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軍
“三駕馬車”處境尷尬
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被稱為拉動農村金融事業的“三駕馬車”。但如今這一格局出現了很大問題,使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呈現出日漸荒涼的局面。尤其在農業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革后,其把主要精力放到防范金融風險、化解虧損、爭取盈利上來。在這種背景下,農業銀行大幅度撤并縣以下營業網點,大踏步退出帶來大量虧損的農戶貸款等業務領域,戰略重心向大城市和高端客戶轉移。其他商業銀行更是連縣級支行都予以撤銷。農業發展銀行也因政策性虧損等原因,業務范圍大量收縮,與絕大多數農戶沒有業務聯系。農村金融的主力自此由農業銀行讓位于農村信用社,在農村大量存在的郵政儲蓄只在農村地區吸收存款,并不對農戶和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而農村信用社大量不良貸款和巨額虧損,沒有形成針對不同客戶、不同需求,提供差異性金融服務的完整的農村金融體系,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也由此進入一個艱難的低潮期。
據統計,城市人均貸款是農村的10倍,貸款都投向城市,農村貸款年均增長速度低于全國平均速度5.94個百分點;全國平均每萬人網點數是農村的3.7倍,同質性很強的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機構都撤離農村設到了城市;城市理財金融產品一個接一個推出,而縣以下農村不能保證商品生產基本的跨省以及全國性匯兌結算需求,更談不上其他金融服務產品。多年來,把注意力和重點都放在城市金融的改革上,而在農村金融改革方面,除了成立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從農業銀行脫離后,就是把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劃歸省級政府,10年來幾乎沒有任何改革。
多因素制約發展
農村金融服務不足和嚴重落后有兩個原因。首先,經濟決定金融,農村經濟決定農村金融。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規律就是,生產要素向效益好、回報高的行業和地區流動。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落后狀況,必然導致信貸資金流失,金融機構撤離,這是宏觀層面的原因。其次,在金融改革導向上存在一些偏差。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國家決定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軌,當時,沒有考慮到農村金融建設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結果使四大銀行成了同質性的商業銀行,名稱只是一個稱謂而已。這就導致過分強調自身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在有利時,紛紛跑向農村,在無利或者微利時,又立即逃離農村,全然不顧支持“三農”的重任,不顧為國家分憂和百姓解難。
城市金融改革發展較快,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相對滯后,城鄉金融存在六大不平衡:一是改革進度不平衡。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是農村先于城市,而金融體制的改革卻是城市先于農村。相對于城市金融而言,農村金融基本還是按照行政區劃設置機構,業務單一,管理粗放,風險突出,基本上落后10年左右,有的地區甚至更長。二是資金投入不平衡。2008年8月,農村地區人均貸款余額不足7700元,城市人均貸款余額超過56000元,差額近8倍。三是業務發展不平衡。城市金融創新較快,業務品種相對豐富,而目前農村金融只能提供基本的存、貸、匯“老三樣”服務。四是人員素質不平衡。抽樣調查顯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員工本科學歷占比不到1%,平均年齡接近40歲。五是管理水平不平衡。農村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內部控制薄弱,經營機制不靈活。六是經營環境不平衡。包括競爭環境不平衡、信用環境不平衡和行政干預情況不平衡。
在正規金融服務不能滿足農村發展和農戶的需求情況下,使得以農民和中小企業為貸款對象的非正規金融有了生存并且不斷成長的空間,這些非傳統、非正規、非主流而同時又非常有生命力的“草根金融”應運而生。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我國民間金融規模約為1萬億元,而銀行貸款規模為17.7萬億元,民間金融占銀行貸款的比例達到了5.65%。民間金融對“三農”特別是對農民的貢獻由此可見。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曾對全國20個省份的實地抽樣調查發現,越是經濟不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在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越是難,對民間借貸的依賴性越強。
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十分迫切。農村金融嚴重落后,服務不足,已經在制約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步伐。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在于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只靠財政資金是遠遠不夠的,歸根結底需要金融資金的投入和支持。
深化改革完善體系建設
