蘭因市場上1/5的傳統藥物制劑砷、汞超標,呼吁對其進行嚴格控制。2009年至2012年,香港衛生署共發現15宗中成藥產品驗出重金屬及有毒元素含量超標。2013年,加拿大衛生部警告公眾不要購買、服用多款含有超標汞、鉛等重金屬的中成藥。
最近一次的“嚴打”發生在2013年8月。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發出警告,一些未經許可的中藥含有過量的鉛、汞與砷。被警告的產品包括北京同仁堂生產的牛黃解毒片、保靈堂生產的白鳳丸以及恒隆昌生產的發寶。
MHRA在警告中稱,用于治療痛經的烏雞白鳳丸鉛含量是許可量的2倍;用于生發的中藥發寶中汞含量是允許水平的11倍;牛黃解毒片被發現“極高”的砷含量。北京同仁堂曾回應稱“英國的這條消息過于片面,兩國的用藥標準不同”。
國內中醫藥領域的專家曾多次解釋,國際上藥物安全機構以化學藥標準看待和檢測中藥,以食品的標準評價中藥,是對中國傳統醫學的誤解。
張伯禮仔細思考了這一系列“嚴打”行動,發現近年中藥重金屬問題的共同描述是超標、過量。他進一步想:“那么,超的是什么‘標,過的又是什么‘量呢?”
在張伯禮看來,目前,對重金屬藥物及安全性評價存在兩個誤區。第一,以食品標準代替藥品標準,用食品標準衡量中成藥中砷、汞的含量是管理上的缺陷,缺乏科學依據。“這些國家或地區對中藥重金屬的限量標準執行的是食品標準,不能當藥物報批。”他說,“但中藥是藥,有明確的適應癥與禁忌癥,既不能像食品那樣大量攝入,也不能隨意攝入,其服用有療程限制且需嚴格觀察或監測”。
第二,以元素代替化合物。正如有機汞有毒,而硫化汞毒性至今尚無定論一樣,重金屬毒性取決于其化學形式、價態和代謝產品。用總砷、總汞的含量評價含雄黃和朱砂中成藥的安全性也是片面的。
在近日召開的一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正是針對這兩個誤區,提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第一,確認含重金屬傳統藥物的藥用價值及其必要性,使含重金屬藥物按照藥品而非食品標準進行監管;第二,建立更具科學性的含重金屬藥物安全性評價的新標準與新方法,替代國內外現存的片面毒性評價模式。
與會專家認為,關注重金屬安全性問題的評價,應對重金屬用藥安全的量—效—毒監控關鍵環節開展深入研究,包括重金屬形態結構、價態配位、動態代謝、量效關系、毒效機制等方面。此外,將傳統醫學知識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也是解決含重金屬傳統藥物安全性評價難題的最好切入點與途徑,并將為解決相關領域同類問題提供積極示范。
療效究竟如何?
