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瑩瑩
摘要:選取寧夏典型移民示范區銀川永寧縣的閩寧鎮為研究區域,采用參與式農村評估的方法,在劃分農戶的生計方式的基礎上,對不同生計方式下農戶的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地利用效率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生計方式下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與用地效率之間呈顯著差異。表現為純農戶種植結構單一,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非農戶種植結構單一,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兼業戶的種植結構復雜。兼業戶和非農戶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純農戶。比較3種土地利用方式,發現純農戶所獲得的收益最高。農業兼業化現象,使得農戶對農業的投入減少和農業管理弱化。
關鍵詞:農戶;生計類型;土地利用變化;土地利用效率
中圖分類號:S15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8-1950-05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and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in Ecological Migration Area
BIAN Ying-y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 Minning town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and the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farmers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and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ure agriculture households planting structure was single. Food crops were mainly planted. The agriculture-dependent households planting structure was single and cash crops were mainly planted. The off-farm dependent households planting structure was complex. The agriculture-dependent household and the off-farm dependent households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ure agriculture households. Comparing three types of land use patterns, the pure agriculture households obtained the highest land revenue. Because of getting continuously involved in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farmers reduced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Key words: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ies;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發展中國家的生計多樣化與土地利用之間的聯系[1-7]。一些學者認為,由于農戶生計方式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不論是農業活動還是非農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會在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上產生競爭,從而影響土地的利用效率。另有些學者認為,非農活動增加了農戶的總收入,促使其有足夠多的資本和更大的可能性去增加土地投入[8],有助于土地集約利用、技術與品種的采用[9]。因此,研究生態移民區不同生計方式下農戶的土地利用變化與效率,有助于揭示農戶生計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了解農戶如何根據自身土地的現實情況改變土地利用方式,進而增加收入。為進一步拓寬該地區移民收入的增收渠道,完善針對移民村制定主要產業的后續配套政策和措施提供重要依據,為移民村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提供科學支持。
1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位于賀蘭山風口地帶,這里氣候干旱,土層淺,沙質土地,地表干燥[10]。主要居住著從西吉縣搬遷移民來的貧困戶,全鎮國土面積5 600 hm2,其中耕地面積2 446.67 hm2,下轄福寧村、木蘭村、武河村、園藝村和玉海村5個行政村,共有68個村民小組,6 583戶農戶。該鎮從吊莊移民村發展成生態移民示范區,該地區農戶已初步形成了適合當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較強的典型性。
1.2研究方法
首先,從永寧縣相關部門收集自然、社會、經濟統計資料,然后進行農戶調查以獲取相關數據。樣本的選擇依據平均分布和具有代表性的原則,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2012年6月、10月,在每個自然村選取10~15戶農戶進行問卷調查。共調查農戶家庭67戶,收回有效問卷51份,有效問卷率76.1%。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家庭基本情況(包括家庭成員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②耕地的投入產出情況(包括耕地面積、類型,作物種類、產量,施肥情況等);③外出務工情況(包括務工地點、職業類型、工作時間、工資收入等)。
1.3數據處理
1.3.1農戶生計方式劃分按照非農戶化程度及農戶生計多樣化的差異,綜合已有農戶類型劃分的研究成果[11],利用農戶兼業程度(非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 對農戶進行分類。具體標準是:非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少于10%的農戶為純農戶,介于10%~50%的為兼業戶,50%以上的為非農戶[12]。
