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區楊行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簡稱中心)地處北上海城鄉結合部,占地面積21 500 m2,建筑面積11 500 m2,服務面積37.91 km2,下設18個村、38個居委,常住人口19.18萬,戶籍人口6.02萬,形成1個中心、4個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11個衛生服務點的服務網絡。
近年來,中心先后被評為“上海市中醫全科社區實習培訓基地”、“上海市花園單位”,成功入圍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連續五屆蟬聯“寶山區文明單位”,2013年成功創建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以軟硬件建設為抓手,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中心在創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服務理念,重新調整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中醫藥服務區域布局,面貌煥然一新。中心內指示牌、流程圖、告示欄規范清晰,設有開放的“便民服務中心”,規范的“一人一診室”和“一床一簾”以及井然有序的電子叫號系統。此外,還設有劃分獨立區域的“中醫堂”、“愛心哺乳室”、“換尿布點”,形成診室規范化、布局合理化、服務人性化的就醫環境。
社區人才是中心的核心力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中心采取“請進、招入、送出”的辦法,夯實人才隊伍。中心不斷優化人員結構,3年來培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0名,現有副高職稱2名,中級職稱43名,碩士1名,在讀碩士3名。在強化人才培養方面,中心目前擁有上海市中醫社區“杏林新星”培養對象2名、上海市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員1名、上海市青年醫師培養資助計劃對象各1名。
近3年來,中心先后承擔市、區科委課題5項,在各級各類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8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中藥熏蒸治療跟痛癥》獲得上海市中醫藥診療特色項目。
以內涵建設為根本,推進社區服務發展
家庭醫生制工作是以全科醫生服務團隊為基礎,以居民全程、持續健康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新型服務模式。中心制定了實施家庭醫生制度“三步走”的戰略,2011年中心成為寶山區首批家庭醫生制工作試點單位,成立了1個家庭醫生工作室,逐步開始家庭醫生工作,之后在2012年和2013年又分別成立了4個和9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實現了家庭醫生地域全覆蓋。中心通過主動與村、居委聯動,發放家庭醫生名片等多元化形式擴大宣傳力度,通過居民與家庭醫生簽約,逐步建立了兩者的“伙伴”關系,并建立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預約登記、雙向轉診、健康評估等7項優惠服務,開展對社區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篩查、隨訪,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等重點人群提供家庭病床服務。中心制訂了家庭醫生績效考核方案,按照“4個率”,即簽約率、服務率、規范率和滿意率,對家庭醫生進行考核評估。2013年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工作的知曉率和滿意率分別達79.11%和92.00%,真正體現了雙方在健康促進上互動、健康信息上互通、健康服務上互信的良好服務關系。
同時,中心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積極將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中醫診療環境,改擴建形成獨立的具有濃厚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中醫堂”。中心在傳統中醫適宜技術項目做實做強基礎上,增設4個中醫專病門診和2個中醫診療特色項目(其中1個為市級項目);圍繞腦卒中后遺癥及傷殘患者開展的中醫康復服務效果明顯;采取中醫工作下沉社區,中醫科醫生每周定期下服務站進行診治。中心把中醫納入健康管理,對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等重點人群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分類制定中醫保健方案;將中醫“治未病”理念引入居民健康檔案,使居民對中醫健康保健服務的知曉率和滿意率不斷提升,中醫科年均門診量達5萬人次。2011年成為“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單位。
中心“健康智慧屋”為健康宣教提供必備設施和場所,是一種智能化、一體化的健康管理模式。社區居民在舒適的環境中通過健康自測了解自我健康狀況,提高對疾病的早期干預、療效評估和防病治病水平。對于自測中發現的早期慢性病,納入家庭醫生慢性病管理,進一步提高社區慢性病管理率;對于亞健康人群,通過引導幫助他們新建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質量。
為進一步拓寬社區衛生服務內涵,體現人道主義關懷,中心2013年完成舒緩療護病區改造,開放舒緩療護病床10張,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最后一程,真正實現“關心一個人,關懷一家人,感動一群人”的社會效益。
以文化建設為引領,促進社區服務和諧
