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貴州省社會主義學院作為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為服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政治立場堅定的黨外干部,同時,通過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為統一戰線大業提供不竭的理論和思想支持。
在貴陽市龍洞堡機場附近,矗立著一幢格外醒目的高樓,大樓的一側,“貴州省社會主義學院”幾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作為貴州省社會主義學院(以下簡稱省社院)主體建筑之一的綜合培訓大樓,每年,從這里走出去的無數黨外人士,成為服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使這幢高樓更具有凝聚政治共識、鞏固統一戰線的政治高度。
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省社院院長武鴻麟介紹,省社院是貴州省委直屬的參公事業單位,作為省委培訓黨外干部和統一戰線理論研究的基地、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在黨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訓工作中發揮著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對全面提升黨外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質,推動統一戰線事業可持續發展和多黨合作制度的鞏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外干部成長的“搖籃”
今年3月中旬,來自余慶縣人民法院的黨外干部劉曉靜在參加完為期一周的“全省法院、檢察院黨外干部培訓班”后感慨良深,他在培訓心得中寫道:“學院不僅給學員提供免費的食宿,更讓我們拓寬了視野,啟迪了思維,提高了政治素質、理論素養和參政議政能力,享用了一道思想的‘盛宴。”
像劉曉靜這樣前來培訓的黨外人士還有很多。據省社院副院長王國麟介紹,省社院重點培訓對象包括民主黨派人士、無黨派人士、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經濟代表人士、臺港澳及留學歸國代表人士和統戰干部,通過培訓,目的是提高他們的政治把握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參政議政能力,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為增強對黨外人士的培訓力度和體現培訓工作的權威性,省社院的工作受到省委的高度重視,得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開創了把統一戰線教育培訓工作納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的新格局,由省委組織部、統戰部和省社院以“兩部一院”名義聯合下發調訓文件,學員所在單位配合安排人員參加培訓,形成了“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相互支持、通力合作”的調訓機制。
同時,為徹底解決過去有的黨外干部培訓經費報銷難的問題,自2011年以來,省社院千方百計擠出經費,對參訓的計劃內學員實行吃住學全免費,為學員營造一個舒適、安靜的學習環境。
王國麟副院長形象地說,社會主義學院主要針對學員做好兩個“堂”,即課堂和飯堂,課堂上讓學員學有所成,飯堂營養可口,讓學員吃得高興,一個是精神的面包,一個是物質的面包,兩者做好了,學校的培訓工作就成功了大半。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這是近十年來省社院創造的輝煌:培訓班次由2004年的11個增加到2013年的37個,增長了236%。培訓人數由2004年的680人增加到2013年的1975人,增長了190%,10年累計培訓11000人次。
通過培訓,大部分學員相繼走上了我省各級各部門領導崗位,據不完全統計,省內現任副廳局級及以上黨外領導干部中,99%的均在不同時期在此參加過培訓,省社院成為名副其實的黨外干部成長的“搖籃”。
教學培訓與時俱進
省社院副院長吳愿學多年來參與教學培訓工作,他總結出了學員的三大特點:一是學員橫向差異大,職業覆蓋面廣,專業不一;二是垂直差異大,學歷層次不一;三是意識指向差異大,學員對統一戰線等理論學習和理解程度不一。這就決定了社院的培訓理念有別于黨校或其他干部院校,也對師資力量、培訓方式等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省社院黨組副書記蒙建明也認為,黨外干部隊伍建設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是完善多黨合作,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的必然要求,學院應在外塑形象的同時必須練好“內功”,即抓好自身的干部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
省社院現有教學科研人員12人,在進一步加強本院師資力量建設的同時,還特別增加了外聘教師力量,建立了約90人的兼職教師隊伍,邀請聘任部分省部級領導干部、民主黨派省委主要領導、知名專家學者和省直綜合廳局領導作為兼職教師,形成了一支學養深厚的師資陣容。
在師資力量為培訓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的同時,針對不同類別的黨外人士編寫教學大綱則為培訓工作指出了明確方向。在2011年貴州省委出臺《關于貫徹落實〈2010-2020年黨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訓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的指導下,2013年,省社院專門針對民主黨派、黨外代表知識分子、宗教界、新的社會階層、港澳臺僑等代表人士編寫了不同的教學大綱,這在全國31個省級社院及中央社院中尚屬首次。
