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虹++++石濟順+++崔明+++龔慧+++浦駿++++李永超
摘 要 目的:探討社區心理干預對腫瘤患者和家屬焦慮及抑郁的影響。方法:將225例腫瘤患者及家屬隨機分為心理干預組115例和對照組110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評估。結果:干預前患者及家屬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高于常模;干預后,干預組患者及家屬的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較對照組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腫瘤患者及家屬不同程度存在焦慮和抑郁。全科模式的心理干預能夠改善社區腫瘤患者和家屬的焦慮及抑郁狀況,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腫瘤心理干預家屬焦慮抑郁社區
中圖分類號:R39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2-0047-04
Analysis of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the tumou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CHEN Yuanhong, SHI Jishun, CUI Ming, GONG Hui, PU Jun, LI Yongchao
(1.Da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0; 2. Dingha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3; 3.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Association of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20; 4.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the tumou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Methods: The number of 225 tumou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115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110 cases.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were used for evaluation.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al one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The tumou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GP model can improv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the tumou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tumou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amily member; anxiety; depression; community
本研究探討社區心理干預對腫瘤患者及家屬負性情緒的影響。
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
患者入組標準:①年齡≥18歲;②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為惡性腫瘤;③抗癌治療完成后2個月以上;④無精神認知障礙;⑤預計生存期在3個月以上;⑥簽署知情同意書。家屬指患者配偶,喪偶或離異者為承擔患者主要照顧任務并共同生活的直系親屬。
排除:①既往有精神疾病史;②精神疾患陽性家族史;③有嚴重視聽障礙可能影響問卷調查者。
2010年1月至12月,我中心管轄的社區腫瘤患者225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心理干預組115例,對照組110例。結果干預組2例未完成干預,1例失訪,實際完成干預112例;對照組1例失訪,1例死亡。
兩組患者及家屬的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等一般人口學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病程、癌癥種類、接受的診療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研究工具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1]
此量表采用1~4級評分,含有20個項目,總分低于50分者為正常;50~60分為輕度焦慮,61~70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
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1]
此量表類似SAS,含有20個項目,總分50~60分為輕度抑郁,61~70分為中度抑郁,﹥70分為重度抑郁。
研究方法
組建心理干預工作團隊
成員由全科醫師、心理咨詢師、社區護士、康復醫師、志愿者組成。心理咨詢師以團體咨詢及家庭治療為主;全科醫師主要負責日常健康管理,開展心理問題電話及上門咨詢;其他成員分別承擔日常護理、常規康復及生活照顧等。
心理干預及實施
①成立心理干預活動團隊以病種劃分,每組15~20例。②建立咨訪關系良好的咨訪關系是整個工作的基礎,使用方法包括情感體驗、提高自尊、認同和移情[2]。③認知治療對有抑郁情緒的對象,進行理性情緒治療,改變不良認知,逐漸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④行為治療對有焦慮情緒者,通過深度肌肉放松技術拮抗條件性焦慮;應用自信心訓練技術,使對象克服社交恐懼,改善人際關系。⑤居家干預重點在改善家庭成員關系,建立和諧家庭,每周2次電話或面晤與患者家屬交談一次。要求患者與家屬間每日溝通30 min;心理咨詢師每月至少與患者及家屬面談1次。⑥團體心理咨詢開展團體咨詢及活動,要求患者和家屬一同參加,每月1次。共同探討關心話題,相互支持和鼓勵。
結果
干預前腫瘤患者及家屬焦慮、抑郁SAS、SDS評分
干預前129例患者SAS平均為(55.41±9.96)分,家屬平均為(58.21±9.73)分;干預前129例患者SDS平均值為(57.69±9.72)分,家屬為(60.12±9.46)分,家屬的焦慮、抑郁評分均高于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
患者干預前干預組與對照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3兩組家屬干預前后SAS、SDS評分
干預后干預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討論
腫瘤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抑郁分析
本研究表明,腫瘤患者及家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及抑郁,且家屬較患者更易出現。腫瘤作為一種危害生命的負性生活事件,對個體會造成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面對疾病的危險,患者感到無助、失落、悲哀,從而產生抑郁情緒。而患者可能面臨的各種治療的痛苦,外表形象受損、殘缺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不確定性,致使患者出現不安、焦慮甚至恐懼。研究顯示,疾病治療的不確定感是焦慮和抑郁的重要影響因素,不確定感水平越高,焦慮、抑郁水平也越高[3]。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多種因素可在疾病過程中影響患者家屬情緒并導致抑郁。如Kurtz等[4]發現患者的癥狀和抑郁程度越嚴重,配偶的日常安排和社會功能受影響程度就越深,并易于導致配偶出現抑郁。在患者確診為惡性腫瘤那一刻起,家屬一方面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又往往因為隱藏病情或試圖保持家庭的正常感覺而缺乏與患者交流;另一方面又急于調整自己,希望了解更多病情及治療措施,從而使自己成為患者身體和精神上的支持者。與患者相比較,家屬面對更多的應激源,因此更易出現焦慮、抑郁。
心理干預對腫瘤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
本研究表明,心理干預能改善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通過干預及提高疾病的認知,可以增強心理安全感;照顧技能的提高能減輕患者的不適;對腫瘤認知的提高可以減輕對疾病的不確定性認識,穩定情緒。
重塑家庭成員的關系能帶來積極的效果。出于對患者的保護,家屬往往傾向掩飾或沉默,而患者往往充滿疑慮,這種溝通模式容易使家庭成員間產生隔閡。心理干預中采用了情感疏泄、家庭療法,患者及家屬共同參加團體活動使患者及家屬彼此有更多的溝通、相互理解和支持,減少隔閡和誤會。心理干預使患者的社會支持度得到提高,能夠最大限度的減輕心理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生命質量[5-6],患者家屬的負性情緒也能得到改善[7]。
參考文獻
汪向東, 王希林, 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 北京: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 1999: 194-197, 235-238.