中心始終堅持“敬業誠信、團結進取、真誠奉獻、服務社區”的服務宗旨,樹立“揚帆遠航”的服務品牌,不斷豐富拓展文化內涵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形成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通過“服務之星”評優,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組建“志愿者服務隊”,提倡互助友愛;以演講比賽、形象展示、技能比武等形式開展 “三人行”活動,激發職工集體榮譽感;主題為“弘揚職業精神、共建書香家園”的讀書活動有效提高了職工的文化素養。通過事業凝聚、物質凝聚、情感凝聚和文化凝聚,達到以人為本、和諧相處、促進工作的目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中心將繼續不斷開拓、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以科學人性化的管理、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打造高品質的社區衛生服務,為“人人享有健康服務”目標而不懈努力。
(收稿日期:2014-03-21)寶山區楊行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簡稱中心)地處北上海城鄉結合部,占地面積21 500 m2,建筑面積11 500 m2,服務面積37.91 km2,下設18個村、38個居委,常住人口19.18萬,戶籍人口6.02萬,形成1個中心、4個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11個衛生服務點的服務網絡。近年來,中心先后被評為“上海市中醫全科社區實習培訓基地”、“上海市花園單位”,成功入圍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連續五屆蟬聯“寶山區文明單位”,2013年成功創建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以軟硬件建設為抓手,提升社區服務能力中心在創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服務理念,重新調整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中醫藥服務區域布局,面貌煥然一新。中心內指示牌、流程圖、告示欄規范清晰,設有開放的“便民服務中心”,規范的“一人一診室”和“一床一簾”以及井然有序的電子叫號系統。此外,還設有劃分獨立區域的“中醫堂”、“愛心哺乳室”、“換尿布點”,形成診室規范化、布局合理化、服務人性化的就醫環境。社區人才是中心的核心力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中心采取“請進、招入、送出”的辦法,夯實人才隊伍。中心不斷優化人員結構,3年來培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0名,現有副高職稱2名,中級職稱43名,碩士1名,在讀碩士3名。在強化人才培養方面,中心目前擁有上海市中醫社區“杏林新星”培養對象2名、上海市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員1名、上海市青年醫師培養資助計劃對象各1名。近3年來,中心先后承擔市、區科委課題5項,在各級各類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8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中藥熏蒸治療跟痛癥》獲得上海市中醫藥診療特色項目。 以內涵建設為根本,推進社區服務發展家庭醫生制工作是以全科醫生服務團隊為基礎,以居民全程、持續健康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新型服務模式。中心制定了實施家庭醫生制度“三步走”的戰略,2011年中心成為寶山區首批家庭醫生制工作試點單位,成立了1個家庭醫生工作室,逐步開始家庭醫生工作,之后在2012年和2013年又分別成立了4個和9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實現了家庭醫生地域全覆蓋。中心通過主動與村、居委聯動,發放家庭醫生名片等多元化形式擴大宣傳力度,通過居民與家庭醫生簽約,逐步建立了兩者的“伙伴”關系,并建立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預約登記、雙向轉診、健康評估等7項優惠服務,開展對社區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篩查、隨訪,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等重點人群提供家庭病床服務。中心制訂了家庭醫生績效考核方案,按照“4個率”,即簽約率、服務率、規范率和滿意率,對家庭醫生進行考核評估。2013年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工作的知曉率和滿意率分別達79.11%和92.00%,真正體現了雙方在健康促進上互動、健康信息上互通、健康服務上互信的良好服務關系。同時,中心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積極將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中醫診療環境,改擴建形成獨立的具有濃厚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中醫堂”。中心在傳統中醫適宜技術項目做實做強基礎上,增設4個中醫專病門診和2個中醫診療特色項目(其中1個為市級項目);圍繞腦卒中后遺癥及傷殘患者開展的中醫康復服務效果明顯;采取中醫工作下沉社區,中醫科醫生每周定期下服務站進行診治。中心把中醫納入健康管理,對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等重點人群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分類制定中醫保健方案;將中醫“治未病”理念引入居民健康檔案,使居民對中醫健康保健服務的知曉率和滿意率不斷提升,中醫科年均門診量達5萬人次。