當前解決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關鍵要靠改革。要加大對農村金融的重視程度和改革力度,把農村金融改革迅速提上議事日程,構建體制完善,服務覆蓋面廣,現代化手段高,信貸資金充足,管理水平高的農村金融體系。
一要形成農村金融體制。根據現有農村金融實際,筆者認為,要形成國有或國有控股的大型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政策性銀行以及民營農村金融機構多種形式并存的農村金融體制。農業銀行要發揮農村國有或者國有控股大型銀行的作用,成為國家掌控農村金融的主力金融機構,在講究效益的前提下,支持農村工業發展和城市化、城鎮化發展,支持農村縣域經濟的發展。我們注意到,農業銀行已經把縣域經濟作為自己信貸支持重點,明確提出農行改革不能丟掉“農”字。筆者同意金融專家陸磊先生的觀點,農業銀行有立即停止撤點、減員,充實農村機構的網點和服務人員。在目前情況下,要保持一個鄉鎮一個金融服務網點,已經撤銷的,該恢復的要立即恢復。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不可或缺的合作金融機構,繼續發揮支持一家一戶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和大型農機具的資金需求,成為農民自己的銀行。完善農業發展銀行職能,擴展業務范圍,農村中各類農產品的政策性收購貸款,保本微利的開發貸款、扶貧貸款、大型水利設施貸款等是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定位。同時,要放寬政策,鼓勵積極引進民營資金和外資進入農村,支持經濟發展。
二要發展農村商業性金融。農村金融包括兩個方面,也就是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由于我們國家總體財力有限,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下一步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中,關鍵是要發揮商業性金融的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國家的一件大事,國家財政等各個方面的資金正在加大投入力度,必然出現農村經濟的大發展,農業的全面復蘇,農民收入的增加。金融機構必須看到農村發展的潛力所在,一些外資已經在覬覦農村金融市場,中資金融機構也必須有這個眼光,自覺占領農村金融市場,之后積極構建商業可持續的農村金融發展模式。總的原則是應遵循市場規律,明確農村各類金融機構的功能定位,用市場原則促進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功能交叉和適度競爭,在競爭中形成風險定價機制。同時通過有效競爭,進一步降低利率水平,增加農村金融產品供給,使農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三要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建立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把農村信用社辦成產權清晰、管理科學、約束機制強、財務上可持續發展、堅持商業性原則、主要服務鄉(鎮)、村和農民的金融機構。進一步發揮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完善農發行農產品收購融資功能,積極參與農業扶貧貸款業務,同時根據農村和農業發展需要,適時開辦農業綜合開發貸款、農村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貸款、扶貧開發貸款等開發性金融業務。政策性金融業務和開發性金融業務嚴格實行分賬管理。加快推進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堅持農業銀行的商業化改革方向,使其經營決策和金融服務貼近基層、貼近農村,切實提高農業銀行對農業產業化、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信貸支持質量和效益,加強對縣域經濟的金融服務。加快建立郵政儲蓄銀行。按照商業化原則,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支持“三農”,完善郵政儲蓄機構在農村地區的儲蓄、匯兌和支付服務功能。大力促進農村金融組織和金融產品創新。在加強監管、防范風險、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鼓勵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金融組織創新和金融產品創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金融機構適度競爭,推動交易工具和業務品種的創新。加快建立市場化的農村金融風險補償機制和市場退出機制。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運用存款保險機制對有問題農村金融機構采取及時監測和早期糾正措施,促進農村金融機構規范健康發展。結合發展訂單農業,積極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和農產品期貨市場,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農業保險在穩定糧食價格、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四要改進農戶信用。解決農戶信用問題,要從環境和制度方面來入手,也就是要建立健全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農業保險。因為在農村來講,農戶還款靠什么?靠糧食。糧食靠什么決定?靠價格。近幾年糧價忽高忽低,糧食多了賣不出去,糧食少了引起波動,是因為缺乏期貨市場。價格決定了能否發展訂單農業,根據期貨價格,農民種什么東西提前知道了風險,隨后便會出現訂單農業,就可以根據訂單來進行保險。有了訂單農業,有了期貨價格,保險就發展了,保險發展,就容易實現貸款。這是一個系統的問題,增強農戶信用建設亦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