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7月5日文章,原題:亞洲的夢魘:東中國海因尖閣諸島開戰 顯然,日本和中國因尖閣諸島(即我國釣魚島)發生武裝沖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華盛頓將面臨重大抉擇。支持日本將意味著與中國開戰。這將是一場美國不會取勝、無法控制因而不該去打的戰爭。在尖閣諸島上空及周邊爭奪制空權的戰斗可能是勢均力敵的,很可能導致空戰曠日持久、難分勝負,雙方的損失都將非常慘重。這意味雙方會強烈希望通過將沖突擴大到爭議區域以外來實現速戰速決。相比之下,它們更有可能會試圖攻擊最初軍事行動區域以外的軍隊和基地,來破壞對方在爭議島嶼周邊的空中及海上實力。但無論一方采取任何舉措,另一方可能都會隨之采取相應舉措。局勢升級的最糟糕結果是有可能發生核武器交火。美國的戰略學家可能往往忽略美中沖突有可能發展成核戰爭的嚴重性。但中國的戰略學家很可能認為,綜合來講,核因素有利于中國,因為在東中國海問題上,中國相對于美國而言擁有決定性優勢的一點是:決心對比。當兩個對手給對方造成傷害的能力不相上下時,占上風的是決心更大的一方。那么哪一方的決心更大?是美國更致力于維持它在亞洲保持了100多年的首要地位,還是中國更致力于恢復自己此前保持了數百年的首要地位?我認為答案可能很難說。如果美國在低估中國實力和決心的情況下就與中國發生沖突,它可能會發現自己在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之后面臨著這樣的選擇:要么接受失敗,要么讓局勢升級為核交火。所以除非華盛頓認定自己的決心比中國大,否則從一開始就避免與中國發生沖突要好得多。中國不惜冒著爆發沖突的危險去挑釁日本,這表明它就是這樣看待當前局勢的,而且它認為美國也會這樣看。正因為如此,中國認定華盛頓會拋棄日本從而避免沖突。這意味著美國需要重新考慮亞洲政策所基于的假設。華盛頓認為,美國在亞洲的基本戰略目標是維持美國的首要地位和這種地位所基于的聯盟體系。如果本文的分析是正確的,那么美國在中國對地區秩序發起挑戰的情況下完成不了上述目標,因為歸根結底,美國為維持自己的首要地位而不惜冒著讓沖突升級危險的意愿不像中國要推翻美國主導的地區秩序意愿這么強烈。▲(作者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休·懷特)
環球時報2014-08-08