2011年成為“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單位。中心“健康智慧屋”為健康宣教提供必備設施和場所,是一種智能化、一體化的健康管理模式。社區居民在舒適的環境中通過健康自測了解自我健康狀況,提高對疾病的早期干預、療效評估和防病治病水平。對于自測中發現的早期慢性病,納入家庭醫生慢性病管理,進一步提高社區慢性病管理率;對于亞健康人群,通過引導幫助他們新建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質量。為進一步拓寬社區衛生服務內涵,體現人道主義關懷,中心2013年完成舒緩療護病區改造,開放舒緩療護病床10張,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最后一程,真正實現“關心一個人,關懷一家人,感動一群人”的社會效益。 以文化建設為引領,促進社區服務和諧中心始終堅持“敬業誠信、團結進取、真誠奉獻、服務社區”的服務宗旨,樹立“揚帆遠航”的服務品牌,不斷豐富拓展文化內涵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形成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通過“服務之星”評優,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組建“志愿者服務隊”,提倡互助友愛;以演講比賽、形象展示、技能比武等形式開展 “三人行”活動,激發職工集體榮譽感;主題為“弘揚職業精神、共建書香家園”的讀書活動有效提高了職工的文化素養。通過事業凝聚、物質凝聚、情感凝聚和文化凝聚,達到以人為本、和諧相處、促進工作的目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中心將繼續不斷開拓、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以科學人性化的管理、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打造高品質的社區衛生服務,為“人人享有健康服務”目標而不懈努力。(收稿日期:2014-03-21)
寶山區楊行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簡稱中心)地處北上海城鄉結合部,占地面積21 500 m2,建筑面積11 500 m2,服務面積37.91 km2,下設18個村、38個居委,常住人口19.18萬,戶籍人口6.02萬,形成1個中心、4個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11個衛生服務點的服務網絡。
近年來,中心先后被評為“上海市中醫全科社區實習培訓基地”、“上海市花園單位”,成功入圍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連續五屆蟬聯“寶山區文明單位”,2013年成功創建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以軟硬件建設為抓手,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中心在創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服務理念,重新調整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中醫藥服務區域布局,面貌煥然一新。中心內指示牌、流程圖、告示欄規范清晰,設有開放的“便民服務中心”,規范的“一人一診室”和“一床一簾”以及井然有序的電子叫號系統。此外,還設有劃分獨立區域的“中醫堂”、“愛心哺乳室”、“換尿布點”,形成診室規范化、布局合理化、服務人性化的就醫環境。
社區人才是中心的核心力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中心采取“請進、招入、送出”的辦法,夯實人才隊伍。中心不斷優化人員結構,3年來培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0名,現有副高職稱2名,中級職稱43名,碩士1名,在讀碩士3名。在強化人才培養方面,中心目前擁有上海市中醫社區“杏林新星”培養對象2名、上海市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員1名、上海市青年醫師培養資助計劃對象各1名。
近3年來,中心先后承擔市、區科委課題5項,在各級各類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8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中藥熏蒸治療跟痛癥》獲得上海市中醫藥診療特色項目。
以內涵建設為根本,推進社區服務發展
家庭醫生制工作是以全科醫生服務團隊為基礎,以居民全程、持續健康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新型服務模式。中心制定了實施家庭醫生制度“三步走”的戰略,2011年中心成為寶山區首批家庭醫生制工作試點單位,成立了1個家庭醫生工作室,逐步開始家庭醫生工作,之后在2012年和2013年又分別成立了4個和9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實現了家庭醫生地域全覆蓋。中心通過主動與村、居委聯動,發放家庭醫生名片等多元化形式擴大宣傳力度,通過居民與家庭醫生簽約,逐步建立了兩者的“伙伴”關系,并建立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預約登記、雙向轉診、健康評估等7項優惠服務,開展對社區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篩查、隨訪,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等重點人群提供家庭病床服務。中心制訂了家庭醫生績效考核方案,按照“4個率”,即簽約率、服務率、規范率和滿意率,對家庭醫生進行考核評估。2013年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工作的知曉率和滿意率分別達79.11%和92.00%,真正體現了雙方在健康促進上互動、健康信息上互通、健康服務上互信的良好服務關系。