1.3.2生計多樣化指數生計多樣化指數用于描述農戶生計多元化程度。根據農戶從事生計活動的種類,將農戶從事的每種生計活動賦值為1,如果農戶從事養殖業、種植業兩種生計活動,則其生計多樣化指數值賦2[13]。
D=(d1+d2+…+dn)/n
式中,di為第i個農戶的生計多樣化指數,n為該區的農戶個數,D為該地區的生計多樣指數。
1.3.3復種指數復種指數是衡量耕地資源集約化利用程度的基礎性指標。
MCI=AS/AC×100%
式中,MCI指耕地復種指數(%),AS指全年作物總播種面積(hm2),AC指總耕地面積(hm2)[14]。
2結果與分析
2.1農戶的生計方式
根據調查資料,將農戶從事的生計活動劃分為種植、養殖、打工、運輸、經商、在企事業單位任職等,其中種植、養殖屬于農業活動,其他為非農業活動。按照農戶兼業化程度,劃分純農戶15戶,非農戶15戶,兼業戶21戶。
按照兼業戶、非農戶、純農戶的順序,生計多樣化指數逐漸減小。純農戶主要從事建筑業,非農戶主要打零工,兼業戶打零工、做生意的較多(表1)。
調查分析,隨著年齡的增大,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會逐漸增多。非農戶家庭成員受教育的時間最短,月收入最高、工作時間最短。兼業戶受教育時間最長,工作時間多于非農戶,打工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65.24%。純農戶,每戶有1.71人外出打工,工作的時間最長,但是打工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不足50%,受教育時間介于非農戶和兼業戶之間(圖1)。
2.2農戶種植結構的變化
近年來,純農戶的種植結構變化明顯,種植枸杞的比例不斷升高,種植玉米比例維持穩定。枸杞采摘期長,農戶將晾曬后的果實分成不同等級,價格最高可賣80元/kg,經濟收益較高。2010年該類農戶多采用小麥套種玉米的方式,但2012年已基本不采用該種種植方式(圖2)。純農戶一般維持穩定的糧食作物比例,只在短期內適當種植可取得較高經濟收益的作物,種植結構較單一。但會伴隨著某種經濟作物收益的增加,逐漸加大該種作物的種植比例。
而兼業戶種植結構較復雜,除種植小麥、玉米、枸杞外,還有的種了釀酒葡萄、胡麻和油葵等。該類農戶的玉米種植比例始終保持在種植面積的50%以上。枸杞比例在增加,2012年為19.35%。由于政策影響,2012年釀酒葡萄種植比例增加到0.27%(圖3)。兼業戶種植結構復雜,他們愿意嘗試種植從未種過的經濟作物。
非農戶種植結構簡單,釀酒葡萄是主要種植的作物。2010年種植比例為72%,到2012年為100%(圖4)。非農戶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增加了農作物生產的機會成本。
2.3農戶對土地的物資投入
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物資投入主要包括種子、肥料、農藥、地膜、農業機械以及農業技術等,將這些物資投入轉化成貨幣的形式以便于比較。
從2010年到2012年,純農戶和非農戶對土地的物資投入在逐年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種子、肥料、農藥等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由于釀酒葡萄遭遇病蟲害侵襲,非農戶停止了對其的物質投入。兼業戶由于增加了枸杞和釀酒葡萄的種植面積而增加了物資投入(表2)。由于兼業戶的家庭收入是3種農戶中最高的,因此他們會加大對土地的投入,以獲得更多的產出。
2.4農戶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
被調查的農戶家庭中,所有的男性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因為農業生產效率相對低下,故婦女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老人和孩子作為補充勞動力。農戶更多的是采用雇傭機械進行農業生產的方式。農業生產機械化使農戶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逐年在減少。2012年各種生計方式下農戶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只相當于2010年的1/4。耕地相鄰的農戶一起雇傭拖拉機播種和收割,來分攤雇傭的費用,較大程度地降低了農業生產勞動力的成本投入。
2.5農戶的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純農戶的復種指數在下降,而兼業戶的復種指數在上升,這些農戶不但將自家的耕地全部種滿,往往還租種他人的土地。非農戶的復種指數在一度上升后又下降到2012年的1.00(表3)。
純農戶的土地經營面積相對穩定,該類農戶的家庭收入主要是來源于農業生產,他們只有在保證土地經營規模的前提下才有穩定的家庭收入。非農戶的土地經營面積增加,他們愿意把大量資金投入到高產作物上。而兼業戶的種植規模變化較大,主要是因為該類農戶會根據家庭的具體情況配置土地資源,調整種植結構。研究區內土地流轉現象雖已發生,但流轉的規模和數量都不大,致使不同生計方式下農戶的土地經營規模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動。
2.6農戶的土地收益分析
對于農業生產來說,其投入指標可以用土地、資本和勞動力投入的數量來表征[15]。用“農戶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量”來表示勞動力投入,包括在翻地、播種、施肥和農藥以及收獲和其他田間管理任務上花費的時間;用農戶擁有的耕地數量表示土地投入;用農業支出表示對土地的資本投入,主要包括農藥、化肥、種子、農業機械支出、灌溉以及其他日常的服務等;產出指標用農業總產出表示。
經過總結比較發現,純農戶2011年的土地產出最高;兼業型農戶的土地產出逐年升高;非農戶的土地產出逐年下降。2010-2012年隨時間的推移農戶土地的平均收益在增加。非農戶成虧損的狀態,只是虧損的程度在逐漸減輕;而兼業戶在由虧損轉為盈利;純農戶一直成盈利(表4)。
3結論與討論
3.1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
純農戶很少轉讓、轉租自己的土地,他們對土地投入的勞動力最多。對土地的物資投入力度介于兼業戶和非農戶之間。這類農戶通常種植收成較穩定的作物,糧食作物的種植比例超過土地面積的50%;非農戶會包租他人的土地,以提高土地的經濟收益。由于家中勞動力缺乏,他們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最少。但他們會根據收入多少,不斷地調整對土地的物資投入額度。這些農戶選擇種植經濟作物的面積往往超過耕地總面積的50%,種植結構較單一;而兼業戶則會根據家庭的需要不斷改變種植作物的種類,一般不輕易嘗試新的作物,以種植穩定收成的傳統作物為主,這類農戶獲得的土地收益最多。比較3種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地收益發現,純農戶所獲得的凈收益最高。
3.2農戶兼業化與土地利用效率
