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紅
2014年,河南小麥高產已落袋為安。河南以占全國1/16的土地,生產出了占全國1/10以上的糧食,糧食產量已連續11年居全國首位。
值得關注的是,河南是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常年發生種類多達1100種,有30余種病蟲害會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造成重大影響。小麥連年高產的背后,河南植保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河南省植保站植檢數據顯示,2007年~2012年,河南年均防治各種農作物病蟲草鼠害6.3億畝次,占發生面積的95%以上,年均挽回糧食損失52.6億公斤,實現了重大病蟲害不暴發、不成災的目標。
糧食連年增產 植保功不可沒
今年2月12日,河南省農業廳就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強監測預警,強化防控措施,全力打好病蟲防控攻堅戰,實現“蟲口奪糧”。當時據專家研判,由于冬前菌源充足,作物抗病性普遍較差,小麥條銹病預計發生面積比上年增加30%;小麥赤霉病在長江流域、江淮和黃淮麥區發生流行程度重于2013年。同時暴發性病蟲呈區域重發態勢,預計小麥穗期蚜蟲全國發生面積比上年增加6.4%,在黃淮海麥區大面積暴發。河南省農業廳要求各地應重點加強小麥條銹病、紋枯病、吸漿蟲、赤霉病、麥蚜、白粉病、葉銹病、麥蜘蛛等“五病三蟲”的監測預報,及時開展綜合防控。組織全省1250個病蟲害監測網點準確監測,及時預報,嚴防條銹病、赤霉病、吸漿蟲等暴發性病蟲害擴散蔓延,系列預報防治措施對今年小麥高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河南已基本形成了以省植保站為龍頭,市、縣區域測報站為骨干,鄉、村測報點為依托的全省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網絡。據統計,河南省植保系統對重大病蟲的中長期預報準確率達85%,短期預報準確率達95%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使每畝小麥增產30公斤以上,減少農藥用量20%以上,畝均節本增收100多元。今年,河南充分發揮1.6萬個農機、植保專業服務組織的作用,準確監測預警,強化技術服務,科學開展防治,大力開展統防統治,防控面積超過1000萬畝次,小麥病蟲害防控效果明顯提高。在小麥條銹病防治方面,河南創造的“三管齊下”和“準確監測,帶藥偵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經驗已在全國推廣,不但連續5年將呈偏重以上流行趨勢的條銹病控制在了初發、局部危害階段,沒有造成大的經濟損失,而且保護了黃淮小麥主產區的安全。
從2014年河南小麥測產情況看,畝穗數明顯增加,全省平均增5700穗,千粒重約增0.2克,穗粒數基本持平。小麥良種覆蓋率接近100%,穩產、高產、抗病品種占主導地位,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等麥播實用技術措施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再加上今年小麥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了60萬畝,預計產量將會再創新高。
構建現代植保體系 助力小麥增產
當前,公眾更加關注健康和綠色消費,在吃飽吃好的同時,更要求吃得安全。人們對食品安全關注度的提高,也對植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不僅要控害保產,更要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農業部今年5月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植物保護體系建設的意見》中提到,要充分認識建設現代植保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其中,建設現代植保體系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及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大舉措、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更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河南在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范圍由蔬菜、果樹等作物逐步擴大到水稻、玉米、茶葉、花生、棉花等10余種主要作物。綠色防控技術集成也日趨成熟,基本實現了由單個防控措施簡單疊加向多項技術協調配合的轉變。另外,在加強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建設的同時,還需要結合高產創建、油料倍增計劃、標準園藝區建設等項目,大力推廣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殺蟲燈、色板誘殺害蟲、稻田養鴨治蟲控草、生物農藥科學使用等一大批先進的綠色防控技術,逐年增加綠色防控面積。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病蟲防治的關鍵是做到合理用藥、安全用藥、科學用藥。植保技術人員應該及時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正確識別病蟲害、合理選用農藥,并采取多種形式引導農民安全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