同時,中心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積極將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中醫診療環境,改擴建形成獨立的具有濃厚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中醫堂”。中心在傳統中醫適宜技術項目做實做強基礎上,增設4個中醫專病門診和2個中醫診療特色項目(其中1個為市級項目);圍繞腦卒中后遺癥及傷殘患者開展的中醫康復服務效果明顯;采取中醫工作下沉社區,中醫科醫生每周定期下服務站進行診治。中心把中醫納入健康管理,對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等重點人群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分類制定中醫保健方案;將中醫“治未病”理念引入居民健康檔案,使居民對中醫健康保健服務的知曉率和滿意率不斷提升,中醫科年均門診量達5萬人次。2011年成為“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單位。
中心“健康智慧屋”為健康宣教提供必備設施和場所,是一種智能化、一體化的健康管理模式。社區居民在舒適的環境中通過健康自測了解自我健康狀況,提高對疾病的早期干預、療效評估和防病治病水平。對于自測中發現的早期慢性病,納入家庭醫生慢性病管理,進一步提高社區慢性病管理率;對于亞健康人群,通過引導幫助他們新建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質量。
為進一步拓寬社區衛生服務內涵,體現人道主義關懷,中心2013年完成舒緩療護病區改造,開放舒緩療護病床10張,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最后一程,真正實現“關心一個人,關懷一家人,感動一群人”的社會效益。
以文化建設為引領,促進社區服務和諧
中心始終堅持“敬業誠信、團結進取、真誠奉獻、服務社區”的服務宗旨,樹立“揚帆遠航”的服務品牌,不斷豐富拓展文化內涵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形成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通過“服務之星”評優,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組建“志愿者服務隊”,提倡互助友愛;以演講比賽、形象展示、技能比武等形式開展 “三人行”活動,激發職工集體榮譽感;主題為“弘揚職業精神、共建書香家園”的讀書活動有效提高了職工的文化素養。通過事業凝聚、物質凝聚、情感凝聚和文化凝聚,達到以人為本、和諧相處、促進工作的目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中心將繼續不斷開拓、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以科學人性化的管理、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打造高品質的社區衛生服務,為“人人享有健康服務”目標而不懈努力。
(收稿日期:2014-03-21)寶山區楊行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簡稱中心)地處北上海城鄉結合部,占地面積21 500 m2,建筑面積11 500 m2,服務面積37.91 km2,下設18個村、38個居委,常住人口19.18萬,戶籍人口6.02萬,形成1個中心、4個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11個衛生服務點的服務網絡。近年來,中心先后被評為“上海市中醫全科社區實習培訓基地”、“上海市花園單位”,成功入圍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連續五屆蟬聯“寶山區文明單位”,2013年成功創建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以軟硬件建設為抓手,提升社區服務能力中心在創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服務理念,重新調整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中醫藥服務區域布局,面貌煥然一新。中心內指示牌、流程圖、告示欄規范清晰,設有開放的“便民服務中心”,規范的“一人一診室”和“一床一簾”以及井然有序的電子叫號系統。此外,還設有劃分獨立區域的“中醫堂”、“愛心哺乳室”、“換尿布點”,形成診室規范化、布局合理化、服務人性化的就醫環境。社區人才是中心的核心力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中心采取“請進、招入、送出”的辦法,夯實人才隊伍。中心不斷優化人員結構,3年來培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0名,現有副高職稱2名,中級職稱43名,碩士1名,在讀碩士3名。在強化人才培養方面,中心目前擁有上海市中醫社區“杏林新星”培養對象2名、上海市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員1名、上海市青年醫師培養資助計劃對象各1名。近3年來,中心先后承擔市、區科委課題5項,在各級各類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8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中藥熏蒸治療跟痛癥》獲得上海市中醫藥診療特色項目。 以內涵建設為根本,推進社區服務發展家庭醫生制工作是以全科醫生服務團隊為基礎,以居民全程、持續健康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新型服務模式。中心制定了實施家庭醫生制度“三步走”的戰略,2011年中心成為寶山區首批家庭醫生制工作試點單位,成立了1個家庭醫生工作室,逐步開始家庭醫生工作,之后在2012年和2013年又分別成立了4個和9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實現了家庭醫生地域全覆蓋。