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春,楊雪瑩
(1. 天津商業大學 天津300134;2. 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天津300011)
科學觀察
氯乙烯引起的健康危害及防護效果評估
王之春1,楊雪瑩2
(1. 天津商業大學 天津300134;2. 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天津300011)
評估氯乙烯(Vinylehlorid,VC)接觸職工的健康情況。通過流行病學方法,對VC接觸人群健康情況進行調查。通過暴露組和對照組臨床癥狀和體征相比,暴露組的癥狀與體征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其中頭暈、手足麻木、皮膚干燥、四肢乏力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白細胞下降、血紅蛋白下降的檢出率分別為 6.4%、11.0%,明顯高于對照組。VC暴露組人群血清的 AH、HP、MG、CG顯著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暴露組人群血清中CAT、MDA、SOD、GSH、AST、ALT、ATP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氯乙烯 健康危害 防護效果
氯乙烯(Vinylehlorid,VC)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有乙醚香味的氣體,加壓或在 12~14,℃時易液化或冷凝為液體。近 20年來,先后發現長期接觸本品后可引起神經衰弱、肝脾腫大、雷諾氏癥、肢端溶骨癥及硬皮樣改變等,被命名為 VC病或 VC綜合征。1987年國際腫瘤研究機構已將VC確定為人類致癌物。[1]
本研究收集 20世紀 70年代以來氯乙烯有關資料,對氯乙烯防護措施、職業衛生管理、職工健康狀況等進行調查分析,為更好地開展職業病危害控制、危害干預提供重要指導。
1.1 調查對象
以某VC生產企業接觸VC的生產工人為隊列,包括在197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間調離、退休、死亡和在職的資料完整的職工。調查對象中生產過程接觸VC的1,234名(女428人,男806人)作業人員作為暴露組。
暴露組作業工人 1,234名,其中崗位工種為:合成控制、壓縮、轉化、聚合控制、清釜、看釜、離心、干燥、乙炔、維修等。
選擇該廠辦公室、后勤等不直接接觸 VC的,且年齡、性別、工齡等方面與暴露組相接近的職工為對照組,對照組調查 532名工人,其中男性 347名,女性185名。
1.2 流行病學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VC職業接觸人群健康狀況調查表》,對研究對象的勞動衛生基本情況及健康狀況進行收集。
利用體檢表,詳細收集受檢者病史、職業史、生活史、既往史。對于一般查體的資料,如進行 B超、血常規和肝臟生化檢查,也進行收集。另外還收集其他癥狀如神經癥狀、肝部癥狀等。其中神衰表現有頭痛、頭暈、頭昏、眩暈、失眠、嗜睡、多夢、記憶力減退、易激動、乏力等;肝區不適表現有腹痛、腹脹、肝區痛、食欲減退等。
對兩組人群的肝功能進行檢查,采用 ALT、AST、ALP指標作為肝功能評價指標,只要其中有一項指標異常即歸為肝功能異常。血紅蛋白的檢測結果中出現升高或降低超過標準值的均歸為異常。
1.3 生化指標的測定
2000年以后 VC接觸者過氧化指標的檢測,采用試劑盒進行并收集。其中包括過氧化氫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的測定。
血清中 SOD活力測定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血清中 GSH-PX活力測定采用酶促反應比色法;過氧化氫酶(CAT)采用比色法;血清中 MDA含量測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SOD、GSH-PX、MDA試劑盒均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氣相色譜儀 GC-16A(日本島津);756,MC 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儀(上海)。分別按試劑盒說明書在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上進行測定。
調查對象血液中其他生化指標,如總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E)、總膽紅素(TBI)、堿性磷酸酶(ALP)、冬氨酸氨基轉換酶(AST)、丙氨酸氨基轉換酶(ALT)的測定通過臨床全自動生化檢測而得。
2000年以后VC接觸者進行了其他指標的檢測,采用試劑盒進行并收集。其中包括氨基己糖(AH,分光光度法)、甘氨膽酸(CG,放射免疫法)、羥脯氨酸(HP,分光光度法)、總巰基(MG,分光光度法)。
1.4 統計方法
調查表數據錄入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使用 SPSS13.0,使用的統計學指標包括計算均數、頻數、率。
兩個獨立樣本均數的檢驗采用 T檢驗,多個樣本均數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多個樣本兩兩均數比較采用 SNK 法。樣本發病率的檢驗采用卡方(χ2)檢驗。顯著性水準P<0.05。
2.1 健康狀況分析
暴露組和對照組臨床癥狀和體征相比,暴露組表現的臨床癥狀與體征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其中頭暈、手足麻木、皮膚干燥、四肢乏力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暴露組和對照組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檢出率比較(%)Tab.1 Contrast of relevance ratio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between the expos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表2 不同工齡的健康體檢者中異常發生情況Tab.2 Abnormity among healthy subjects at different length of servic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對于暴露組中不同工齡的人員健康體檢異常人數見表2。