傅安球. 心理咨詢師培訓教程[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403-407.
劉素波, 韓書芝. 減輕慢性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護理進展[J]. 河北醫藥, 2009, 31(18): 2 480-2 481.
Kurtz ME, Kurtz JC, Stommel M, et al. Predi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of geriatric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 longitudinal view[J]. Support care Cancer, 2002, 10(6): 494-501.
石濟順, 范擎松, 龔慧, 等. 全科模式下心理干預對社區腫瘤患者社會支持的影響[J].中國腫瘤, 2012, 21(5): 343-345.
石濟順, 孫宏偉, 龔慧, 等. 全科模式下心理干預對社區腫瘤患者生命質量影響的研究[J]. 上海預防醫學, 2012, 24(5): 270-273.
肖寧. 心理干預對腦腫瘤患者家屬負性情緒的影響[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7, 24(10B): 14-15, 43.
(收稿日期:2014-02-07)
結果
干預前腫瘤患者及家屬焦慮、抑郁SAS、SDS評分
干預前129例患者SAS平均為(55.41±9.96)分,家屬平均為(58.21±9.73)分;干預前129例患者SDS平均值為(57.69±9.72)分,家屬為(60.12±9.46)分,家屬的焦慮、抑郁評分均高于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
患者干預前干預組與對照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3兩組家屬干預前后SAS、SDS評分
干預后干預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討論
腫瘤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抑郁分析
本研究表明,腫瘤患者及家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及抑郁,且家屬較患者更易出現。腫瘤作為一種危害生命的負性生活事件,對個體會造成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面對疾病的危險,患者感到無助、失落、悲哀,從而產生抑郁情緒。而患者可能面臨的各種治療的痛苦,外表形象受損、殘缺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不確定性,致使患者出現不安、焦慮甚至恐懼。研究顯示,疾病治療的不確定感是焦慮和抑郁的重要影響因素,不確定感水平越高,焦慮、抑郁水平也越高[3]。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多種因素可在疾病過程中影響患者家屬情緒并導致抑郁。如Kurtz等[4]發現患者的癥狀和抑郁程度越嚴重,配偶的日常安排和社會功能受影響程度就越深,并易于導致配偶出現抑郁。在患者確診為惡性腫瘤那一刻起,家屬一方面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又往往因為隱藏病情或試圖保持家庭的正常感覺而缺乏與患者交流;另一方面又急于調整自己,希望了解更多病情及治療措施,從而使自己成為患者身體和精神上的支持者。與患者相比較,家屬面對更多的應激源,因此更易出現焦慮、抑郁。
心理干預對腫瘤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
本研究表明,心理干預能改善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通過干預及提高疾病的認知,可以增強心理安全感;照顧技能的提高能減輕患者的不適;對腫瘤認知的提高可以減輕對疾病的不確定性認識,穩定情緒。
重塑家庭成員的關系能帶來積極的效果。出于對患者的保護,家屬往往傾向掩飾或沉默,而患者往往充滿疑慮,這種溝通模式容易使家庭成員間產生隔閡。心理干預中采用了情感疏泄、家庭療法,患者及家屬共同參加團體活動使患者及家屬彼此有更多的溝通、相互理解和支持,減少隔閡和誤會。心理干預使患者的社會支持度得到提高,能夠最大限度的減輕心理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生命質量[5-6],患者家屬的負性情緒也能得到改善[7]。
參考文獻
汪向東, 王希林, 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 北京: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 1999: 194-197, 235-238.