中心通過主動與村、居委聯動,發放家庭醫生名片等多元化形式擴大宣傳力度,通過居民與家庭醫生簽約,逐步建立了兩者的“伙伴”關系,并建立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預約登記、雙向轉診、健康評估等7項優惠服務,開展對社區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篩查、隨訪,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等重點人群提供家庭病床服務。中心制訂了家庭醫生績效考核方案,按照“4個率”,即簽約率、服務率、規范率和滿意率,對家庭醫生進行考核評估。2013年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工作的知曉率和滿意率分別達79.11%和92.00%,真正體現了雙方在健康促進上互動、健康信息上互通、健康服務上互信的良好服務關系。同時,中心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積極將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中醫診療環境,改擴建形成獨立的具有濃厚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中醫堂”。中心在傳統中醫適宜技術項目做實做強基礎上,增設4個中醫專病門診和2個中醫診療特色項目(其中1個為市級項目);圍繞腦卒中后遺癥及傷殘患者開展的中醫康復服務效果明顯;采取中醫工作下沉社區,中醫科醫生每周定期下服務站進行診治。中心把中醫納入健康管理,對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等重點人群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分類制定中醫保健方案;將中醫“治未病”理念引入居民健康檔案,使居民對中醫健康保健服務的知曉率和滿意率不斷提升,中醫科年均門診量達5萬人次。2011年成為“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單位。中心“健康智慧屋”為健康宣教提供必備設施和場所,是一種智能化、一體化的健康管理模式。社區居民在舒適的環境中通過健康自測了解自我健康狀況,提高對疾病的早期干預、療效評估和防病治病水平。對于自測中發現的早期慢性病,納入家庭醫生慢性病管理,進一步提高社區慢性病管理率;對于亞健康人群,通過引導幫助他們新建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質量。為進一步拓寬社區衛生服務內涵,體現人道主義關懷,中心2013年完成舒緩療護病區改造,開放舒緩療護病床10張,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最后一程,真正實現“關心一個人,關懷一家人,感動一群人”的社會效益。 以文化建設為引領,促進社區服務和諧中心始終堅持“敬業誠信、團結進取、真誠奉獻、服務社區”的服務宗旨,樹立“揚帆遠航”的服務品牌,不斷豐富拓展文化內涵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形成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通過“服務之星”評優,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組建“志愿者服務隊”,提倡互助友愛;以演講比賽、形象展示、技能比武等形式開展 “三人行”活動,激發職工集體榮譽感;主題為“弘揚職業精神、共建書香家園”的讀書活動有效提高了職工的文化素養。通過事業凝聚、物質凝聚、情感凝聚和文化凝聚,達到以人為本、和諧相處、促進工作的目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中心將繼續不斷開拓、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以科學人性化的管理、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打造高品質的社區衛生服務,為“人人享有健康服務”目標而不懈努力。(收稿日期:2014-03-21)
寶山區楊行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簡稱中心)地處北上海城鄉結合部,占地面積21 500 m2,建筑面積11 500 m2,服務面積37.91 km2,下設18個村、38個居委,常住人口19.18萬,戶籍人口6.02萬,形成1個中心、4個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11個衛生服務點的服務網絡。
近年來,中心先后被評為“上海市中醫全科社區實習培訓基地”、“上海市花園單位”,成功入圍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連續五屆蟬聯“寶山區文明單位”,2013年成功創建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以軟硬件建設為抓手,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中心在創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服務理念,重新調整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中醫藥服務區域布局,面貌煥然一新。中心內指示牌、流程圖、告示欄規范清晰,設有開放的“便民服務中心”,規范的“一人一診室”和“一床一簾”以及井然有序的電子叫號系統。此外,還設有劃分獨立區域的“中醫堂”、“愛心哺乳室”、“換尿布點”,形成診室規范化、布局合理化、服務人性化的就醫環境。
社區人才是中心的核心力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中心采取“請進、招入、送出”的辦法,夯實人才隊伍。中心不斷優化人員結構,3年來培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0名,現有副高職稱2名,中級職稱43名,碩士1名,在讀碩士3名。在強化人才培養方面,中心目前擁有上海市中醫社區“杏林新星”培養對象2名、上海市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員1名、上海市青年醫師培養資助計劃對象各1名。