在具體的培訓環節中,省社院不斷探索創新、與時俱進,培訓工作亮點紛呈。
班次設置因時而動。除了設置“全省民主黨派領導干部培訓班”、“全省黨外縣處級領導干部培訓班”等主體班次外,還針對我省換屆后新的領導班子和成員開設“新任民主黨派領導班子成員班”、“新任宗教局長培訓班”、“新任統戰部長培訓班”等等;針對市州社會主義學院開設“統一戰線理論師資培訓班”;面向基層實際開設“農村同步小康書記培訓班”、“全省黨外副鎮(鄉)長培訓班”、“同步小康·美麗鄉村建設專題研討班”等等。
課程設置量身定做。努力做到科學發展需要什么就安排什么,黨外干部成長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如提高理論修養的課程有《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解讀》《2014年全國兩會精神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等,提高學員實踐能力的課程有《政協、人大提案寫作》《提高文化認同、彰顯統戰魅力》等等。
培訓方式靈活多樣。通過“走出去與引進來”展開與外省社院聯合辦班,整合全國社院優質教學資源,取長補短,提高教學效果;邀請老一輩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與學員開展座談式教學,傳承政治薪火;圍繞“5個100工程”打造教學基地,與有關方面共建了工業產業園、農業示范園、非公經濟產業園等教學基地,組織學員到實踐基地學習,使之在實踐教學中增長才干、服務發展,講授式、開放式、座談式、體驗式、菜單式……各種靈活多樣、與時俱進的培訓方式,讓學員在社院度過一段難忘的學習時光。
理論研究凸顯特色
“需要”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教學上水平——這是省社院推進教學和科研實現良性互動的真實寫照。
2010年,由省委統戰部牽頭多家單位成立的理論學術機構——畢節試驗區研究中心落戶省社院,以此為平臺,研究中心推出了系列研究成果,為統一戰線大業提供不竭的理論和思想支持。
研究中心參與了《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2013-2020)》的起草工作,并參加國家發改委對《規劃》的論證,為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函[2013]35號文件批準這個規劃作出了積極貢獻;
《“同心”思想及其在新時期的成功探索》《科學發展觀的探索與實踐—多黨合作在畢節試驗區》等課題項目的順利開發,不僅在全國社院系統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甚至在國內理論界也引起了關注;
教師黃水源撰寫的《畢節試驗區的政治學闡釋》一書獲全國社會主義學院系統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
作為公開發表的學術刊物《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連續不斷地開設“畢節試驗區”專欄,刊發系列相關研究學術成果,使學報成為展示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
在深入開展第一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為構建精神高地,研究中心進一步發掘、學習、研究中國共產黨服務人民的優良傳統,通過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找出了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對1985年新華社記者采寫的關于赫章縣海雀村的一篇清樣報道的批示影印件,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關注,省社院黨組立即組織全院黨員干部和研究中心工作人員深入學習,將批示精神迅即轉化為統一戰線推動和參與畢節試驗區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貴州省委關于畢節試驗區建設發展情況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畢節試驗區經過26年的發展,創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助推貧困地區發展的成功經驗,希望有關方面繼續關心支持畢節發展,在多黨合作服務改革發展實踐中探索新經驗。
對此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社院黨組書記何萍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是對統一戰線服務科學發展、參與畢節試驗區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對省社院和畢節試驗區研究中心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為統一戰線服務畢節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加快同步小康進程指明了方向,社院將充分發揮畢節試驗區研究中心職能,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把試驗區改革發展理論研究作為突破點,爭取在理論研究方面走在試驗區改革發展實踐的前列,為統一戰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畢節試驗區的更大發展做出貢獻。
以此為契機,社院必將再創新的輝煌。(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