傅安球. 心理咨詢師培訓教程[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403-407.
劉素波, 韓書芝. 減輕慢性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護理進展[J]. 河北醫藥, 2009, 31(18): 2 480-2 481.
Kurtz ME, Kurtz JC, Stommel M, et al. Predi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of geriatric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 longitudinal view[J]. Support care Cancer, 2002, 10(6): 494-501.
石濟順, 范擎松, 龔慧, 等. 全科模式下心理干預對社區腫瘤患者社會支持的影響[J].中國腫瘤, 2012, 21(5): 343-345.
石濟順, 孫宏偉, 龔慧, 等. 全科模式下心理干預對社區腫瘤患者生命質量影響的研究[J]. 上海預防醫學, 2012, 24(5): 270-273.
肖寧. 心理干預對腦腫瘤患者家屬負性情緒的影響[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7, 24(10B): 14-15, 43.
(收稿日期:2014-02-07)
結果
干預前腫瘤患者及家屬焦慮、抑郁SAS、SDS評分
干預前129例患者SAS平均為(55.41±9.96)分,家屬平均為(58.21±9.73)分;干預前129例患者SDS平均值為(57.69±9.72)分,家屬為(60.12±9.46)分,家屬的焦慮、抑郁評分均高于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
患者干預前干預組與對照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3兩組家屬干預前后SAS、SDS評分
干預后干預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討論
腫瘤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抑郁分析
本研究表明,腫瘤患者及家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及抑郁,且家屬較患者更易出現。腫瘤作為一種危害生命的負性生活事件,對個體會造成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面對疾病的危險,患者感到無助、失落、悲哀,從而產生抑郁情緒。而患者可能面臨的各種治療的痛苦,外表形象受損、殘缺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不確定性,致使患者出現不安、焦慮甚至恐懼。研究顯示,疾病治療的不確定感是焦慮和抑郁的重要影響因素,不確定感水平越高,焦慮、抑郁水平也越高[3]。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多種因素可在疾病過程中影響患者家屬情緒并導致抑郁。如Kurtz等[4]發現患者的癥狀和抑郁程度越嚴重,配偶的日常安排和社會功能受影響程度就越深,并易于導致配偶出現抑郁。在患者確診為惡性腫瘤那一刻起,家屬一方面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又往往因為隱藏病情或試圖保持家庭的正常感覺而缺乏與患者交流;另一方面又急于調整自己,希望了解更多病情及治療措施,從而使自己成為患者身體和精神上的支持者。與患者相比較,家屬面對更多的應激源,因此更易出現焦慮、抑郁。
心理干預對腫瘤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
本研究表明,心理干預能改善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通過干預及提高疾病的認知,可以增強心理安全感;照顧技能的提高能減輕患者的不適;對腫瘤認知的提高可以減輕對疾病的不確定性認識,穩定情緒。
重塑家庭成員的關系能帶來積極的效果。出于對患者的保護,家屬往往傾向掩飾或沉默,而患者往往充滿疑慮,這種溝通模式容易使家庭成員間產生隔閡。心理干預中采用了情感疏泄、家庭療法,患者及家屬共同參加團體活動使患者及家屬彼此有更多的溝通、相互理解和支持,減少隔閡和誤會。心理干預使患者的社會支持度得到提高,能夠最大限度的減輕心理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生命質量[5-6],患者家屬的負性情緒也能得到改善[7]。
參考文獻
汪向東, 王希林, 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 北京: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 1999: 194-197, 235-238.
傅安球. 心理咨詢師培訓教程[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403-407.
劉素波, 韓書芝. 減輕慢性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護理進展[J]. 河北醫藥, 2009, 31(18): 2 480-2 481.
Kurtz ME, Kurtz JC, Stommel M, et al. Predi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of geriatric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 longitudinal view[J]. Support care Cancer, 2002, 10(6): 494-501.
石濟順, 范擎松, 龔慧, 等. 全科模式下心理干預對社區腫瘤患者社會支持的影響[J].中國腫瘤, 2012, 21(5): 343-345.
石濟順, 孫宏偉, 龔慧, 等. 全科模式下心理干預對社區腫瘤患者生命質量影響的研究[J]. 上海預防醫學, 2012, 24(5): 270-273.
肖寧. 心理干預對腦腫瘤患者家屬負性情緒的影響[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7, 24(10B): 14-15, 43.
(收稿日期:201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