隨著第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兼業收入已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土地稀缺而勞動力富余的情況下,農戶會通過加大化肥投入量等方式來彌補土地資源的不足,而當農戶非農工作時間提高時,就會出現農戶降低生產資料投入的現象[16]。農戶兼業化對土地利用方式和行為選擇影響較為顯著,不同類型農戶對土地的投入行為、施肥行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經營規模存在很大的差異。總體上說,農戶的兼業行為會對土地的資本投入、勞動投入、施肥數量、土地利用程度等產生負面的影響,其中非農戶的表現最為明顯。
3.3土地利用行為與土地利用效率
不同的土地利用行為導致土地的利用效率存在著差異,從差異大小來講,兼業農戶略大于純農戶,并且二者都遠遠大于非農戶。這說明農戶適當進行兼業經營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當兼業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影響土地的利用效率。從土地利用效率來看,兼業戶在土地利用效率方面遠遠高于其他兩種類型的農戶。因此,在廣大農村地區應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將閑置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轉移到專業農戶手中,實現規模經營,盡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通過研究還發現,不同生計方式下農戶的土地利用變化與用地效率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具體表現在“非農化程度最低”的純農戶和“非農化程度最高”的非農戶的種植結構單一,兼業戶和非農戶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純農戶。由于距離城市較近,鄉鎮經濟重心向非農產業轉移,對農業的投入減少,農業管理弱化,并出現農業兼業化、副業化等現象。政府的強制性種植措施未能與農戶的經濟利益相掛鉤,使務農效率降低,部分農民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在土地利用方面,耕地面積減少甚至嚴重缺乏已經成為制約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但因農業生產的經濟收益低也導致存在對土地“圈而不用”浪費閑置的現象。
參考文獻:
[1] BARROW C J, HICHAM H. Two complimentary and integrated land uses of the western High Atlas Mountains, Morocco: The potential for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J]. Applied Geography, 2000, 20∶369-394.
[2] ELLIS F, MODE N. Livelihoods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in Tanzania [J]. World Development, 2003, 31(8):1367-1384.
[3] HOLDEN S, SHIFERAW B, PENDER J. Non-farm income, household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favou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J]. Food Policy, 2004, 29:369-392.
[4] EIJA SOINI. Land use change patterns and livelihood dynamics on the slopes of Mt. Kilimanjaro, Tanzania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5,85:306-323.
[5] GINA KOCZBERSKI, GEORGE N C. Making a living: Land pressures and changing livelihood strategies among oil palmsettlers in Papua New Guinea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5, 85:324-339.
[6] MCCUSKER B, CARR E R. The co-production of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 [J]. Geoforum,2006,37(5):790-804.
[7] BRADSTOCK A. Land reform and livelihoods in South Africa's Northern Cape Province[J]. Land Use Policy,2006,23(3):247-259.
[8] PENDER J.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 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 and East Africa [J]. Food Policy,2004,29:339-367.
[9] RANSOM J K, PAUDYAL K, ADHIKARI K. Adoption of improved maize varieties in the hills of Nepal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9(3):299-305.
[10] 劉秉儒,宋乃平,楊新國.荒漠草原區農戶和社區自愿參與土地退化防治行動機制構建——以賀蘭山東麓生態移民村為例[J]. 生態經濟,2011(3):34-36.
[11] 閻建忠,卓仁貴,謝德體,等.不同生計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三峽庫區典型村的實證研究[J].地理學報,2009,6(2):221-223.
[12] 陳曉紅.經濟發達地區農戶兼業及其因素分析[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10):90-94.
[13] 閻建忠,吳瑩瑩,張鐿鋰,等.青藏高原東部樣帶農牧民生計的多樣化[J].地理學報,2009,6(2):221-223.
[14] 金姝蘭,徐彩球,潘華華.我國糧食主產區耕地復種指數變化特征與潛力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4):201-204.
[15] 趙芝俊,張杜梅.近20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的變動趨勢[J].中國農村經濟,2006(3):4-12.