近3年來,中心先后承擔市、區科委課題5項,在各級各類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8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中藥熏蒸治療跟痛癥》獲得上海市中醫藥診療特色項目。
以內涵建設為根本,推進社區服務發展
家庭醫生制工作是以全科醫生服務團隊為基礎,以居民全程、持續健康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新型服務模式。中心制定了實施家庭醫生制度“三步走”的戰略,2011年中心成為寶山區首批家庭醫生制工作試點單位,成立了1個家庭醫生工作室,逐步開始家庭醫生工作,之后在2012年和2013年又分別成立了4個和9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實現了家庭醫生地域全覆蓋。中心通過主動與村、居委聯動,發放家庭醫生名片等多元化形式擴大宣傳力度,通過居民與家庭醫生簽約,逐步建立了兩者的“伙伴”關系,并建立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預約登記、雙向轉診、健康評估等7項優惠服務,開展對社區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篩查、隨訪,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等重點人群提供家庭病床服務。中心制訂了家庭醫生績效考核方案,按照“4個率”,即簽約率、服務率、規范率和滿意率,對家庭醫生進行考核評估。2013年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工作的知曉率和滿意率分別達79.11%和92.00%,真正體現了雙方在健康促進上互動、健康信息上互通、健康服務上互信的良好服務關系。
同時,中心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積極將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中醫診療環境,改擴建形成獨立的具有濃厚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中醫堂”。中心在傳統中醫適宜技術項目做實做強基礎上,增設4個中醫專病門診和2個中醫診療特色項目(其中1個為市級項目);圍繞腦卒中后遺癥及傷殘患者開展的中醫康復服務效果明顯;采取中醫工作下沉社區,中醫科醫生每周定期下服務站進行診治。中心把中醫納入健康管理,對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等重點人群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分類制定中醫保健方案;將中醫“治未病”理念引入居民健康檔案,使居民對中醫健康保健服務的知曉率和滿意率不斷提升,中醫科年均門診量達5萬人次。2011年成為“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單位。
中心“健康智慧屋”為健康宣教提供必備設施和場所,是一種智能化、一體化的健康管理模式。社區居民在舒適的環境中通過健康自測了解自我健康狀況,提高對疾病的早期干預、療效評估和防病治病水平。對于自測中發現的早期慢性病,納入家庭醫生慢性病管理,進一步提高社區慢性病管理率;對于亞健康人群,通過引導幫助他們新建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質量。
為進一步拓寬社區衛生服務內涵,體現人道主義關懷,中心2013年完成舒緩療護病區改造,開放舒緩療護病床10張,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最后一程,真正實現“關心一個人,關懷一家人,感動一群人”的社會效益。
以文化建設為引領,促進社區服務和諧
中心始終堅持“敬業誠信、團結進取、真誠奉獻、服務社區”的服務宗旨,樹立“揚帆遠航”的服務品牌,不斷豐富拓展文化內涵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形成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通過“服務之星”評優,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組建“志愿者服務隊”,提倡互助友愛;以演講比賽、形象展示、技能比武等形式開展 “三人行”活動,激發職工集體榮譽感;主題為“弘揚職業精神、共建書香家園”的讀書活動有效提高了職工的文化素養。通過事業凝聚、物質凝聚、情感凝聚和文化凝聚,達到以人為本、和諧相處、促進工作的目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中心將繼續不斷開拓、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以科學人性化的管理、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打造高品質的社區衛生服務,為“人人享有健康服務”目標而不懈努力。
(收稿日期:2014-03-21)寶山區楊行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簡稱中心)地處北上海城鄉結合部,占地面積21 500 m2,建筑面積11 500 m2,服務面積37.91 km2,下設18個村、38個居委,常住人口19.18萬,戶籍人口6.02萬,形成1個中心、4個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11個衛生服務點的服務網絡。近年來,中心先后被評為“上海市中醫全科社區實習培訓基地”、“上海市花園單位”,成功入圍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連續五屆蟬聯“寶山區文明單位”,2013年成功創建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以軟硬件建設為抓手,提升社區服務能力中心在創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服務理念,重新調整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中醫藥服務區域布局,面貌煥然一新。