由表2可見,對于VC接觸者出現體檢異常率隨著工齡而逐漸增加,尤其工齡在20年以上的工人。
2.2 血液情況分析
對于暴露對象和對照組中血液情況的檢查統計見表3。

表3 對照組和暴露組實驗室檢查異常率情況Tab.3 Contrast of abnormity ratio of laboratory inspection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exposed group
檢查結果表明,白細胞下降、血紅蛋白下降的檢出率分別為 6.4%、11.0%,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
2.3 人群血清中氨基己糖、巰基、甘氨膽酸的測定結果
暴露組和對照組人群血清中 AH、HP、MG、CG的測定結果見表 4,t-檢驗分析顯示 VC暴露組人群血清的 AH、HP、MG、CG 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4 人群血清中的氨基己糖、巰基、羥脯氨酸、甘氨膽酸測定結果(±s)Tab.4 Blood test results of hexosamine, sulfydryl, hydroxyproline and glycocholic acid(±s)

表4 人群血清中的氨基己糖、巰基、羥脯氨酸、甘氨膽酸測定結果(±s)Tab.4 Blood test results of hexosamine, sulfydryl, hydroxyproline and glycocholic acid(±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n) AH(mg/L) HP(mg/L) MG(mg/L) CG(mg/L)暴露組 242 1,173±743* 3.9±0.8* 3.83±1.0* 169.14±95.60*對照組 89 783±477 3.2±031 3.4±0.5 116.53±70.60
2.4 人群血清中MDA、GSH、SOD水平測定結果
表 5所示人群暴露組和對照組血清中氧化損傷和抗氧化水平,t-檢驗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暴露組人群血清中CAT、MDA、SOD、GSH水平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5 人群血清中氧化應激及抗氧化水平(±s)Tab.5 Blood test results of oxidative stress level and antioxidant level(±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n) CAT(U/g) MDA(nmol/ml) GSH(mg/L) SOD(U/L)暴露組 242 1.9±1.7* 5.3±1.7* 36.0±6.2* 2.10±2.12*對照組 89 1.8±1.6 4.2±1.6 33.6±5.2 1.89±1.33
2.5 人群血液中其他生化指標的測定結果
由表 6、表 7可知,對照組和暴露組血液中各生化指標總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E)、總膽紅素(TBI)在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堿性磷酸酶(ALP)、冬氨酸氨基轉換酶(AST)、丙氨酸氨基轉換酶(ALT)暴露組和對照組之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6 人群血液中生化指標的測定結果(±s)Tab.6 Blood test results of biochemical indexes(±s)

表6 人群血液中生化指標的測定結果(±s)Tab.6 Blood test results of biochemical indexes(±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n) AST(U/l) ALT(U/l) TP(g/L) ALB(g/l)暴露組 1,028 31.26±76.93* 16.58±4.93* 67.48±12.29 40.72±8.14對照組 436 27.79±7.96 14.34±3.86 68.03±917.24 41.38±10.31
表7 人群血液中生化指標的測定結果(±s)Tab.7 Blood test results of biochemical indexes(±s)

表7 人群血液中生化指標的測定結果(±s)Tab.7 Blood test results of biochemical indexes(±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n)BUN/(mmol/l)CRE/(mmol/l)ALP/(U/l)TBI/(μmol/L)暴露組 1,028 5.68±1.26 104.76±22.45 76.52±10.64* 10.39±5.64對照組 436 5.84±2.74 108.25±34.81 74.80±18.92 11.76±7.51
VC生產企業投產初期因對 VC的危害認識不足,勞動防護設施不完善,跑、冒、滴、漏對車間環境污染嚴重。通過資料分析,VC基本濃度隨著職業衛生措施的加強,而逐步降低。各作業條件場所的平均濃度從 20世紀 70年代的 70,mg/m3以上,降低至2000年以后 40,mg/m3左右。雖然有很大的改善,但最高工作場所的VC濃度仍然超標。這說明VC生產過程中工人接觸到VC的崗位多、濃度高。
VC作業場所毒物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是持續的,通過對 VC暴露對象歷年來體檢情況進行分析,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類似損害的情況下,接觸 VC作業人員的主要癥狀表現為頭昏、失眠、食欲減退、肢體酸痛、手足麻木、皮膚干燥、肝大、脾大、轉氨酶升高、血紅蛋白下降、白細胞下降等。其中頭暈、手足麻木、皮膚干燥、四肢乏力、白細胞降低、血紅蛋白降低的發生率有統計學意義。暴露對象健康異常率的增加能初步反映長期接觸 VC對肝、脾及消化系統、造血系統、神經系統有一定損害。[2,3]
VC對細胞色素 50酶系統中的某些基因有明顯的誘導作用,從而導致相對應酶活性的增加,使 VC的某些代謝產物增加。本調查分析得到暴露組的血液樣本中 AST、ALT、ALP和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證實VC對暴露對象肝臟的損傷作用。
