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樓+李浩宇
5月12日,雨后初晴,微風拂面,記者驅車駛進河南省鄲城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只見樹木蔥蘢,阡陌翠綠,麥香陣陣,金黃色的麥田一望無邊,鑲嵌在翠綠之中,直通天際。筆直的道路、樹木和麥田組成了一種天然的棋盤,在藍天白云襯托下,讓人心曠神怡。
“農業綜合開發就是好啊!給我們真正地帶來了實惠,糧食產量也提高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也改善了,你看看這里現在是田成方、林成網、溝渠相通,路路相連,旱季里能澆水,雨季里澇能排,真是富民工程!我們真心地歡迎和擁護啊!”一位項目區的村民高興地向記者表達他的歡喜之情。
農業綜合開發最重要的是項目質量,一年來,鄲城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以下簡稱鄲城縣農開辦)在鄲城縣委、縣政府領導下,致力于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精品工程,民心工程,收到了顯著效果。
首先,鄲城縣農開辦狠抓隊伍建設和管理素質與技能培訓和學習,大力弘揚“務實創新、和諧奮進、愛崗敬業、獻身開發”的精神,不斷強化廉政建設,他們堅守一線,認真履行職責、精心組織施工,科學指導,努力打造“素質高、業務精、干得好、作風優良”的優秀團隊。在項目實施前,他們把集中連片、科學布局的開發原則和鄉、村意見結合起來,自上而下制定規劃;堅持把整體規劃與項目區群眾意愿結合起來,自下而上確定項目建設內容;堅持組織專家評審;堅持征求村民意見,保證項目規劃的“科學、務實、精細、遠瞻”,接受監督,做到公開、公正、民主、透明,極大地調動了項目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群眾積極參與投工投勞,形成了干群一心,共建開發工程的良好局面。
其次,鄲城縣農開辦發揮工作主動性,創造性開展工作。鄲城縣農開辦針對植樹造林和土方工程,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春季植樹造林的有利時機,提前實施,為機井、橋涵的施工鋪平基礎,合理規避扎堆施工的延工、窩工問題,保證了整體開發任務的當年立項、當年完工,克服了農開項目跨年度實施的舊習。堅持周例會和施工現場制度,推行單項工程重點環節必驗制。執行“四個凡是”的驗收原則,杜絕不按流程的施工行為。
鄲城縣農開辦全體人員在主任劉洪義的帶領下,嚴把“三關”,確保項目資金安全。即嚴把施工隊伍招投標關;嚴把施工監管關;嚴把資金報賬關,施工前,嚴格按照國家招投標管理辦法實行公開招投標。施工過程中,除聘請專業的工程監理外,還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監管隊伍,駐守施工現場,對工程質量全方位、多層次監管。施工后,科學規范報賬流程,按照施工組織形式的不同,實行招標選定施工單位、簽訂承包合同、編制工程預算、工程竣工驗收、實施監理認證、編制工程決算、審核報賬單據、辦理決算手續的“八步法”報賬流程。使報賬流程緊密相連,環環相扣,構建統一完整的縣級報賬管理運行鏈條。堅持“六不”報賬:不符合工程計劃、預算的不報賬;不符合資金使用范圍的不報賬;報賬手續不全的不報賬;違反撥款程序的不報賬;票據不規范、不合法的不報賬;工程不驗收不報賬。報賬程序嚴密、操作透明,保證了項目資金安全運行。
2013年,鄲城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項目完成總投資2932萬元,新打配套機井248眼,維修舊井40眼,新建橋梁184座,維修橋梁5座,鋪設灌溉輸水管道90公里,架設高、低壓線路112.8公里,植樹5.2萬株,新開及維修田間道路64公里,其中新修硬化道路16.89公里,開展技術培訓2000人次,示范種植優質小麥1.2萬畝。項目區新增灌溉面積和改善灌溉面積2萬畝,新增和改善除澇面積1.88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8萬畝,年節約水量90萬立方米,項目區通過綜合治理,旱澇自然災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年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75.6萬公斤、優質棉花2.4萬公斤,新增油料18萬公斤。新增種植業總產值829.8萬元,項目區農民種植業收入增加總額635.85萬元。產業化經營財政補助項目年增銷售額1.51億元,凈增銷售利潤336.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