事實上,含重金屬傳統藥物在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除了我國漢族傳統醫學中的朱砂和雄黃,藏藥佐太則是藏醫通過水銀進行特殊炮制而得到的一種具有獨特療效的藍黑色粉末制劑,是藏藥之母本。在臨床上,含佐太的珍寶類藏藥對心血管疾病、肝膽疾病、胃腸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及類風濕等具有較好療效。
另外,在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學中,一種名為Ras sindoor的藥則是一種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貧血、非愈合性傷口等疾病的古老人工制劑。這種藥物也含有與朱砂主要成分一樣的硫化汞。
歷史上已有大量經驗總結和豐富案例證明,這些藥物在多種急危重癥治療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隨機、雙盲、對照、大樣本等循證醫學對現代藥物研究必用的程序,含重金屬傳統藥物對疾病的療效并沒有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反而被冠以“補充和替代醫療”的名稱。
魏立新說:“例如,根據記載,藏藥佐太有減毒和增加其他藥物療效的作用,但它究竟如何增加其他藥物的療效、增加了什么療效等問題,至今仍然缺乏科學數據的支持。”
由于沒有開展系統研究,這一領域為數不多的科學研究數據也沒有被學術界廣泛接受。
在一次內部研討會上,一名研究者回憶,他十多年前曾用含與不含重金屬的藥方開展了對照動物實驗,發現簡化后的藥方在療效上并沒有明顯降低,從而質疑含重金屬中藥的藥效。“我感到非常疑惑,懷疑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換一個思路去研究。”他說。
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里,“飲雄黃”是一個不得不提及的傳統習俗。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和涂在小孩耳、鼻、頭額及面頰上,以避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除了民間神話傳說外,這樣的習俗大概還與傳統醫學理論相關。據《本草綱目》記載,雄黃治瘧疾寒熱、伏暑瀉痢、酒飲成癖、驚癇、頭風眩暈,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雄黃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砷,這種物質被視為具有與重金屬相當的毒性。與之類似的還有含汞的朱砂。中醫理論認為:“(朱砂)養心氣、養心血、養腎、養脾、安胎,可以解毒、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無所往而不可。”
不過,含有雄黃、朱砂的多種傳統藥物卻因為其含有砷和汞兩種劇毒物質而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質疑。同時,含重金屬傳統藥物究竟能否在臨床上使用也引發了激烈爭論。
要解決這個難題,就必須回答含重金屬傳統藥物有沒有毒、會不會轉化成有毒物質、通過什么機理發揮作用等問題。
值得欣慰的是,科學家已針對這些問題開始進行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呼吁:“應盡快建立含重金屬藥物安全性評價的新標準與新方法。”
究竟有沒有毒?
含重金屬傳統藥物有沒有毒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作為藏藥研究者,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魏立新也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朱砂是飽受爭議的一味中藥。《本草綱目》中記載:“(朱砂)養心氣、養心血、養腎、養脾、安胎,可以解毒,可以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無所往而不可。”所以,朱砂的名字出現在許多經典中藥藥方中,具備重鎮安神之效。
眾所周知,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含量達98%以上)。關注前人研究成果是科研工作者的一貫做法,魏立新按照這個方法,試圖為自己進一步的研究尋找合適的方向。“我們查閱了國內外許多文獻,至今仍難以拿到硫化汞有毒或無毒的比較充分的科學證據。”魏立新對筆者說。
事實上,大多數含重金屬傳統藥物也都缺乏有毒或無毒的科學證據,無法輕易下結論。同時,不同重金屬化合物的毒性也存在巨大差異。
魏立新向筆者介紹,例如,汞的形態分為三類,包括有機汞、單質汞和無機汞。其中,有機汞有甲基汞和乙基汞兩類,其毒性較大已是公認的結論。而單質汞也具有較強的毒性,特別是汞蒸氣。在無機汞中,氯化汞也已被證明具有一定毒性,而朱砂的主要成分硫化汞的毒性尚無定論。因此,某重金屬有毒一概而論的觀點也不客觀。
多次“超標”為哪般?
近年來,隨著中藥國際化的步伐加快,含汞、砷的傳統藥物在國外市場已遭遇了多起重金屬含量超標事件,并且在世界范圍內掀起輿論浪潮,幾乎淪落到“人人喊打”的尷尬地步。
2006年,英國藥物安全機構在一家藥店里發現了一種名叫“復方蘆薈膠囊”的藥品,檢測結果發現該藥物中的汞含量超過英國標準11.7萬倍。“復方蘆薈膠囊”是一種用于治療便秘和清肝火的常用中藥,是國家二級中藥保護品種。
該藥的藥方中便包含“朱砂”。英國專家認為,長期攝入汞可導致麻痹及觸覺、視覺、聽覺或味覺逐漸減退,也可導致神經系統和腎功能受損。
2009年,香港衛生署向內地衛生部門通報,香港回春堂中藥廠生產的“回春堂五寶丸”汞含量超標。2010年,荷蘭因市場上1/5的傳統藥物制劑砷、汞超標,呼吁對其進行嚴格控制。2009年至2012年,香港衛生署共發現15宗中成藥產品驗出重金屬及有毒元素含量超標。2013年,加拿大衛生部警告公眾不要購買、服用多款含有超標汞、鉛等重金屬的中成藥。
最近一次的“嚴打”發生在2013年8月。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發出警告,一些未經許可的中藥含有過量的鉛、汞與砷。被警告的產品包括北京同仁堂生產的牛黃解毒片、保靈堂生產的白鳳丸以及恒隆昌生產的發寶。
MHRA在警告中稱,用于治療痛經的烏雞白鳳丸鉛含量是許可量的2倍;用于生發的中藥發寶中汞含量是允許水平的11倍;牛黃解毒片被發現“極高”的砷含量。北京同仁堂曾回應稱“英國的這條消息過于片面,兩國的用藥標準不同”。
國內中醫藥領域的專家曾多次解釋,國際上藥物安全機構以化學藥標準看待和檢測中藥,以食品的標準評價中藥,是對中國傳統醫學的誤解。
張伯禮仔細思考了這一系列“嚴打”行動,發現近年中藥重金屬問題的共同描述是超標、過量。他進一步想:“那么,超的是什么‘標,過的又是什么‘量呢?”