VC具有多器官損害效應,其效應標志物較多。通過生化指標檢測提示除了 AST、ALT、ALP酶活性的變化,其他指標血清中 AH、HP、CG、MG 也會相應變化。[4-9]本調查分析顯示,工人血清中 AH、HP、CG、MG等生化指標的改變暴露組高于對照組,也可作為接觸 VC工人健康監護中較敏感的早期肝損害指標。[10]
為探討 VC對機體脂質過氧化而致自由基的代謝障礙,對暴露組和對照組的脂質過氧化結果與對照組相比,接觸組外周血 CAT,總 SOD、GSH-PX的活性和MDA含量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研究提示,脂質過氧化是 VC在體內代謝后引發毒作用的起點之一,通過對外周血脂質過氧化水平的檢測能早期發現VC對接觸人群的毒作用。綜合分析這些體檢結果說明,隨著接觸到的VC濃度的降低,暴露對象血生化指標中轉氨酶逐漸降低,健康狀況逐漸得到改善。
[1] 黃美媛. 氧乙烯作業人員惡性腫瘤調查報告[J].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1986,l4(4):219.
[2] 金玉珂,張玉蘭,張福生,等. 氯乙烯作業工人神經系統變化的探討[J]. 中國工業醫學雜志,1994,7(5):272-273.
[3] 王春華,曹樹義,張園,等. 職業接觸氯乙烯對神經行為功能的影響[J]. 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2,8(4):526-527.
[4] 劉玉華. 氯乙烯所致肢端溶骨癥 8例報告[J]. 工業衛生與職業病,1996,2(2):106-107.
[5] 宋琳娜,谷虹. 171例氯乙烯接觸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觀察[J]. 中國工業醫學雜志,1994,7(2):89.
[6] Kuchenmeister F.,Wang M.,Klein TG Schmezer P.Transport of reactiver metabolites of procarcinogens between different liver cell types,as demonstrated by the cell micro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J]. ToxicolLett.1996,88(1-3):29-34.
[7] 王愛紅. 氯乙烯染毒大鼠代謝酶活性的動態變化和肝損傷[J]. 衛生研究,2004,33(3):258-260. .
[8] Lee Smith. Occupationally related argiossarcoma of the liver in the United Kingdom 1972-1994[J]. Gut.1996(39):312-318.
[9] 朱守民,王愛紅. 氯乙烯染毒大鼠 DNA 損傷與肝臟某些生化指標的變化[J]. 衛生研究,2004,33(3):273-275.
[10] 李玉芳,邵濤,任雪芬,等. 氯乙烯作業工人職業接觸評定與健康危害調查[J]. 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02,20(2):69-71.
Appraisal on Vocational Health Hazards Caused by Vinylehlorid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
WANG Zhichun1,YANG Xueying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China;2. Tianjin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Tianjin 300011,China)
Vocational health hazards of Vinylehlorid (VC) were evaluated.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via epidemiologic methods. Through comparison of bo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and symptoms of the expos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t was shown that both symptoms and relevance ratio of signs of the expose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featuring evident relevance ratios of dizziness, numbness of the extremities, dry skin and limb weakness. Besides, the relevance ratio of white blood cell decreasing and hemoglobin decreasing was 6.4%and 11.0%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Serum examin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AH, HP, MG and CG of the exposed group were promine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has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lso, CAT, MDA, SOD, GSH, AST, ALT and ATP of the exposed group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Vinylehlorid(VC);health hazard;protection effect
R135.1+4
A
1006-8945(2014)07-0026-04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2l0069024)。
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