中心內指示牌、流程圖、告示欄規范清晰,設有開放的“便民服務中心”,規范的“一人一診室”和“一床一簾”以及井然有序的電子叫號系統。此外,還設有劃分獨立區域的“中醫堂”、“愛心哺乳室”、“換尿布點”,形成診室規范化、布局合理化、服務人性化的就醫環境。社區人才是中心的核心力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中心采取“請進、招入、送出”的辦法,夯實人才隊伍。中心不斷優化人員結構,3年來培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0名,現有副高職稱2名,中級職稱43名,碩士1名,在讀碩士3名。在強化人才培養方面,中心目前擁有上海市中醫社區“杏林新星”培養對象2名、上海市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員1名、上海市青年醫師培養資助計劃對象各1名。近3年來,中心先后承擔市、區科委課題5項,在各級各類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8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中藥熏蒸治療跟痛癥》獲得上海市中醫藥診療特色項目。 以內涵建設為根本,推進社區服務發展家庭醫生制工作是以全科醫生服務團隊為基礎,以居民全程、持續健康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新型服務模式。中心制定了實施家庭醫生制度“三步走”的戰略,2011年中心成為寶山區首批家庭醫生制工作試點單位,成立了1個家庭醫生工作室,逐步開始家庭醫生工作,之后在2012年和2013年又分別成立了4個和9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實現了家庭醫生地域全覆蓋。中心通過主動與村、居委聯動,發放家庭醫生名片等多元化形式擴大宣傳力度,通過居民與家庭醫生簽約,逐步建立了兩者的“伙伴”關系,并建立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預約登記、雙向轉診、健康評估等7項優惠服務,開展對社區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篩查、隨訪,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等重點人群提供家庭病床服務。中心制訂了家庭醫生績效考核方案,按照“4個率”,即簽約率、服務率、規范率和滿意率,對家庭醫生進行考核評估。2013年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工作的知曉率和滿意率分別達79.11%和92.00%,真正體現了雙方在健康促進上互動、健康信息上互通、健康服務上互信的良好服務關系。同時,中心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積極將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中醫診療環境,改擴建形成獨立的具有濃厚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中醫堂”。中心在傳統中醫適宜技術項目做實做強基礎上,增設4個中醫專病門診和2個中醫診療特色項目(其中1個為市級項目);圍繞腦卒中后遺癥及傷殘患者開展的中醫康復服務效果明顯;采取中醫工作下沉社區,中醫科醫生每周定期下服務站進行診治。中心把中醫納入健康管理,對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等重點人群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分類制定中醫保健方案;將中醫“治未病”理念引入居民健康檔案,使居民對中醫健康保健服務的知曉率和滿意率不斷提升,中醫科年均門診量達5萬人次。2011年成為“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單位。中心“健康智慧屋”為健康宣教提供必備設施和場所,是一種智能化、一體化的健康管理模式。社區居民在舒適的環境中通過健康自測了解自我健康狀況,提高對疾病的早期干預、療效評估和防病治病水平。對于自測中發現的早期慢性病,納入家庭醫生慢性病管理,進一步提高社區慢性病管理率;對于亞健康人群,通過引導幫助他們新建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質量。為進一步拓寬社區衛生服務內涵,體現人道主義關懷,中心2013年完成舒緩療護病區改造,開放舒緩療護病床10張,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最后一程,真正實現“關心一個人,關懷一家人,感動一群人”的社會效益。 以文化建設為引領,促進社區服務和諧中心始終堅持“敬業誠信、團結進取、真誠奉獻、服務社區”的服務宗旨,樹立“揚帆遠航”的服務品牌,不斷豐富拓展文化內涵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形成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通過“服務之星”評優,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組建“志愿者服務隊”,提倡互助友愛;以演講比賽、形象展示、技能比武等形式開展 “三人行”活動,激發職工集體榮譽感;主題為“弘揚職業精神、共建書香家園”的讀書活動有效提高了職工的文化素養。通過事業凝聚、物質凝聚、情感凝聚和文化凝聚,達到以人為本、和諧相處、促進工作的目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中心將繼續不斷開拓、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以科學人性化的管理、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打造高品質的社區衛生服務,為“人人享有健康服務”目標而不懈努力。(收稿日期:201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