在張伯禮看來,目前,對重金屬藥物及安全性評價存在兩個誤區。第一,以食品標準代替藥品標準,用食品標準衡量中成藥中砷、汞的含量是管理上的缺陷,缺乏科學依據。“這些國家或地區對中藥重金屬的限量標準執行的是食品標準,不能當藥物報批。”他說,“但中藥是藥,有明確的適應癥與禁忌癥,既不能像食品那樣大量攝入,也不能隨意攝入,其服用有療程限制且需嚴格觀察或監測”。
第二,以元素代替化合物。正如有機汞有毒,而硫化汞毒性至今尚無定論一樣,重金屬毒性取決于其化學形式、價態和代謝產品。用總砷、總汞的含量評價含雄黃和朱砂中成藥的安全性也是片面的。
在近日召開的一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正是針對這兩個誤區,提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第一,確認含重金屬傳統藥物的藥用價值及其必要性,使含重金屬藥物按照藥品而非食品標準進行監管;第二,建立更具科學性的含重金屬藥物安全性評價的新標準與新方法,替代國內外現存的片面毒性評價模式。
與會專家認為,關注重金屬安全性問題的評價,應對重金屬用藥安全的量—效—毒監控關鍵環節開展深入研究,包括重金屬形態結構、價態配位、動態代謝、量效關系、毒效機制等方面。此外,將傳統醫學知識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也是解決含重金屬傳統藥物安全性評價難題的最好切入點與途徑,并將為解決相關領域同類問題提供積極示范。
療效究竟如何?
事實上,含重金屬傳統藥物在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除了我國漢族傳統醫學中的朱砂和雄黃,藏藥佐太則是藏醫通過水銀進行特殊炮制而得到的一種具有獨特療效的藍黑色粉末制劑,是藏藥之母本。在臨床上,含佐太的珍寶類藏藥對心血管疾病、肝膽疾病、胃腸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及類風濕等具有較好療效。
另外,在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學中,一種名為Ras sindoor的藥則是一種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貧血、非愈合性傷口等疾病的古老人工制劑。這種藥物也含有與朱砂主要成分一樣的硫化汞。
歷史上已有大量經驗總結和豐富案例證明,這些藥物在多種急危重癥治療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隨機、雙盲、對照、大樣本等循證醫學對現代藥物研究必用的程序,含重金屬傳統藥物對疾病的療效并沒有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反而被冠以“補充和替代醫療”的名稱。
魏立新說:“例如,根據記載,藏藥佐太有減毒和增加其他藥物療效的作用,但它究竟如何增加其他藥物的療效、增加了什么療效等問題,至今仍然缺乏科學數據的支持。”
由于沒有開展系統研究,這一領域為數不多的科學研究數據也沒有被學術界廣泛接受。
在一次內部研討會上,一名研究者回憶,他十多年前曾用含與不含重金屬的藥方開展了對照動物實驗,發現簡化后的藥方在療效上并沒有明顯降低,從而質疑含重金屬中藥的藥效。“我感到非常疑惑,懷疑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換一個思路去研究。”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