[16] 李慶,林光華,何軍.農民兼業化與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相關性研究——基于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數據的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3):27-32.
(責任編輯羅亞軍)
[2] ELLIS F, MODE N. Livelihoods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in Tanzania [J]. World Development, 2003, 31(8):1367-1384.
[3] HOLDEN S, SHIFERAW B, PENDER J. Non-farm income, household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favou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J]. Food Policy, 2004, 29:369-392.
[4] EIJA SOINI. Land use change patterns and livelihood dynamics on the slopes of Mt. Kilimanjaro, Tanzania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5,85:306-323.
[5] GINA KOCZBERSKI, GEORGE N C. Making a living: Land pressures and changing livelihood strategies among oil palmsettlers in Papua New Guinea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5, 85:324-339.
[6] MCCUSKER B, CARR E R. The co-production of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 [J]. Geoforum,2006,37(5):790-804.
[7] BRADSTOCK A. Land reform and livelihoods in South Africa's Northern Cape Province[J]. Land Use Policy,2006,23(3):247-259.
[8] PENDER J.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 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 and East Africa [J]. Food Policy,2004,29:339-367.
[9] RANSOM J K, PAUDYAL K, ADHIKARI K. Adoption of improved maize varieties in the hills of Nepal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9(3):299-305.
[10] 劉秉儒,宋乃平,楊新國.荒漠草原區農戶和社區自愿參與土地退化防治行動機制構建——以賀蘭山東麓生態移民村為例[J]. 生態經濟,2011(3):34-36.
[11] 閻建忠,卓仁貴,謝德體,等.不同生計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三峽庫區典型村的實證研究[J].地理學報,2009,6(2):221-223.
[12] 陳曉紅.經濟發達地區農戶兼業及其因素分析[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10):90-94.
[13] 閻建忠,吳瑩瑩,張鐿鋰,等.青藏高原東部樣帶農牧民生計的多樣化[J].地理學報,2009,6(2):221-223.
[14] 金姝蘭,徐彩球,潘華華.我國糧食主產區耕地復種指數變化特征與潛力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4):201-204.
[15] 趙芝俊,張杜梅.近20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的變動趨勢[J].中國農村經濟,2006(3):4-12.
[16] 李慶,林光華,何軍.農民兼業化與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相關性研究——基于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數據的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3):27-32.
(責任編輯羅亞軍)
[2] ELLIS F, MODE N. Livelihoods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in Tanzania [J]. World Development, 2003, 31(8):1367-1384.
[3] HOLDEN S, SHIFERAW B, PENDER J. Non-farm income, household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favou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J]. Food Policy, 2004, 29:369-392.
[4] EIJA SOINI. Land use change patterns and livelihood dynamics on the slopes of Mt. Kilimanjaro, Tanzania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5,85:306-323.
[5] GINA KOCZBERSKI, GEORGE N C. Making a living: Land pressures and changing livelihood strategies among oil palmsettlers in Papua New Guinea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5, 85:324-339.
[6] MCCUSKER B, CARR E R. The co-production of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 [J]. Geoforum,2006,37(5):790-804.
[7] BRADSTOCK A. Land reform and livelihoods in South Africa's Northern Cape Province[J]. Land Use Policy,2006,23(3):247-259.
[8] PENDER J.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 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 and East Africa [J]. Food Policy,2004,29:339-367.
[9] RANSOM J K, PAUDYAL K, ADHIKARI K. Adoption of improved maize varieties in the hills of Nepal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9(3):299-305.
[10] 劉秉儒,宋乃平,楊新國.荒漠草原區農戶和社區自愿參與土地退化防治行動機制構建——以賀蘭山東麓生態移民村為例[J]. 生態經濟,2011(3):34-36.
[11] 閻建忠,卓仁貴,謝德體,等.不同生計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三峽庫區典型村的實證研究[J].地理學報,2009,6(2):221-223.
[12] 陳曉紅.經濟發達地區農戶兼業及其因素分析[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10):90-94.
[13] 閻建忠,吳瑩瑩,張鐿鋰,等.青藏高原東部樣帶農牧民生計的多樣化[J].地理學報,2009,6(2):221-223.
[14] 金姝蘭,徐彩球,潘華華.我國糧食主產區耕地復種指數變化特征與潛力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4):201-204.
[15] 趙芝俊,張杜梅.近20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的變動趨勢[J].中國農村經濟,2006(3):4-12.
[16] 李慶,林光華,何軍.農民兼業化與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相關性研究——基于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數據的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3):27-32.
(責任編輯羅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